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34899476354062500 

這是一個關於追風者的冒險史詩。他所要追尋的是風之名,據說找到風之名後,便能喚醒沉睡的大腦,如此要找其他的名字就容易許多。在《風之名2:智者之懼》(以下簡稱《智者之懼》)的前三分之一,記述的即為這位追風者還只是一位平凡──不過比起其他學生,他的經歷和才華其實讓他不是真的那麼平凡──大學院學生時的故事。那時,他尚未被迫踏上追風之路;那時,他的名字是克沃思。

故事從一間名為道石的小旅店展開,旅店老闆寇特、巴斯特、編史家和鎮上居民天南地北地聊著,他們說起昨晚發生的不幸,也談及戰爭,還有愈來愈糟的時局,然後為了勸阻亟欲去從軍的年輕小伙子艾倫,他們提到了克沃思。原來寇特正是克沃思,他只不過是改名換姓,屈身於小鎮旅店中,盡可能使自己銷聲匿跡,就像華人武俠世界中隱於市的俠客英雄一般。克沃思的過去究竟發生什麼事,讓他必須拋開原有的身分?「世上的一切真相全都隱藏在故事裡。」共感大師艾爾沙‧達爾如是說。因此,雖然我和艾倫一樣錯過開頭的部分(我沒讀過首部曲《風之名》),但仍敵不過好奇心,十分樂意留下來聽剩下的部分。

下一秒鐘,我便深深墜入派崔克.羅斯弗斯所創造出來,一個擁有完整的地理環境、歷史和文化的架空世界裡……。於是,我隨著克沃思的娓娓道來,一點一滴逐步了解他的過去,而故事裡的他也在尋在艾密爾的資訊,並挖掘祈德林人的底細。我們都在尋找真相。

在閱讀奇幻文學作品時,多數的讀者總習慣於期待作者會帶給我們什麼樣奇形怪狀的生物,或者是新奇、炫目的魔法,因為唯有如此,才符合奇幻那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可是,別忘了,奇幻終究是根植於現實的泥土之上,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存在。派崔克.羅斯弗斯曾言:「在我所寫的這個世界裡,一切都安排得很合理,但那並不意味著這是個完全遵循客觀規律的世界。公式和詩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兩者都有邏輯,但它們的邏輯是不同的。兩種東西我都想要。」換言之,他試圖同時掌握幻想與現實,是以在描寫魔法時,他便從科學的角度來切入,將眾所周知的能量不滅定律和能量傳遞的方法轉換成共感術,讓原本看似神奇、難以觸及的魔法頓時變得「平易近人」。

除了共感術,克沃思還跟著命名大師伊洛汀學習命名術。從首部曲的書名,以及《智者之懼》中不時出現,關於「風之名」或「追風」的詞語來看,我相信這無非是貫穿三部曲的重要技能。「那是真正的魔法,至尊塔柏林的魔法。」克沃思如此稱道。

派崔克.羅斯弗斯並不是第一個在奇幻小說中講「名」的作家,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1929-)在《地海傳說》(Earthsea Cycle)裡提過,而日本作家夢枕獏(夢枕獏,1951-)同嗜此道,他在《陰陽師》系列小說中總不厭其煩地反覆探討名與咒,例如:長篇小說《陰陽師:生成姬》(陰陽師 生成り姫,2000)裡寫道:「這世上最短的咒正是『名』。」他又說:「即使是化名,只要對方叫你名字又給予回應,便會受咒所束縛。」這恰好與派崔克.羅斯弗斯於書中所提的概念不謀而合。在教授第一堂課時,伊洛汀即開宗明義地說:「我們的名字塑造出我們,我們也反過來塑造我們的名字。」提點出名字和我們──亦指所有受命名之物──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連結。所以,名字能讓人真正去瞭解對方,同時也具有支配力,這就是為什麼故事裡的人會盡量避免讓敵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此外,克沃思想要學習東西的名字,乃至於去找尋風之名也是出於相同的道理。

