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恐怖/驚悚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田雅久仁《禍》

他們是怪物。

無論是能以奇妙的手勢作為「鑰匙」鑽入他人耳朵的男子、用鼻子栽種出的「鼻生」,抑或是以髮為神、能操縱頭髮的教祖及其繼承人,他們不是擁有超越常人的詭異能力,就是長得似人非人。總而言之,他們沒有正典的身體形象,不是正典之人,故而無庸置疑,他們是怪物。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筆》  

《絕筆》是殺手的故事,同時也是關於寫作的故事。

在史蒂芬.金過去的小說中,不難看見許多作家的身影穿梭其間。譬如長篇小說《撒冷地》(Salem's Lot,1975)的班、《鬼店》(The Shining,1977)的傑克、《戰慄遊戲》(Misery,1987)的保羅、《一袋白骨》(Bag of Bones,1998)的麥可,以及短篇小說〈1408〉(1408,1999)的麥可、〈老鼠〉(Rat,1999)的德魯。這群作家們當前皆面臨著程度不一的困境,或許是人生歷程遭遇變故,或許是創作生涯陷入瓶頸,好似在告訴所有讀者,寫作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是以《絕筆》的主角比利.桑默斯雖然有時也會夢想寫作,卻沒有真正動筆過。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來》  

許多小說家窮其一生都在述說同一個故事,闡述同一個核心要素,史蒂芬.金亦為其中之一。不過,即使他的作品常常被歸類為恐怖小說,我卻以為「成長」才是貫穿其作品的重要因素。沒錯,史蒂芬.金不斷轉換形式反覆書寫的其實是成長故事;尤以過程中所遭遇的汙濁與不堪,更是他關注的焦點。

在一舉成名的首部小說《魔女嘉莉》(Carrie,1974)中,史蒂芬.金用全世界的力量將嘉莉推向地獄魔境,寫成一則青春期女孩的恐怖童話。另一部曾多次影視化的知名小說《牠》(It,1986),再次觸及童年陰影對人生的影響,但史蒂芬.金這次給予書中人物們一個直面過去,弭平創傷的機會。《鬼店》(The Shining,1977)裡的丹尼,同樣在30多年後的續集《安眠醫生》(Doctor Sleep,2013)重回全景飯店,回到一切開始的地方,與曾經的可怕回憶對抗。至於近作《機構》(The Institute,2019),則暗喻了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化學習對人的制約與同化。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詛咒兔子》  

一則空穴來風的謠言,讓代代相傳的釀酒家族大廈傾頹,藉勢興起的另一家大公司仰賴極佳的政商關係,獨佔了整個酒類市場,大發利市。以製作詛咒物為業的爺爺,決心為好友報仇,打造了一盞外型可愛的兔子燈,託人送給酒商社長。未料,詛咒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酵了…

在韓國人的文化中,「恨」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鄭寶拉創作的短篇小說〈詛咒兔子〉即是以此推展劇情。釀酒家族好友的故事,爺爺早已重複說了幾十次,但每每提及仍不禁眼眶泛紅,那是對好友的遭遇感到不平,亦是無法忍受世上存在如此不公不義之事。「雖然世上沒有這種道理,但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正因如此,我才能延續爺爺和爸爸的工作,繼續以製作詛咒物為業以維持生計,」故事的敘述者說道。殘酷的社會醞釀出來一股又一股憤怒鬱悶的情緒,難平的憤恨最終只能化為詛咒。這是對現況的無力,也是無奈。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姊妹》  

大衛.芬基諾斯的《姊妹》寫的是一則關於愛的故事。 

在高中教文學的馬蒂妲是名認真盡責的好老師,曾有家長誇讚她,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孩子。受父母離婚影響、成績一落千丈的馬特歐,就在馬蒂妲的鼓勵與關愛之下,有了顯著的進步。無怪乎在同事眼中,馬蒂妲儼然是「善良的化身」。至於私底下的馬蒂妲,有個交往5年、快要論及婚嫁的男友艾提安,兩人甚至已經準備好可以有小孩。「當時的一切都如此美好,如此強烈,讓人覺得好像某種永恆就要到來,」馬蒂妲如是以為。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構》  

