目前分類:美國/加拿大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夜晚還年輕》  

好萊塢是造夢者的天堂,小人物們莫不趨之若鶩,只希望能讓美夢成真。可是,有一群人始終被排除在外;即使他們早已身處其間,以自己的步伐踏遍每條街道,卻總是被同樣沐浴在加州陽光底下的人們視為黑暗裡的遊魂,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乾脆忽視他們的身影。例如跨性別(Transgender)性工作者。為此,居住在跨性別性工作者活動區域附近的導演西恩‧貝克(Sean Baker),以近乎紀錄片的角度,近距離跟拍仙蒂(Kitana Kiki Rodriguez飾)及其姊妹亞莉珊卓(Mya Taylor飾)的一天,試圖呈現這群活躍在好萊塢邊陲的小人物日常。

故事發生在平安夜當天,因持有毒品遭拘留28天的仙蒂,重獲自由後卻意外從亞莉珊卓口中得知男友杰哥(James Ransone飾)出軌,且對象還是貨真價實的白人女性,這讓她怒不可遏,誓言要找到男友與名字D開頭的婊子。至於被仙蒂拉著一同在街上穿梭的亞莉珊卓,一方面力勸仙蒂冷靜,另一方面則是想著晚上7點的登台演出,逢人便發傳單邀請他們前來觀賞。與此同時,亞美尼亞裔的計程車司機拉茲米克(Karren Karagulian飾),忙碌地開著車在路上載客,一肩扛起家計,卻也不忘滿足自己不為人知的癖好。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厲陰宅2》

倘若說恐怖片承載著人類文化的恐怖記憶,是一種集體夢魘(Shared Dreams)的話,那麼它訴諸的無疑是公眾共同關切並深感恐懼與焦慮的命題,譬如死亡。死亡野蠻地撕裂我們習以為常的現狀,阻絕生命的連續,揭露出存在的相對脆弱本質。這種虛無之感影響的不僅是個人,從家庭、社會以至於國家,都有可能遭受衝擊,甚或崩解、消失。因此電影學者Paul Wells曾論:「如果現存的社會與歷史架構是用來維護人類努力的目的與秩序,它們也會限制生命本身的處境與條件,以及有限和無盡所暗示的承諾,這些架構的瓦解成了恐怖文本的核心。」

在溫子仁執導的續集電影《厲陰宅2》裡,隨處可見秩序的瓦解。影片伊始,艾德(Patrick Wilson飾)與羅琳(Vera Farmiga飾)夫婦前往紐約長島處裡一棟因滅門血案而鬧鬼的凶宅,凶手宣稱是受到惡靈的指使才會痛下殺手,槍殺父母和兄弟姊妹共6人。凶手的惡行固然使得多條生命就此消逝,但更為重要的是,他摧毀了一個中產家庭的完美圖式。溫子仁以著名的「阿米提維爾(Amityville)鬼屋」作開場,來銜接構成電影的主要事件「恩菲爾德騷靈事件」(Enfield Poltergeist)確實別有用心,因為兩者都源自於不完整的家庭。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人怪物》  

蔡康永以一句「我們不是妖怪」道出社會大眾將同性戀塑造成「絕對他者」的情形,同時也點出長期以來同性戀/同性情慾與怪物的文化連結。不過比起同性戀,囊括所有「非純粹異性戀」的酷兒queer),更能準確表示此現象。電影學者班蕭夫(Harry M. Benshoff)曾指出,恐怖片裡模樣可怕的怪物或性格扭曲的殺人魔,其實都是酷兒的隱喻。在主流社會底下,酷兒如同怪物或殺人魔,是無法被理解,並遭仇視然後亟欲排除的存在。故而異性戀觀眾可以藉由怪物或殺人魔的消除來安撫內心的焦慮,與此同時,酷兒們也能從中找到自我認同的形象。