「名」的概念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它所涵蓋的範圍卻非常廣闊,譬如所謂的「符咒」,那其實也是一種「名」。先前說過,名字能使人瞭解對方,且擁有一定的支配能力,符咒亦是如此。克沃思在修理故障的冷藏櫃時,發現上頭的符文遭刮傷,這才使得以符咒運作的冷藏櫃失效,「符咒和一句話很像,移除其中幾個字,話就變得毫無意義。」克沃思解釋道。咒一旦改變,就如同更改名字一樣,雖然它的本質可能沒變,卻會為其帶來不同的效應,是以克沃思認為:「有時壞掉的符咒可能導致糟糕的後果。」這正是「名」的奧妙之處。

不少評論者在提及此著作時,都將其與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1965-)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小說做比較,如:2006年雨果獎得主大衛.列文(David D. Levine,1961-)便以「給成人看的《哈利波特》」來形容。說真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經常會聯想到《哈利波特》,這不單因為兩者皆以學校為主要的故事舞台,就連其中的登場人物也有相似之處。就拿主角來說,克沃思和哈利同為父母雙亡的孤兒,他們更因此背負著不甚美好,甚至是駭人的記憶;再者,兩人都在某項學科上有優異表現,並且獲得部分老師的喜愛,當然也有些老師對他們總是處處刁難;另外,他們在校內都各有一位死對頭,此人由於家世顯赫,因而對學校或老師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大概是戲份多寡的影響,克沃思的死對頭安布羅斯顯然不似馬份──即哈利的死對頭──那樣鮮明、立體,因此不會讓人留下太多的印象(或許在《風之名》或《智者之懼》剩下的部分會有更多的著墨?),這點略嫌可惜了些。

綜觀多數的奇幻文學作品,成長無疑是所有作者都曾觸及過的共同命題,《地海傳說》、《哈利波特》如此,《智者之懼》亦如此。派崔克.羅斯弗斯說:「奇幻教給我們靈活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明白現有的狀況並非唯一的出路。奇幻告訴我們,改變是可能的。」因此克沃思離開待了一整年的大學院,獨自一人踏上追風之路,這是改變,也是成長的開始,「適度冒險吧。」伊洛汀如是說。

【作者簡介
派崔克.羅斯弗斯(Patrick Rothfuss,1973-),美國近年來表現最亮眼的新銳奇幻小說家。他出生於威斯康辛,大學足足念了九年,先念了化學工程後來又轉念心理學,最後才以英國文學學士畢業。但在他廣泛選修哲學、中世紀史、東方戲劇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課程之中,《風之名》的雛形已逐漸形成。《風之名》最初想要出版時卻處處碰壁,直到他將作品的部分改編成短篇參賽並獲獎,讓羅斯弗斯有機會可以參加一個在洛杉磯舉辦的寫作班。在寫作班中他認識了著名科幻作家凱文‧安德森,安德森則將自己的經紀人介紹給羅斯弗斯認識;而擅長挖掘新銳小說家的美國經紀人麥特‧拜勒(Matt Bialer)讀到他的《風之名》初稿後,驚豔於他將奇幻/文學元素巧妙融合,立刻簽下他,且不負眾望推他躋身暢銷的奇幻新銳作家。主編他這部處女作小說《風之名》的編輯也誇讚:「這數十年的編輯生涯裡,他是首位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新作家。」在接受美國Amazon網路書店訪問時,羅斯弗斯提及自己的閱讀類別很廣,不過奇幻小說最能抓住他的心。他目前住在威斯康辛州中部,在當地大學授課。公餘之暇,撰寫諷刺幽默專欄,力行非暴力反抗,涉獵鍊金術。他熱愛文字,常開懷大笑,不愛跳舞。《風之名》是他初試啼聲之作,未來佳作精采可期。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The Wise Man's Fear: The Kingkiller Chronicle: Day Two
作者:派崔克.羅斯弗斯(Patrick Rothfuss)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956264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