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93323_m  

人格的養成往往在小時候就決定了,家中父母的言行、學校中的老師及同學,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報章雜誌、書籍、新聞等等,這些媒材都可能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品行及價值判斷。而從這之中,便會衍伸出不同的相貌特質:有人氣質出眾、有人城府深、有人唯唯諾諾、有人能擔負重任。這多樣性便構做了芸芸眾生,也導致各種行為的產生。「犯罪」便是如此。

因此一個人會殺人放火、偷拐搶騙、姦淫擄虐,其原因往往不能從一而論,必須從時間及空間兩個方面去深入探討。時間上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是否曾遭受到心理創傷、人格的建立是否有偏差;而空間上則必須探討此人生長的環境為何、整個社會或是教育體制是否出了問題。所以對於所謂的「罪犯」,我們不能單單以其被判定的罪名來作為理解的基準。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我們的行為或觀念是有可能引起一宗犯罪案件的,即便犯下罪惡的不是我們。

如此便不難理解電影《發條橘子》中展現出的荒謬性了。首先,對於犯下殺人、搶劫、強暴等罪的主角,是否將他判刑入獄後便能改正他的行為,使之成為社會價值下普遍認定的「好人」?又或者用電影中所謂的「路德維可療法」,強迫他觀看殺戮、輪姦等殘忍且血腥的影片,並注射藥劑加強對這些暴力的反感,然後使他未來一旦接觸到這類情形,便會不自主地作嘔,進而阻止犯罪的發生。前者是現在社會所採取的方式,也是大眾普遍能接受的作法。認為唯有剝奪犯罪者的身體自由,將之隔離於社會之外,便能防止同樣事件再度上演。但其實這種作法的成效有多少,是十分值得懷疑的。畢竟造成犯罪行為的產生,最主要還是個人內在的影響,而僅僅是對外在軀殼的懲罰,不去根本地改變其觀念,那終究只是會流於徒勞罷了。

至於後者的作法雖然是從主角的內在感受去做改變,但也同時抽離了他做為「人」該有的自主判斷能力。因為對他來說,面對美色與暴力時,只能像是反射動作般地產生厭惡感,而不是自身做出的抉擇。這種防止犯罪的方法便又顯得矯枉過正,且違反大自然運作的原始法則。想想看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完全的行為自主能力時,那不就成了一個受控於命令的機械人了嗎?那麼「人」的意義又何在?因此當我們看見治療後受測驗的主角,以及那些見證成效的神職人員、警察、官員等人,在見到一名上空的惹火女郎後,兩方所展現出的反應是如此截然不同時,只會覺得荒謬及可笑,而不會昏庸到認為這種療法是有成效的。

再者,這種新療法的發展初衷根本不是單純為了改善犯罪,而是為了爭贏選戰而打出的策略罷了。如此為了自身的政治金錢利益,而將罪犯作為實驗用的白老鼠,犧牲他做為「人」的本質,淪為政治操作的媒材。這種作法縱使表面上看來,並沒有危害到任何人的身家財產安全,但難道不是一種「犯罪」的行為嗎?我們的道德判斷準則到底為何?而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又是否正確?或者我們都在默許這些錯誤的存在?這便是另一層的荒謬性,社會價值觀的異化及扭曲。

即使生存的環境被塑造成犯罪溫床,有許多誘因促使人們做出違反道德及法律規範的事,但最終要構成犯罪的產生,卻還是依著人們的「選擇」,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例如為了錢有人拚命工作,有人卻以騙取強奪等不正當手段來獲利,這完全是因個人的「選擇」而有不同的結果:一方安心地享受努力辛苦後的甜美;另一方卻背負著恐懼及不安過活,甚至是受到法律及道德的制裁。所以有些人就算真的是不得已而做出違法的行為,卻無法讓人感到同情,留下的只有遺憾及嘆息。因為如何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並懂得做出正確的判斷,才是真正影響我們人生的重要因素。

【電影資料】
中文片名:發條橘子
英文片名:A Clockwork Orange
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
出品國:UK | USA
影片年份:1971
色彩:Black and White | Color
片長:136mi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 英國
    全站熱搜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