加拿大新銳導演史蒂芬.鄧恩(Stephen Dunn)的首部長片《愛人怪物》不是恐怖片,卻以怪物monster)為名,因為片中講述的是同性戀/酷兒的故事;而且他不只是怪物,還是一隻受困於衣櫃closet裡的怪物。奧斯卡(Connor Jessup飾)六歲時,曾目睹同學遭數名惡少以鐵條刺傷下體,而他雖然手持木釘意欲上前阻止,卻因一時遲疑讓同學身受重傷。奧斯卡對此惡行十分不解,父親彼得(Aaron Abrams飾)只是淡淡地告訴他:「因為他是同性戀。」彼得沒有指責惡少的錯誤行為,反而將問題的核心指向同性戀:因為他是同性戀,所以活該遭此惡意對待。這是彼得未說出口的心聲。「所以我才叫你把頭髮剪了,」彼得補充說道。於是奧斯卡自己動手剪去他的中長髮,並且向父親學習做木工,最後他終於順利長大了;長成一位「正常」的男人。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秘街拍客》  

榮獲奧斯卡等多項重要大獎提名與肯定的紀錄片《尋秘街拍客》,就像同樣備受推崇的《尋找甜秘客》(Searching for Sugar Man,2012)一樣,都是在導演的帶領下逐步揭開一位傳奇藝術家的神秘面紗。誠如英文片名所示,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2009)正是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和查理希斯可(Charlie Siskel)兩位導演鏡頭下的紀錄對象,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只是,薇薇安邁爾到底是誰?

故事發源於2007年的冬天,身兼房地產經紀人、舊貨商人和歷史學者數職的約翰.馬魯夫,在一場拍賣會中買下一箱3萬多張的底片。從小跟著父親在跳蚤市場打滾的約翰,在整理時馬上意識到這批底片的價值,這也促使他開始四處搜集同一作者的底片。不過他雖然知道底片拍攝者的名字,卻始終無法從Google搜尋到任何相關訊息。於是,或許是好奇心作祟,也或許是作為商人的靈敏嗅覺,約翰決定踏上尋找薇薇安身世的旅程。故而推動劇情進展的人根本不是薇薇安,而是約翰。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rol》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愛情就是這麼開始的。聖誕假期人聲嘈雜的百貨商場裡,卡蘿(Cate Blanchett飾)因誤觸玩具火車的開關而略顯慌張,正是此時,站在櫃台後方的特芮絲(Rooney Mara)注意到她,兩人的眼神隨即穿越川流人潮,凝視著彼此。眼睛既是種種感官刺激的接受器,亦能點燃愛情的火花。這一刻無須言語,但愛情確實就此萌發了。《Carol》(台譯:因為愛你)講述的就是一則浪漫、美麗的愛情故事。

愛情充滿奧秘,它的開始毫無預兆,而結束時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因為愛情就是愛情,就是這麼一回事,無法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只能是一種來自心理律動的感受。如此說來,愛情十分虛無,但片中的愛情卻能讓人切實感受。卡蘿與特芮絲的對視是愛情,互相咀嚼彼此的名字也是愛情,更別提當卡蘿第一次開車載特芮絲時,那代表特芮絲視角的主觀鏡頭不停地在卡蘿身上游移,盡是滿滿的愛情。《Carol》是愛情故事,卻幾乎聽不見直白的「我愛妳」三個字,話雖如此,凡此種種細微的畫面早已透露出濃厚綿密的曖昧情愫。這當然是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的敘事策略,為的是對比出哈吉(Kyle Chandler和理查(Jake Lacy那直接卻粗暴的愛情。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驚爆焦點》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焦點」Spotlight)小組以一篇報導指控天主教波士頓教區任由神父性侵孩童,更試圖掩蓋其罪行長達數年。報導刊出後,「焦點」仍持續追蹤事件的後續發展,並發表了近六百篇的相關報導。很快地,這起令人憤慨的醜聞開始在全美國發酵,甚至蔓延到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已故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因處理不力備受質疑。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在注意到這則新聞之後,與共同編劇喬許辛格(Josh Singer)多次前往波士頓,悉心訪問當時的相關人士,歷經反覆的修改與重寫才完成現在的劇本。

