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93266_m  

【零】
為了紀念坎城影展六十週年,包括北野武、拉斯馮提爾、張藝謀、侯孝賢、艾騰伊格言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十三位導演,以「電影院」為發想創作出三分鐘的短片。內容風格迥異,有的帶著黑色幽默、有的傳達出懷舊鄉愁、有的向其他電影大師致敬,如此以「三分鐘的電影院」為限制發展出無限延伸的時間及空間。三分鐘原來可以精采無限。

【壹】
在這短短的三分鐘內,我們得以窺見導演們強烈的個人創作風格,讓熟知其作品的人在看到片尾結束的導演名字時,不禁發出會心的一笑。如北野武的《素晴らしき休日One Fine Day》中,一位農民買票進電影院想要享受他的「One Fine Day」,破舊的電影院中只有他一位觀眾,而播放電影的工作人員正是北野武本人。電影開始後,銀幕上的畫面突然變形以致於停止播放,待北野武處理完電影又開始播放後,膠捲又遭祝融,北野武便忙著滅火。終於電影又開始放映了,但卻只跑了一個鏡頭,電影結束的工作人員名單便依序出現。哈!好個「One Fine Day」啊!果然是北野武的電影沒錯。而且這三小段的電影其實正是取材自北野武的作品。最後,當農民無奈地走出電影院後,天邊的夕陽染紅了天空,原來「One Fine Day」是隨人去感受的。

【貳】
有些三分鐘則能夠讓觀眾找出導演創作的原點,並在其中瞥見過去作品的樣貌。如張藝謀的《看電影En Regardant le Film》。這幾年張藝謀的作品獲得的評價似乎不脫於「財大氣粗」、「華而不實」等負面字眼,但在這段短片中,張藝謀卻回歸到他早期作品的風格印象:山間小村落、綁著兩個小辮子的農村女孩、單純樸實的色調;而「電影院」這個命題到了張藝謀手裡,也跟著回歸到最原始的樣貌:村落中的小廣場來了播放露天電影的人,村裡的小孩們莫不興奮地手舞足蹈起來,連大人們也紛紛掛上期待的笑容來迎接。這種氣氛讓我想到《活著》裡村人齊聚看皮影戲的場景,縱使這兩部作品的情感基調是南轅北轍;而李曼與外來的電影放映師傅之間的曖昧情愫,則活脫脫是《我的父親母親》裡章子怡和外地教師間的翻版。

另外,在王家衛的《I travel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中,不時出現一些情感濃稠的短句子,如:「不尋常的意念攫住了我,洶湧、強烈、酸澀。」等,所營造出的綿密氛圍就像是《2046》裡,穿插挪用了劉以鬯的小說《酒徒》中的句子是一樣的效果。而范植偉和張睿羚兩人在電影院中的強烈情感流動,則藉由了「手」來表現。如同三段式電影《愛神》中的《手》一般,手指的交錯、手掌的互依及愛撫,在在都讓愛意在無語間傾瀉而出。電影畫面中以大片紅色調座椅將人物作了極大的切割,這亦是從《花樣年華》及《2046》中得以窺見的。

【參】
「電影院」作為一個密閉式的場所,它就像一個大容器般裝載了許多回憶與情感。同樣的昏暗空間、同樣的成排座椅,而銀幕上投射出的影像卻隨著時間經常變更,就像一條長長的時間軸連接起過去及現在,連接起男人和女人,連接起父母和小孩。蔡明亮的《是夢It’s A Dream》便呈現出了這樣的情感。「電影院」在此成了一家人的共同點,它聯繫了從已逝祖母到孫子三代人的關係,使得「家人」的概念獲得了強化且更為密不可分。祖母的遺像被安放在電影院紅色座椅上,而一旁坐的是李康生等演員飾演的幾代家人,如此一幅溫馨感人的全家福,藉由三分鐘而表現地淋漓盡致。

法國導演Claude Lelouch的《Cinéma de Boulevard》則記錄了一對夫妻的相識相戀過程。男主角因為喜歡女主角而跟隨至電影院中,當女主角不勝其煩準備呼救時,男主角就著電影銀幕中歌曲向女主角傾訴愛意,甚至在忘詞時隨性編了一段感人的告白,這讓兩人進而相戀並結婚。因此「電影院」對於女主角來說,是個充滿浪漫幸福回憶的地方。所以她從懷孕、小孩出生到丈夫死亡,電影院至始至終一直是無可抹滅的存在,同時這也讓他倆的小孩了解父母的甜美過去。

【肆】
在電影院的空間裡,你和週遭的人的唯一連結就是在同個時間裡看同一部電影,也因此你無從得知這些人的習性及狀態,進而能產生的變化是五花八門,完全無法預期。例如:有的人看電影習慣性不關手機、有的人喜歡邊看邊公布劇情、有的人吃爆米花的聲音大到可以蓋過音效、有的人因腳長而不斷踢你的椅背,這種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有些導演便以這些「電影院」中的小狀況作為出發點,來發揮他們無窮的創意。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Occupations》便是令人鼓掌叫好的一絕。當你正想專心看一部電影時,有個陌生人卻在一旁聊起自己的職業及工作內容,待他述說完畢後便反問你的職業,這時該如何反應?只見那人冷冷地回答說:「殺手。」後,便起身拿起大榔頭往陌生人的頭上惡狠狠地敲,一時血肉四濺、精采至極的畫面就這樣活生生地在電影院中上演,等陌生人的頭已經被敲打的不成原形後,那殺手才又正經八百地坐回原位,好似什麼事都沒發生地繼續看電影。雖然看似血腥暴力,但當這段影片結束,導演拉斯馮提爾的名字跑了出來後,觀眾們莫不拍手叫好、笑聲四起。看來拉斯馮提爾的創意真的切中人心,把大家心裡想的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來。

【伍】
人的記憶總是要靠些外在的輔助來串聯,就像聽到某首歌時便會想起那時的某個人,或者看到某本書時就會想到當初的自己等等,我想每個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吧,雖然媒介是因人而異。而從第一次進電影院後,電影也成了我串聯整理記憶的一部分。因此我想來談談我的「電影院」印象,藉以記述整理某些片段。

如果沒記錯的話,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的電影應該是《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那時是我媽和表姐用兩台機車帶著我和弟弟到台中公園附近的電影院去,之後就經常去看便宜的二輪片;《鐵達尼號》(Titanic,1997)風潮興起後,我媽也帶著我和弟弟到「一加一影城」(顧名思義它基本上是在放映二輪片)去瞧瞧這部電影,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有裸露畫面的電影;當我和媽媽、弟弟在新光三越派拉蒙影城看《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2002)時,發生了一次頗大的有感地震,但大家都還是繼續坐在椅子上看電影;和高中301的一群人去日新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Crying Out Love, in the Centre of the World,2004)時,我在意料之內噴淚,但在看到結束時的廣告字幕「五月花面紙,讓你哭後依然美麗」後,卻讓我瞬間爆笑出來。而在遠離人群的後面座位有人在卿卿我我。那天也是畢業舞會。

「電影院」真的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雖然現在的電影院也向唱片行一樣,一間接一間的倒閉,台中很多的二輪電影院都不見了,台北西門町的總統戲院也在之前歇業,而華納也完全撤出台灣。如此發展下去,或許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裡的情形,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可能會發生。

【電影資料】
中文片名: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原文片名: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oe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
英文片名:To Each His Own Cinema
導演:Theodoros Angelopoulos, Olivier Assayas, 34 more credits
影片年份:2007
色彩:Color
片長:100mi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 法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頭像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