機構(The Institute),一個不帶任何形容與明確指陳的中性詞彙,它可以是一般的社會組織,也可以是屬於國家的政府機關。但在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筆下,「機構」幾乎成了惡夢的代名詞;至少對路克、艾弗睿、尼克、卡莉莎,以及其他無數青少年而言,確實如此。

全世界首座機構出現在納粹德國,科學家們無意間發現只消將一群有特殊天賦的孩子聚在一起,就能利用他們的力量,處理掉阻礙社會進展的麻煩分子。隨後機構在各地一一建立,而美國也在1955年於緬因州一處人煙罕至的樹林深處設置機構,運行至今。機構裡的工作人員多是從情報單位或軍方退役,他們的眼線更遍布全國,只要有新生兒出生,就會悄悄進行檢測,確認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數值高低。高BDNF的孩子會在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被綁架進機構,他們有些天生具有心電感應,有些則是會念力,在反覆進行多項測後,部分孩子甚至可能被激發出另一種能力。最後他們會成為「英雄」,負責消滅那些遭機構判定可能危害人類社會的人。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所有母親之間》  

生活在韓國的金智英,從小到大曾多次遇到莫名其妙,或不當的事情發生在自己以及周遭的女性身上。然而多數時候,大家總是敢怒不敢言,用靜默來承受一切,直到金智英透過其他女性之口替自己發聲。無論是小說或翻拍電影,金智英的故事都獲得了廣大迴響,因為這正是許多女性共同的心聲。

長久以來,男性掌握了話語權,而女性只能被迫消音,無聲無息地淹沒在男性敘事的洪流中。而今,愈來愈多女性嘗試發聲,但對女性的壓迫力道卻未曾減少,於是她們轉向用較為迂迴的方式表態。譬如金智英藉著其他女性表達不滿;譬如趙南柱寫出金智英的經歷為韓國女性出聲;譬如身為人母的艾希莉.歐娟,藉由布萊絲的故事談及母職(motherhood),以及社會對母親的期望。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班,無處安放》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確實存在,卻又好似不存在,譬如班.洛瓦。在《第五個孩子》中,多麗絲.萊辛固然在書名即明確指出「第五個孩子」班,但主要角色卻是班的母親海莉,甚至花費極大篇幅刻劃其內心狀態。到了續作《班,無處安放》(另譯《浮世畸零人》),班即使成了主角,但他的作用顯然更像是貫穿全書,串起社會中各類「浮世畸零人」的配角。

在這部時隔12年的續集裡,班已然長大,不再需要家庭的庇護——事實上,他的原生家庭從來就不是屬於他的「溫暖避風港」,更遑論是發揮初級社會化和人格穩定化的功能。這時的班,猶如一隻惶恐的小白兔,猝不及防地闖進危險的社會叢林中。故而班只能憑著敏銳的動物本能避險求生,一個眼神、一點聲音,抑或任何手勢動作,他都能讀出滿滿的訊息。「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就要審慎地盯著那些隨時有可能變成危機的驚詫眼神,」萊辛如是描述。就算這樣小心翼翼,班還是難以避開社會中潛在的威脅,不是屢屢受騙,就是被人利用。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個孩子》  

2007年,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34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萊辛經常在作品中描繪女性生存現狀,譬如1962年出版的《金色筆記》,揭示女性追求獨立自由的重重困境,不僅成為其代表作,更被認為引導了女性解放運動。不過,萊辛曾聲稱「這部小說並不是女權運動的鼓手」,不願因此侷限住了小說裡的其他面向。話雖如此,閱讀萊辛的作品時,確實無法忽視當中對女性議題的關注。

有論者以為,女性自由意識的覺醒和母性意識的體現,是萊辛作品中兩個重要的主題。在1988年發表的《第五個孩子》裡,萊辛聚焦於一個英國的中產階級家庭,講述原本幸福和諧的家庭,在第五個孩子班出生後,逐漸籠罩上令人不快的陰影,進而走向毀壞崩解。小說雖然名為《第五個孩子》,萊辛卻以身為女性/母親的海莉為主要角色,甚至花費極大篇幅刻劃其內心,試圖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的母親形象。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院子的家》