故事以深夜警局裡的糾紛調解拉開序幕。神父蓋根因性侵孩童進了警局,但在主教和助理檢察官相繼的關照下,最後竟平安無事離開。短短兩三分鐘的開場,隨即揭示出一個駭人的事實:在波士頓,天主教與法律共同密織出嚴謹且封閉的體制結構,而前者的權力(Power)往往高於後者。由此可知,若想撼動並破壞這層結構,就需要另一股強大且絕對的力量(Power),受新聞自由保障的記者無疑是最佳人選;他們不但擁有「記者之筆」的力量,也有正當的權利(Right)。可是記者也是人,其職業身分雖然看似神聖,但他們終究還是生長於同樣的體制架構內,從麥克(Mark Ruffalo飾)和莎夏(Rachel McAdams飾)在陽台上的談話便可知道,宗教信仰早已內化成一種意識,這或許間接說明為何受害者互助會的菲爾Neal Huff飾)和律師艾瑞克(Billy Crudup飾)過去提供的資料未受重視。因此新任主編馬帝(Liev Schreiber飾)的出現便顯得格外重要。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尚天后的繽紛人生》  

時尚是什麼?對許多時下的紅男綠女而言,時尚是名牌單品、潮流妝容和時興髮型的加總,他們孜孜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名為「時尚」的標籤,藉以標明身分。但是在艾瑞絲.愛普菲爾(Iris Apfel)的身上,時尚卻是一種態度、一種風格。如同洛曼百貨(Loehmann's)創辦人洛曼女士(Frieda Loehmann,1873-1962)所言:「妳(指艾瑞絲)不漂亮,而且永遠也不會變漂亮,但是那不重要,因為妳有更好的東西,妳有風格(style)。」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凶兆2:双瘋》  

當代恐怖電影的核心,絕大部分是來自於秩序架構的瓦解,而秩序即是讓生命得以延續、日常工作得以運轉的重要因素。法國哲學家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認為,人們同時屬於工作世界與暴力世界,並在兩者間遭到撕裂。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勞動工作,然而涉及死亡與性的暴力世界會阻斷工作的進行,故而成為禁忌。由此來看,恐怖片裡的鬼魅或怪物都象徵著死亡,會造成人們所熟悉的工作世界的終止,也就是秩序的崩解。

家庭,正是承載社會秩序的最小單元,因此一旦受到威脅,便能引起最為廣泛的恐懼。綜觀東西方的眾多恐怖片,不管是《鬼店》(The Shining,1980)、《咒怨》(Ju-on: The Grudge,2002),還是近期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2013),都是以家庭或房屋物件為中心推展劇情。尤其是美國恐怖片,更是不厭其煩地玩弄鬼屋把戲,據信有高達6成的故事都是發生在自宅或後院。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電影《鬼店》的原著小說裡寫道:「進入禁忌的區域,便會有邪惡的事物臨頭。」便指出鬼屋電影的通則。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型海象》  

人型海象,顧名思義是將人變形為海象。這不單只是停留在「扮演動物」的淺薄層次,而是透過身體型態和心理情緒的變化或改造,讓人完成「動物角色扮演」[1〕;更甚者,直接變形為動物。《人型海象》並非首次將人變形為動物的驚悚片,多年前的《人形蜈蚣》(The Human Centipede (First Sequence),2009)即做了一次嘗試,企圖挑戰觀眾的恐懼極限。如此題材乍看之下確實頗為驚世駭俗,但是「變形」早已是神話作品中屢見不鮮的主題,譬如宙斯就曾變為天鵝以便接近愛慕之人。直至近代,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變形記》(Die Verwandlung,1915)裡,開門見山就讓主角變形為一隻巨大的甲蟲。不僅如此,宮崎駿的動畫中也經常可見人與動物之間的變形。

人變形為動物,一方面得以脫離「人」的本位,藉機對外在社會和人性進行批判。另一方面,變形同時意味著踰越了「人/動物(獸類)」之間那道清楚、分明的界線,顯露出人與動物的的密切關係,甚或直接揭示出人也是一種動物。這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極力否認的事實,是以我們習慣以動物來形容偏向負面的人性,就像「人面獸心」一詞即明白界定出人與動物的高低階層。然而這道界線從來就不是堅不可摧,誠如郝爾浩(Michael Parks飾)所言:「怪物一直存在人們心中。」我以為《人型海象》之所以恐怖,或者會讓人感到不適,其實是來自於導演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狠狠踐踏了「人/動物」的界線。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州大地震》  

