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雨的夜晚,身穿水手服、綁著馬尾的她獨自一人站在超商的屋簷下,看起來不像在等人。不久後,剛下班的他到超商看了一會兒漫畫週刊雜誌,並買了一些吃食準備當晚餐。離開超商時,見她依舊站在原地,身上的水手服已被雨淋濕,透出內衣的顏色,讓他本能地被她的身體吸引。他決定出聲向她搭訕,邀請她回去自己住的公寓躲雨,並梳洗一番,換上乾爽的衣物。作為回報,她替他烹煮了滿桌可口的菜餚。
時間已晚,受不了爸媽的她不願回家,主動開口要求留宿。內心陷入糾葛的他,最終還是答應了她的請求,「四十歲和十七歲是吧。這樣的年齡差距,會構成某種犯罪嗎?」緊張而難以入眠的他,重新思索了這個問題。雖然如此,他們還是展開了一段宛如情侶般的半同居生活,直到母親帶著警察找上門……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創作的《迷宮裡的魔術師》之後,筆耕不輟的東野圭吾再度以從魔術師的身分退休,目前經營酒吧「陷阱手」為業的神尾武史為主角,展演了一場猶如魔術表演的推理秀。
某種程度上來說,推理文學確實是一場魔術的展演,作者藉由敘事技巧一步步將讀者導入自己設定的詭計之中,層層鋪陳出最後真相揭露的驚奇。在這之中,無論是對推理或魔術來說,「謊言」顯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謊言掩蓋了秘密,而秘密即為真相。如同作家陳曉唯在《迷宮裡的魔術師》的導讀文章中所述:「謊言是秘密的表,秘密是謊言的裡。」讀者看到的;或者說讀者「能」看到的,正是兇手處心積慮編織的謊言,亦是作者精心編排的謊言。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母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義為「母親愛護子女的本能」,恰如其分反映了社會對母親的普遍期待。可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曾言:「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倘若以相同道理來看,母親不是生而為母親,而是成為母親。既然如此,母愛真的是所有女性內建的本能嗎?所謂的「母性」存在嗎?
「我盡己所能地疼愛女兒,悉心照顧她長大,」《母性》裡的母親毫不猶豫地對神父說道。看似理所當然的陳述,卻換來神父的一句「為什麼」。為什麼要盡己所能去疼愛孩子?為什麼要悉心照顧孩子?相信所有讀者都和這位母親一樣感到困惑,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難道還需要什麼理由嗎?這個問題真的有答案嗎?在神父的要求下,母親開始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故事。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從何時開始,南始甫看得見死人。不過,在電影或小說的虛構世界中,看得到死人似乎不是太過稀奇的事,無論是電影《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1999)的哈利.喬.奧斯蒙(Haley Joel Osment,1988-)或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小說《後來》(Later,2021)的傑米,他們同樣擁有這項神奇的能力。不同的是,南始甫看見的不僅僅是死人,而是將死之人的屍體;換言之,他可以預見死亡。
韓國作家空閑K在《看見屍體的男人I:起源(上)》的開場直接破題,讓南始甫接連在路邊、警察局廁所和補習班大樓見到屍體,緊湊的劇情令人忍不住往後閱讀下去,卻也不禁在心中冒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南始甫為什麼看得見屍體?這幾起死亡案件是否有相同點?會否與南始甫有所關聯?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來到「魚夜」露天汽車電影院!請盡快找好位置將車輛停妥,不管是坐著或躺著,儘管用你覺得最舒服的姿勢,迎接今晚屬於喬.蘭斯代爾的特別放映夜!