若要檢視韓國人的文化,許多學者皆以為「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論述。社會學家金璟東論及:「『恨』是在韓國近百年歷史當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心理特質,而且融合到韓國人民的情緒和行為體系裡頭,甚至變成一個具有主宰力量的感情。」其來由除了歷史進程中的內憂外患與政局跌宕、社會內部的階級差距之外,傳承自儒家封建文化的男尊女卑也激發了「恨」的滋長。

韓國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有多嚴重?Red Velvet成員Irene因閱讀了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82년생김지영,2016)遭網友指責「厭男」,而女星鄭裕美在決定接下改編電影的演出工作後,也收到不少批評聲浪。更甚者,2016年曾有一名女子遭人隨機刺殺,該名男性兇嫌遭逮捕後,表示因不滿被女人忽視才會犯案。不少男性認為,女權崛起之後將嚴重壓縮自己的權力與地位,故而當性別平權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時,韓國的仇女、厭女風氣反而愈發強盛。事實上,受壓迫的從來都不會只有女性,女性主義追求的不僅僅是為女性爭取平等權益,更能將男性從傳統父權的性別價值桎梏中釋放。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種起源》  

「我在一陣血腥味中醒來,」丁柚井在故事的第一章開門見山寫道,猝不及防地將讀者從平穩、日常的世間,推至一個非人之境。隨後,在主角韓有進第一人稱的敘述下,更是迅速地墜入黑暗的無間地獄,幾無翻身之可能。

有進和母親金智媛、母親的養子金海進住在一個新開發的市鎮,附近的商圈及其他公共設施尚未建構完成,周遭也沒有太多的居民遷入,故而一到晚上,街道上便空蕩蕩,猶如死城。至於有進居住的複式公寓,則成了漂蕩在海中的孤島,或者說是監獄。有進雖已26歲,但其行蹤與作息仍受母親嚴厲的控制,因為他患有癲癇;至少母親和身為知名精神科學者的阿姨金慧媛是打算讓他這麼以為。於是,有進的人生成了「那兩個女人鋪著安坐的坐墊」,時時刻刻必須按照她們訂定的規律前進,就連喜愛的游泳也被迫放棄,幾乎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惡鄰》  

恐懼(Fear),自始至終貫穿了《惡鄰》一書。主角藍道夫.狄芬塔勒一家原本過著體面,甚至足以令人羨慕的生活,然而一切就在他的妻子瑞貝卡認識了地下室的鄰居迪特.提貝瑞歐斯之後,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迪特時而送出騷擾的信件,時而以言語威脅他們,雖然他從未有過實際的肢體暴力行為,卻像顆不定時炸彈,讓藍道夫夫妻倆墜入無盡的恐懼。

恐怖小說家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1937)曾說:「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迪特無法預期的行徑,令人不知該如何應對;尤其對擁有一雙子女的父母而言,更是感到加倍的恐懼。耐人尋味的是,在德克.柯比威特以藍道夫的第一人稱視角推進劇情,層層加大迪特可能造成的威脅,讓讀者對其恐懼感同身受的同時,又不斷回顧藍道夫的童年、家庭及婚姻生活。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漠之花》  

出生於索馬利亞遊牧民族部落的世界名模華莉絲.迪里(Waris Diiriye),13歲時為了逃脫被迫嫁給老叟的命運而離家出走,之後她輾轉來到英國,並在偶然之下被攝影師發掘,進而開啟了模特兒生涯。然而在她的事業到達高峰時,卻毅然決然離開光鮮亮麗的時尚圈,全力投身人權活動,反對女性割禮的陋習,因為她自己曾深受其害。1998年,華莉絲將其經歷寫成《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並獲得廣大迴響;2009年更搬上大銀幕,讓許多人有機會了解她的故事,以及仍留存於世的可怕習俗。

《沙漠之花》,是華莉絲的自傳,也是月村了衛榮獲第6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的作品名稱。顯然,月村了衛的創作靈感其來有自,但兩部作品的內容卻大相逕庭。月村了衛的小說以一支日本派駐索馬利亞邊境的自衛隊為主要角色,呈現出人性在危難之下的各種掙扎,並摻入了近年在日本社會引起爭論的「集體自衛權」議題。故事開始於一場直升機意外的救援行動,原本只是出於人道考量的任務,卻在三名黑人女性出現後,讓吉松少尉一行12人身陷當地部族的戰爭中。一陣突如其來的槍林彈雨之後,包括吉松在內的5名隊員不幸喪命,而從未打過仗的自衛隊員市之瀨浩太,也迫於事態緊急而開槍殺人。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蘿絲瑪麗的兒子》  