好萊塢總是不厭其煩於編撰末日圖像,從颶風、火山、海嘯、地震等自然災難,到病毒或外星生物引發的禍害,人們一次又一次遭受侵擾,最後再從一片傾頹中重獲新生。破壞、重建,重建、又破壞,規律地在大銀幕上不斷輪迴,而觀眾照樣樂此不疲。若要探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看似駭人的末日景象終究只存在於電影的幻想裡,與現實世界仍存有一段安全的距離,於是兩相對照下,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便顯得安穩許多。易言之,現實生活愈是苦悶,愈是需要末日災難電影的救贖,譬如已連續四年面臨乾旱危機的加州。

誠如英文片名所示,《加州大地震》是以著名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所引起的大地震作為拍攝背景。這段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交界處的斷層,曾在1906年造成芮氏規模7.8的舊金山大地震,讓許多科學家紛紛以此斷層為研究觀測對象,甚至預估倘若整條斷層同時破裂,將產生規模9以上的超級地震。幸而到目前為止這只是預測,從未發生在真實生活中。不過導演布萊德派頓還是預先在大銀幕上做出模擬,讓人得以感受加州崩塌後的末日景況。從好萊塢地標、金門大橋,到一棟棟高聳入天的鋼筋混凝土大樓,全都隨著震波瞬間坍塌。一時間石塊散落、煙塵瀰漫、火舌四竄,在視覺特效團隊的努力打造下,這些畫面無疑是極富震撼力的奇觀。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辣賤諜》 

即使性別平權運動推行至今,保守如好萊塢,仍舊是(白人)男性的天下。不僅男女星同工不同酬的狀況嚴重,許多類型的電影更專為男星所設計,讓女星只能淪為花瓶般的配角,譬如諜報片。回顧過往的諜報片,不難發現陽盛陰衰的現象十分明顯,尤其007系列中詹姆士龐德與龐德女郎的搭配深植人心,更是奠定男性特務的經典地位。於是乎,女性倘若想在這類型的電影中佔有一席位置,就必須像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那樣,除了擁有不輸給男性的俐落身手之外,還要有美麗的臉孔與性感的身材。從這個角度來看,《麻辣賤諜》的蘇珊(Melissa McCarthy飾)絕對是少見的特例。

一如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蘇珊等一干女性長期以來都待在中情局總部的地下室裡,負責後勤支援的工作。她們透過監看鏡頭,協助在外執行機密任務的男性特務,以確保他們的安全。然而,在某次任務中,蘇珊的夥伴布萊德利(Jude Law飾)不幸身陷危險,最後更慘遭滅口。為了替夥伴報仇,特務實務經驗為零的蘇珊自告奮勇,決定臥底潛入敵營一探究竟。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不散》   

愛情充滿奧祕,才會吸引許多人創作論述,試圖探究並分析其模樣。然而深究之後往往發覺,愛情不只是童話書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樣單純且美好,也不會像連續劇或愛情片裡處處是激情。那麼,愛到底是什麼?音樂老師喬治(Alfred Molina飾)引述《聖經》,解釋:「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所謂的「Truth」既是真理,也是事實,愛情的事實正是奠基於平凡的日常。

《愛,不散》的開場讓我印象深刻,演員略顯蠟黃、粗糙的腳掌和鬆弛下垂的肚腩就這麼呈現在觀眾眼前,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毫不修飾或遮掩,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痕跡,是歲月刻劃在人生之上最為真實的樣貌,映照出的是喬治和班(John Lithgow飾)相愛相守近四十載的時光。從一場趕赴婚禮現場的戲,便讓人看見他們在個性上的互補,更深感他們無間的親暱,這些細微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小地方,正體現出那份誠摯的愛。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很容易像凱特(Marisa Tomei飾)一樣,只看見甜蜜到令人欽羨的部分,甚至舉杯稱頌並引以為榜樣,卻忘了/忽略這份愛是如何才能堆砌起來。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念我自己》  

改編自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所著同名小說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主要聚焦在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專家愛麗絲(Julianne Moore飾)和丈夫約翰(Alec Baldwin飾)、三位子女的日常互動上,並以愛麗絲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過程推動劇情。兩位導演理查葛拉薩Richard Glatzer)和瓦希魏斯特摩蘭Wash Westmoreland)選擇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未有過分的曲折雕飾,力求詳實呈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所遭遇的雙重困境:對外需面對記憶喪失所引起的生活窘境,對內則需承受自我逐步遺失的心理壓力。不過在我看來,片中還反映出另一種困境,即女性在父權社會底下所受的抑制。