什麼?喬.蘭斯代爾是誰?你知道寫《鬼店》(The Shining,1977)的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或是曾拍過《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2006)的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 Gómez,1964-)嗎?蘭斯代爾和他們一樣屌;喔不,應該說比他們兩個人加起來都還要屌、還要狂!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家庭應該擁有什麼樣貌?家庭成員應該維持怎樣的互動關係?夫妻和諧、子女孝順、父親在外賺錢養家、母親在內打理一切家務……,我們對「正常」家庭的想像十分單調,是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而這份不幸,是多數人都不願面對,甚或是亟欲遮掩的蚤子。
我猜想,吉田梢子也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度日的吧。直到妹妹梓沙從大樓屋頂上「跌下來」之後,他才被迫脫離原本和平且安穩的生活,直面再也無法忽視的回憶,以及過去的自己。為了釐清梓沙墜樓的原因;不,更正確地說,是為了確認梓沙墜樓與己無關,梢子睽違半年再度回到老家,從梓沙身邊的蛛絲馬跡逐步探尋真相。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是神,是為了拯救即將病死的人類而降臨的神,除了心理疾病之外,包括癌症和殘疾在內的任何疾患,都能在短短數個小時內透過手術治癒。他是惡魔,是奪走了223條人命的殺人魔,這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人體實驗的對象,反覆遭受慘無人道的試驗,最後痛苦地死去。他是李英煥,既是神,又是惡魔。
故事從李英煥遭警方逮捕拉開序幕。當他進入司法程序,走進媒體與大眾的視野後,猶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社會自此開始動盪不安起來。儘管李英煥的罪行無庸置疑,就算多判幾個死刑都無法償還,但人們卻自動分成了兩大陣營,在殺與不殺的兩個極端之間相互叫囂。一方以朴在俊律師為代表,他們或是為了自身的疾患,或是為了拯救親人於痛苦之中,主張應赦免李英煥的罪,使其回歸社會,行醫濟世。另一方則是以張東勳檢察官為首,認為在法治國家應依法行事,並為那些受害者家屬討回公道。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怪物是怎樣煉成的?
人潮聚集的東京展覽館動漫展會場外,一名推著推車的男子吸引了動漫迷龜谷壯彌的目光,就在他尚未反應過來時,推車男拿出了汽油彈,點火後朝人群丟擲。霎時間,人間煉獄一片,推車男最終引火自焚,將自己煉成了怪物。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愛,一個人可以走多遠?為了愛,一個人可以做出多大的犧牲?在《嫌疑犯X的獻身》中,東野圭吾寫出了為愛犧牲的極致,令人震撼,震撼到無比痛心。到了同為「偵探伽利略系列」的最新作《透明的螺旋》,東野圭吾再次觸及相同的命題;而此次,這份愛的名字是「母愛」,及其衍生出的變形。
小說的序章,「她」在遇見了彼此心儀的對象後,順理成章懷了孕,對方卻在孩子即將出生之前遭逢不幸,加之現實的種種殘酷,讓「她」不得不做出拋下幼女的決定。「為了這個孩子,必須把她交給別人,否則母女兩人都只有死路一條」。身為母親,此刻的抉擇肯定不容易;但也正是因為身為母親,懷著對孩子的愛,希望她能順順利利活下去,才做出了背離「母親」身分的決定。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1985年發表《放學後》獲得江戶川亂步獎肯定,並於隔年辭職成為職業作家,東野圭吾迄今已孜孜不倦創作了三十多個年頭;更令人敬佩的是,平均每年都有兩到三部作品問世。無庸置疑,東野圭吾絕對是日本推理小說界無法忽視的存在。不過,與其說東野圭吾擅寫推理,我倒以為他更專注於刻劃人性幽微之處。
學者陳國偉曾言:「犯罪不必然是謎團的發想與敘事主軸,因為生命最大的謎團就是自身,那些難以被工具理性測量、數算的存在意義。」是以在《白夜行》、《信》、《徬徨之刃》、《嫌疑犯X的獻身》等幾部最為著名的作品中,不存在所謂「絕對的正義」,而是在是非黑白之間犀利地剖出一道缺口,翻開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複雜人性與道德難題。作為紀念作家生活35週年的長篇小說《天鵝與蝙蝠》,東野圭吾再次將筆尖指向這幽微之處,試圖從罪與罰的辯證促使讀者產生反身性的思考。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臺灣讀者而言,出生於瑞士的作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但在瑞士,以至於世界文壇,他無疑已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迪倫馬特的創作橫跨散文、劇本、廣播劇和小說,他的劇作不僅曾在歐美各國上演,就連在中國和印度的劇院也看得到他的作品。除此之外,他的多部作品也數度被搬上大銀幕,由西恩.潘(Sean Penn)執導、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主演的電影《誓死追緝令》(The Pledge,2001),就是改編自迪倫馬特的同名犯罪小說。
