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7394721_m  

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幸福就像一位老婆婆急著找自己的眼鏡,卻沒發現它正好端端地架在自己的鼻樑上。」是啊,幸福就是這麼難以捉摸卻又觸手可及的東西,或許正因為如此,才令人著迷。因此,許多的電影導演或作家便不厭其煩地反覆琢磨這個命題,三島有紀子的小說處女作《幸福的麵包》即為一例。

故事的主角水縞尚和理惠一同經營一間名為「瑪尼」的民宿咖啡館,他們總會端出熱騰騰的現煮咖啡和剛出爐的手工麵包來招待客人,因此店裡面除了來來往往的外來遊客之外,附近的鄰居也經常光顧,讓這間佇立於大自然環抱之間的小店不時都充滿著人氣,更洋溢著幸福的氛圍。幸福的面貌有很多種,三島有紀子顯然以為幸福定然與人相關,唯有人與人相互接觸之後才能創造幸福,而「瑪尼」就是使人(重新)產生連結的神奇空間。

誠如理惠所言:「蒐集喜歡的東西,喜歡的人就會聚集。」他們所經營的「瑪尼」彷彿有股特殊的魔力,總能將特定的族群吸引過來,而這些人的人生必定有所欠缺、遺憾,諸如:感情路走得坎坷的香織、想要改變人生方向卻又遲遲不敢行動的時生、父女關係需要修補的未久、對很多事都無能為力的阪本史生、將不久人世的阿綾,甚至連尚和理惠兩人的內心深處也存在著一處陰暗。他們來到「瑪尼」之後,藉著與人的交往重新感受人生,並找到/發現屬於自己的幸福。

雖然幸福往往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未曾察覺,但是一如時生所說:「我覺得沒有掙扎過的人不可能得到幸福。」人總要經過一番歷練才會懂得珍惜看似稀鬆平常且微不足道的幸福。譬如未久,她不停地執著於母親的離去,不願相信生活從此改變,因而與父親的關係產生疙瘩,直到喝了理惠為她準備的南瓜濃湯,她才接受母親離家出走、永遠不會回來的事實,並發覺自己其實不是孤單的一個人,她的身旁還有父親的陪伴,「未久在心中抹去了『一個人』這幾個字,浮現出『兩個人』三個字。」三島有紀子寫道。

歌手林宥嘉的新歌〈思凡〉中有句歌詞很有意思:「難道生命沒缺陷/反而是/一種缺憾」幸福並不等同於完美,如果真的要說,不完美反而是真正的完美。《幸福的麵包》雖然是一本極富療癒力量的小說,不過三島有紀子並未過分耽溺於浪漫之中,她不會刻意避開那些我們認為是負面的、所害怕的東西,例如死亡。三島有紀子曾提到,在電影版的《幸福的麵包》即將拍攝完成時,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因而想經由電影傳遞出「分享」的概念給全日本的人。在小說中,三島有紀子更為突顯了地震對她創作的影響。書中的史生對著前來採訪他的記者說:「我們必須把經驗傳承下去,因為天災真的可能突然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他還說:「死真是太簡單了。」史生彷彿是作者的化身,直言不諱地對著剛經歷過可怕震災的日本人談論死亡與無常,這不是在傷口上灑鹽,而是要大家「珍惜今天,好好努力」而已。

在一本以幸福為主軸的小說中論及死亡和無常看似十分煞風景,但是如同我在前段所說,不完美才是人生最完美的狀態。「光越強,陰影也越深。」三島有紀子寫道。所有好的或壞的、正面的或負面的、光明的或黑暗的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相應而生的存在,我們無法避免任何一方,只選擇自己想要的面向。書中有段話很有趣:「人在呼吸、說話和奔跑時,就會形成灰塵,弄髒其他東西。」我們總認為活著是正面的事情,如果活著(正面的)會製造出髒汙(負面的),那我們實在無須去刻意忽略、排除其他的負面事物,不是嗎?

《幸福的麵包》撇開〈序曲〉和〈尾聲〉不談,中間的四個章節皆可獨立成篇,彼此連在一起又是一則完整的故事。閱讀的過程中,電影的畫面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歷歷在目,甚至還牽引起當初看電影時的感受,那樣溫暖、那樣感動。電影和小說的主要內容並無太大的差異,但是電影有其獨特的留白詩意,而小說則是將故事說得更為細膩,尤其是尚和理惠的心理,三島有紀子藉由尚的日記加以深入刻畫,使人得以清楚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兩者孰優孰劣,根本無從比較起。不過,無論如何,這本小說確實讓我再次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作者簡介】
三島有紀子(三島有紀子),大阪府人,父親喜歡三島由紀夫所以幫她取了這個名字。4歲開始跑電影院,18歲開始拍八厘米獨立製片電影,大學​畢業後進入NHK,主要拍攝紀錄片。因為想拍電影所以成為自由工作者,先是為電影腳本執筆,​最後終於拍了第一部長篇電影《幸福的麵包》。本書也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しあわせのパン
作者:三島有紀子(三島有紀子)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7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329213

【相關文章】
《幸福的麵包》:尋找幸福,迎向新人生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