突如其來的死亡為小說揭開序幕,然而這場死亡並未替故事帶來太多的哀傷氣氛,因為緊接而來的是重生:蘿絲瑪麗昏迷近三十年後,竟奇蹟般甦醒過來。蘿絲瑪麗重新接軌的時間是1999年,全球各地正準備跨越千禧年(millennium)。基督教將千禧年視為新世界的到來,是充滿和平與繁榮的黃金時代,但也有人認為在這之前,撒旦會再度作亂;換言之,過往屬於舊世界的秩序在此早已不適用。人們引頸企盼一位新領袖的誕生,帶領他們邁向更美好的世界,安迪於焉出現。他就像耶穌,被認為能「為世界帶來啟發與一統」,並引領人們「以全新而和諧共融的姿態」邁入2000年;只是他依然無法阻止世界各地不時出現的紛爭、動亂和死亡。

法國當代思潮先驅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曾提出「工作或理性世界」與「暴力世界」的概念,他認為人們同時屬於這兩個世界:「工作與理性世界是人類生活的根本……透過其活動,人類建構出理性的世界,但其身上仍殘存著暴力的本質。大自然本身就是粗暴的,無論人類變得多麼理性,暴力依舊能主宰我們。」這解釋了安迪淡褐色的虎眼。在艾拉.萊文的設定裡,安迪是33年前蘿絲瑪麗在一群崇拜撒旦的巫師操控下,所誕生的惡魔之子,那雙異於常人的虎眼即為明證;不過蘿絲瑪麗寧可相信他的內心仍存有愛,是天使與惡魔共存的個體。安迪的形象不禁讓人聯想到近年爆紅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Fifty Shades of Grey)系列中的主角格雷,兩人的外表同樣俊美且迷人,行為舉止皆優雅得體,在人前展現出極為紳士的一面,猶如白馬王子般完美;至於內在的部分,格雷著迷於情色遊戲,安迪的情慾也不為社會所允許。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518_m

閱讀完《凱文怎麼了?》,我必須告訴自己:這只是一本虛構的小說。書中的凱文、艾娃、法蘭克林、希莉亞,以及慘遭殺害的那些人,根本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他們不過是作者蘭諾.絲薇佛筆下的人物罷了。然而,事實是,書中所描寫的內容再真實不過了。真實得讓人倍感壓力。讓我回憶起當初看完《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2009)與《血教育》(Snowtown,2011)這兩部以真實案件為題材改編的電影時的不快,並非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內容實在令人坐立不安。

《凱文怎麼了?》一書構築在艾娃(凱文的母親)寫給丈夫法蘭克林的信件上,經由艾娃的回憶與鉅細靡遺地書寫,讀者得以慢慢拼湊出這家人的生活樣貌,並從中窺探艾娃的內心世界。在艾娃的第一人稱「我」的敘述下,「你」所指的不僅止於法蘭克林,更是所有的讀者,我們在閱讀的同時,彷彿聽見艾娃娓娓道來事件的始末與她的心路歷程。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557_m  

時序進入九月,是死河鎮──一個位於緬因州的靜謐濱海小鎮──的觀光淡季,卻是「他們」的狩獵旺季。歡迎來到傑克.凱堔所開闢的狩獵勝地!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13_m  

繼大獲好評且十分暢銷的《時空旅人之妻》(The Time Traveler's Wife,2003)之後,時隔6年,美國作家奧黛麗.尼芬格終於出版她的第2部長篇小說《她的對稱靈魂》。雖然我尚未閱讀過《時空旅人之妻》,也沒看過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但對於奧黛麗.尼芬格的名聲時有所聞,因此更為加深我對新作的好奇程度,畢竟要突破先前所創下的佳績是有其困難度在。不過,奧黛麗.尼芬格不愧是說故事的能手,即使新作中的幾位角色不是頗得我心,對情節的安排也略有微詞,整體來說,《她的對稱靈魂》的確是一本迷人的小說。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108_m