語言是構成知識的方式,同時構成了存在於這些知識及其相互關係之內的權力網絡,換句話說,一旦掌握語言,即擁有權力。在此前提下,愛麗絲的語言學專家身分十分耐人尋味。因為從歷史脈絡來看,能操控語言、能發言、能書寫的人唯有男性,而女性只能是被描繪、書寫、觀賞的對象,也就是男性凝視或窺淫的景觀。成為被動客體的女性,在權力的囿限下沒了自我,遂依附於男性企圖重拾存在,但始終不曾,也永遠不會擁有自我主體。愛麗絲的存在無疑是翻轉此權力圖式。才智過人的她不僅熟習語言,更透徹了解箇中學問,研究它、破解它,用語言操弄語言,彷彿給了男性狠狠的一擊。此外,她還能充分利用這項權力,使其為成就自我的存在,並樹立獨一無二的地位。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鳥人》  

曾演出超級英雄系列電影《鳥人》而紅極一時的演員雷根(Michael Keaton飾),在辭演第四部續集電影後,聲勢隨即迅速下墜,此後再無任何代表作。頂上稀疏、身材走樣、明星魅力不再的雷根為了重振聲威,嘗試自導自演一齣舞台劇,除了藉此證明自己的實力,更希望能挽回觀眾的目光。沒想到,找來助陣的當紅男星麥克Edward Norton不僅難相處,還處處與他作對,甚至意圖搶走他的主導權。重重阻礙接連而來,使得雷根的復出之路格外艱辛。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尤其是在網路普及、影音媒體垂手可得的現代,成名更不是難以觸及的神話,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推向大眾。於是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成名」的意義為何?畢竟人人都可以成名,但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大明星。雷根因《鳥人》走紅,成為眾所皆知的大明星,即使已過氣,仍然有民眾興奮地找他合照。這就是明星,宛如宗教現象般受人崇拜與仰慕,同時滿足我們內心虛幻的渴望與想像。不過成名也可能是無心插柳下的結果,就像雷根苦心經營舞台劇卻未受矚目,僅著內褲在時代廣場裸奔的意外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感興趣的果然還是出糗的醜聞。所謂的「名聲」,頓時顯得可笑至極。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利用雷根的境遇,映現出成名的兩種樣貌。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英雄天團》  

好萊塢的漫畫英雄電影蔚為潮流多年,始終不曾退燒,如今這股風潮也吹進迪士尼的童趣世界。2014年新作《大英雄天團》改編自漫威(Marvel)出版於1998年的同名漫畫,這也是迪士尼在收購漫威娛樂之後,首部改編成動畫的作品。不過為了符合迪士尼一貫的調性,包括角色造型在內,原作漫畫在進行改編時已做了大幅度的更動。

故事以未來的架空世界「舊京山」(San Fransokyo)為背景,誠如其名,這是一座融合舊金山和東京兩種風格的全新都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金門大橋的橋塔換上鳥居造型、路面電車的華麗日式裝飾讓人彷彿來到《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的世界、街上日洋合併的建築滿溢異國情調……東方元素的擷取和拼貼容易淪為「東方主義」(Orientalism)式的刻板印象和歧見,但是放在《大英雄天團》裡卻是那麼理所當然,不僅創意十足,更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在離開他以後》  

愛情是一門艱深的學問,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參透其中奧妙,只能在跌跌撞撞中摸索,仍舊無法釐清其因果關係。原因無他,愛情根本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愛情就是愛情,就是這麼一回事。它既可以是真善美的純粹映現,也可以纏繞眾多現實因素,就像複雜無解的毛線團,剪不開,理還亂。於是乎,美國導演奈德班森決定將一段愛情故事拆解成兩種不同的視角呈現,各自陳述,卻又相互呼應,企圖梳理這團解不開的結

康納James McAvoy飾)和伊蘭諾Jessica Chastain飾)是一對結褵多年的夫妻,兩人看似幸福美滿,然而一場悲劇的發生,讓伊蘭諾決心離開這安穩的生活,拋下康納,去找尋新的開始。突如其來的舉動,讓康納頓時不知所措,他一方面既想解開伊蘭諾留下的謎團,另一方面也要為自己的人生重尋定位。至於伊蘭諾,她其實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只能刻意做出改變,以覓得解答。《因為愛情》系列的兩部電影在她消失以後Him,以下簡稱在離開他以後Her,以下簡稱講述的就是兩分別人尋求解答的過程。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古拉:永咒傳奇》  