迪倫馬特發表過許多偵探犯罪小說,甚至在他眾多創作中占了相當的比重,風格獨具的敘事手法,更讓這些作品在同類型小說裡成為一道不可忽視的風景。有趣的是,迪倫馬特之所以開始撰寫犯罪小說,純粹是因為經濟狀況拮据,需要稿費救急,而鎖定了當時盛行的偵探犯罪類型來創作。1950年出版的《法官和他的劊子手》,就是他寫下的第一部犯罪小說。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部懸疑犯罪推理小說。
2012年4月20日晚間,基爾頓鎮的17歲少女安蒂.貝爾駕車離家後失蹤,警方獲報調查後,斷定安蒂已遇害,並強烈懷疑她的18歲男友沙爾.辛格涉有重嫌。不過,在起訴程序正式展開之前,沙爾卻被發現在住家附近樹林中自殺身亡。隨後,即使安蒂的遺體未曾尋獲,但驗屍官還是發下她的死亡證明書,整起案件到此為止。結案。然而,安蒂究竟是生是死?她在失蹤前,和沙爾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沙爾真的殺了安蒂嗎?沙爾為什麼自殺?許多謎團懸而未決,綽號小琵的琵帕.費茲─阿莫比想藉著學校專題研究課程的機會,以此為題撰寫報告,希望找出事實真相。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家庭」是一種信仰。我們相信,長大成人後要組織自己的家庭,人生才算是完滿;我們相信,一個由雙親組成,加之其孩子才是完美的家庭;我們相信,父母雙全的家庭,才能養成健全的孩子;我們相信,唯有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才是一生最大的成就;我們相信,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家人之間的愛與付出是毫無保留且永恆不變……。
事實上,「家庭」就是一種信仰,你我皆奉為圭臬,深信不疑。亞當.桑德自然也是「家庭」的信徒,而他的家庭確實稱得上完美。亞當是受人景仰的牧師,妻子烏芮嘉是事業有成的刑事辯護律師,兩人的收入豐厚且交友廣泛。他們唯一的女兒史黛菈擅長手球運動,在校隊中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在外人看來,他們一家簡直是人生勝利組,十足令人稱羨。未料,一場殘忍的凶殺案打破了亞當一家人生活的平衡,更揭露出華美表象底下,根本早已爬滿了蚤子。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們都是平凡的媽媽。就像那些常在街頭巷尾遇見,親切和善的媽媽;或是帶著小孩到公園空地玩耍,在一旁和其他媽媽閒話家常的媽媽;又抑或是在學校附近,熱心引導學生過馬路的媽媽。她們是岸谷奈江、長谷川佐和子、山中美幸、石井京香、坂田廣美……,也可能是你所見過、甚至是熟識的那些媽媽。
她們只不過是平凡的媽媽,但同時,她們也是春口裕子筆下的「惡母」。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好的愛情大都相似,但不幸的愛情卻各有各的不幸。這份不幸,旁人難以去同理,僅有當事人才能去體會,甚或是訴說。
32歲的海蓮娜.羅斯已創作了15本暢銷小說,是出版界眼中的「羅曼史女王」。事業有成的她,有個曾3度獲選為「年度最佳教師」的丈夫賽門,兩人還育有活潑可愛的女兒貝塔妮,一切看來是如此完美。按理說,接下去的發展應當是這一家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惜王子與公主只存在於童話之中,海蓮娜隨即戳破事實,直言這不過是「完美的假象」。原來羅曼史女王的愛情故事,一點都不浪漫;更準確地說,海蓮娜這個人,從來就不屬於浪漫感性的那一端。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傑佛瑞.豪斯霍德出版於1939年的《刺殺》,被眾多媒體與評論家奉為經典驚悚小說,獲得的成就甚至豪斯霍德自己也難以超越。不僅如此,迄今為止《刺殺》曾多次影像化,更觸發了往後無數創作者的靈感,譬如寫出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系列的英國作家伊恩.佛萊明(Ian Lancaster Fleming,1908-1964)。如此影響深遠、在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小說,究竟有何魅力?