一群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年輕人,有男有女,三三兩兩結伴到一處風光明媚但遠離人煙的勝地度假。原本應該是個充滿美好回憶的旅程,因為一個偶發事件,歡樂變悲戚,帶領他們邁向永生無法忘懷的可怕境地。看完以上的劇情簡介,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似曾相識,但又無法明確指出到底是出自哪一部電影或小說。沒錯,上述的公式確實可以套用在為數眾多的好萊塢驚悚電影中,如:《歡迎來到殺人勝地》(Turistas,2006)、《恐怖旅舍》(Hostel,2005)和近期的《蜜月變奏曲》(A Perfect Getaway,2009),史考特.史密斯的小說《禁入廢墟》基本上也是屬於這樣的內容。閱讀小說之前,原本以為相似的劇情會讓我覺得無聊難耐,然而也許是文字給予更大的想像空間,又或者是因為描寫得細膩深刻,讀到後來竟然產生一種不寒而慄的絕望感,卻又不禁大呼過癮!

故事開始於墨西哥的度假勝地坎昆,這裡有美麗的沙灘和一望無際的大海,艾瑞克和女友史黛西、傑夫和女友愛咪四個人在傑夫的建議下,一同來這裡度過三個星期的假期。史考特.史密斯在開頭就毫不含糊地一次介紹主要人物出場,以及故事的背景舞台,帶領讀者快速地進入旅遊的輕鬆愉悅氣氛。有了年輕的男女和漂亮的風景,再來就是預期之外的人物──德國籍導遊馬提斯和三位希臘人──為原本平淡的劇情添加進第一筆變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那批希臘人,不僅和主要角色語言不通,更採用假名隱匿真實身分,令人忍不住懷疑起他們的動機。不過,畢竟還是全書的開頭而已,一切仍維持在狂歡、恣意的平靜──相較於往後的劇情來說──氣氛下度過。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373_m  

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在經歷股票投資失敗、自宅和經營的旅館面臨拍賣之後,小倉銀時以冷靜卻有力的筆觸描繪出兩位同樣遇到人生關卡的女性,完成極為精彩且出色的處女作《幸福法拍屋》,讓他從此步上作家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說的原型曾獲得大阪府堺市所主辦的第13屆「自由都市文學獎」。

《幸福法拍屋》的故事圍繞在一名夢想購入獨棟透天厝的中年女性大崎和代,以及獨守遭法拍的房屋、不肯離去的今井昭子身上,為了爭奪這棟擁有氣派大門、庭院種植金桂樹的房子,兩位女人之間展開一場互不相讓的戰爭。正如日文書名「マイ・ハウス」(My House)所示,對幾乎賭上畢生積蓄順利標得此物件的大崎與原屋主今井兩人而言,這棟房屋無疑都是必須到手/死守的「My House」。原因無他,美滿的家庭出現裂痕的大崎深信唯有搬到豪華的獨棟房屋裡才能獲得幸福;遭到丈夫拋棄、獨子隆一又下落不明的今井認為兒子總有一天會回來,並鎮日沉溺於曾經存在於這棟房屋,但早已消逝的幸福當中。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落之後》  

前陣子有則新聞報導寫道:「英國的研究顯示多數的童年回憶都是自己杜撰、虛構的。」也就是說,倘若未經他人提醒或證實,我們會抱著這美好的「自覺回憶」度過漫漫長生,甚至到臨終時刻仍對假的回憶回味再三。由此看來,我們每天腳踏實地經營的人生道路,其實多架構於虛空的橋梁之上,萬丈深淵底下流淌的是現實和虛幻交匯的長河,一不留意,便會跌進這混沌不明的谿壑中,摸不清方向。這時,史蒂芬.金的《日落之後》於焉誕生。

《日落之後》集結了13篇短篇小說,不同於多數短篇小說集總採用其中之一的篇名作為書名,書名一詞指的是這13篇短篇的共同狀態:猶如日落承接了白天和黑夜,這些故事即是遊走於生與死、現實與虛幻、陰與陽之間的模糊地帶。雖然故事的母題看似黑暗,但從出版社給的6篇試讀內容來看,篇篇傳遞出的情感各異,有省思、有緬懷、有諷刺、有感人,當然也包含史蒂芬.金擅長描寫的恐怖在內。故事篇幅或長或短,史蒂芬.金在有限的長度內創造出不同風情卻又引人入勝的內容,展現出著作等身且獲獎無數的寫作實力。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