吸血鬼、狼人和科學怪人並列為世界三大怪物,當中又屬吸血鬼最受歡迎。據信,自從有電影以來,以吸血鬼為題材拍攝的作品已超過兩百多部,遠勝於其他兩者。不過發展至今,吸血鬼早已褪去過往以身著貴族禮服的德古拉(Dracula)為原型的古典形象,融入流行元素,轉化成更為廣義的吸血鬼(Vampire),甚至活死人/喪屍(Zombie)亦脫胎於此,足見吸血鬼對包括電影在內的流行文化影響甚鉅。1931年,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拍攝出第一部吸血鬼有聲電影,劇本是根據愛爾蘭作家布蘭姆‧史托克(Bram Stoker,1847-1912)出版於1897年的小說《卓九勒伯爵》(Dracula)改編。時至今日,環球影業再度以這部經典小說為本,重新將這個不朽的故事搬上大銀幕。

新版《德古拉:永咒傳奇》和過去以德古拉為主角的吸血鬼電影有什麼不同?誠如英文片名裡的「Untold」所表明,電影所揭露的是一個未曾觸及且不為人知的故事。於是乎,我們看到的德古拉不再是眼神邪氣、膚色死白、身形消瘦的妖邪形象,而是充滿無私之愛──包括對國族的大愛,以及對妻小的愛──的正義英雄。此舉是顛覆嗎?其實在歷史上,羅馬尼亞人便視其原型,也就是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Vlad al III-lea Ţepeş,1431-1476)為民族英雄,因他曾奮力抵抗並化解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攻擊。這項史實即為電影的故事背景,並以此打造一部氣勢磅礡的史詩。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怪怪箱》  

電影末尾,原本處於地上和地下兩個世界的怪怪箱和小鎮居民們終能和樂共處,彼此不再存有偏見,好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圖式!不過,仔細想想,在這展現多元族群包容的表面底下,其實早已透過劇情,以不著痕跡的手法,試圖將這群古怪的「酷兒」(Queer同化/淨化,並重申異性戀父權體系的價值。

酷兒一詞通常指在性傾向或性別認同上受壓迫,被排斥於社會之外的一群人,他們可以是同性戀、雙性戀,也可以是變性人或雙性人;廣義來說,只要是不見容於社會的「非正常」之人,或者說得直白些是「異類」,皆可歸為此範疇。因此片中這群居住在地底,僅於夜晚出沒的怪怪箱們,理所當然是酷兒的象徵。他們不但受異樣眼光的對待,遭乳酪橋鎮的居民排擠,更莫名被冠以邪惡之名,塑造成會吃人的怪物。不會講人類語言的他們,是無聲的角色,無法讓居民了解他們的生活,同時為自己洗刷汙名。這番遭遇不正呼應了酷兒的處境嗎?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682_m

美國精神科醫師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在其著作《異/同之外:雙性戀》(The Bisexual Option: Second Edition,1993)裡寫道:「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看作可能的性伴侶之前先把他看作一般人的話,那麼每個人看起來都差不多。」相同的道理,撇開性別不談,不管是異性戀、同性戀還是雙性戀,在愛的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性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榮獲第62屆柏林影展泰迪熊最佳影片的《為你流的淚》改編自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的自身經歷,他採半自傳的形式寫實地記錄一對戀人長達十年的戀情。不像多數的同志電影,片中不再著重於同志的自我身分認同問題,並削弱對異性戀社會的控訴,藉以降低「同志」這個標籤被邊緣化的異質性,讓電影回歸到愛情的探討上。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669_m  

何謂「新好女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如下:「以家庭為生活重心、愛慕先生、照顧子女,盡力維持婚姻生活的美滿和諧。」此番定義引起媒體的關注,認為過分偏頗且帶歧視意味。那麼,到底怎樣才是「新」女性?相對而言,「舊」女性又指的是什麼?魯伯特.桑德司(Rupert Sanders)的電影處女作《公主與狩獵者》其實就做了一個有趣的闡釋。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