事實上,《刺殺》的故事十分簡單,自始至終描述的是一名男子的逃亡過程。這名男子身分不明,也從未以真實姓名示人;但據他所述,他的名字眾所皆知。從片斷的訊息來看,我們得以確知的是,這名男子持有英國護照,且擁有一筆為數不少的財產,無疑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社經地位。這樣的人,卻不知道出於什麼動機與目的,持一把獵槍違法進入歐洲某國並跟蹤某位獨裁者,計畫進行刺殺行動。豈料,他的行蹤在關鍵時刻曝了光,隨後遭監禁、拷問並被推下懸崖,試圖製造出意外死亡的假象。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露絲.魏爾的《10號艙房的女人》無疑是一部驚悚小說。故事由一樁入室竊盜案展開,蘿拉.布萊洛克將自己關在臥房內,任憑歹徒在外翻箱倒櫃,事後才驚覺門鎖遭破壞,她被困在房間裡。隨後場景一轉,蘿拉來到一艘航行於北海上的豪華遊輪「北極光號」。原本應該是一場完美且愉快的旅程,蘿拉卻發現隔壁的10號艙房傳來奇怪聲響,房中的女人就此下落不明;甚至,10號艙房根本沒有入住紀錄,船上也沒有人看過那名女人。
10號艙房的女人究竟是誰?她到底是生是死?為什麼整艘船只有蘿拉見過那名女人?難道一切真的都是患有恐慌症、長期服用藥物的蘿拉的幻覺?凡此種種的問號貫穿整個故事,令人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想盡快找出答案消除困惑。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活在一個追求小確幸的時代裡。有時候是夏日的一支冰棒、午後的一杯咖啡,又或者是路旁偶遇的花朵,種種稀鬆平常的小事物,放大成了確切實在的幸福。因為在相對大的世界、相對廣的社會中,這種「小」,是我們唯一可以握在手心好好感受的美好。可惜的是,所謂的小確幸往往稍縱即逝,難以持續。說到底,如同每日的生活,總是薛西佛斯般的重複又重複,但時間仍是依著直線進程不停推展;原來「變」才是真正確切實在的東西。
可是我們不願承認,也不想面對改變的無常。311大地震過後,許多創作者不約而同從震災中汲取能量,轉換成各種形式的作品,但總歸來看,當中多數無不是希望能撫慰生者,使其堅強振作、盡快回到生活常軌;彷彿只要回歸正常,所有的缺陷都能填補、傷口都能撫平,再巨大的衝擊都能恢復平靜,一切如同不曾發生般沒事了。然而,真的沒事了嗎?《好想她去死》的筱田淳子以為早已忘了20多年沒見的佐竹純子,可記憶的蓋子總在不經意之時開啟,又或者其實從來沒有遺忘。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事圍繞著一起滅門慘案發展,死者包括一名成年女性和三位不足五歲的小孩,在沒有其他嫌疑人的前提下,唯一的倖存者克里斯汀.麥可.隆戈,理所當然被視為兇手。從他在命案發生後的行徑來看,會有這樣的推斷實在無可厚非;尤其受害者又是他的妻子、他的小孩,是他生命中最為親密的人。於是很快地,隆戈被媒體描述成「變態殺人魔」,這個扁平的標籤瞬間成為他的身分,囊括了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原來一個「人」的建立是如此簡單。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崩毀也十分簡單。故事的另一位主角麥可.芬克爾是《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特約作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卻因為一篇奠基於事實之上的虛構報導而名聲掃地,成為新聞界中的過街老鼠。不過,麥可.芬克爾失去的不僅是名聲,還有名字。一通電話讓麥可.芬克爾意外得知,隆戈在遭通緝的期間曾化名為麥可.芬克爾,並四處宣稱自己是因為採訪工作而到墨西哥。當然,大家都信了。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是靠姓名來確立,那麼這份存在實在太容易被取代了。又或者,你以為過往努力經營的紮實人生才足以代表自己,看看隆戈和芬克爾,根本沒有甚麼是真切又永恆的存在。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生就像輪子,其唯一的任務就是轉動,總是會轉回到起始的地方,」史蒂芬.金寫道。於是乎,時隔30多年,早已在文壇站穩一席之地的史蒂芬.金再度轉回到《鬼店》(The Shining,1977),回到那個曾將自我投射其中的故事裡。在那裡,有曾受酗酒之苦的史蒂芬.金,也有在寫作之路上躊躇不前的史蒂芬.金,當然還有許多讀者心心念念的托倫斯一家,尤其是丹尼男孩。
在全景飯店因爆炸而燒毀之後,倖存的丹尼隨著母親搬遷至佛羅里達,以為能就此遠離過去的可怕回憶,展開全新生活。然而,他的閃靈能力卻讓他清楚知道,全景飯店固然已經在大火中灰飛煙滅,但仍和他關係未了。丹尼不時能看見那些「不好的東西」出現在身旁,這促使他逐漸開始以酒精麻痺自己,想藉此逃避那些糾纏不休的過去。不過正如另一名倖存者迪克.哈倫洛所說:「或許你能將來自全景飯店的東西放進鎖盒,可是你沒辦法鎖上記憶。這些永遠沒辦法上鎖。它們是真正陰魂不散的幽靈。」因此這次重新轉動回到全景飯店的人,除了史蒂芬.金,就是丹尼。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