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事圍繞著一起滅門慘案發展,死者包括一名成年女性和三位不足五歲的小孩,在沒有其他嫌疑人的前提下,唯一的倖存者克里斯汀.麥可.隆戈,理所當然被視為兇手。從他在命案發生後的行徑來看,會有這樣的推斷實在無可厚非;尤其受害者又是他的妻子、他的小孩,是他生命中最為親密的人。於是很快地,隆戈被媒體描述成「變態殺人魔」,這個扁平的標籤瞬間成為他的身分,囊括了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原來一個「人」的建立是如此簡單。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崩毀也十分簡單。故事的另一位主角麥可.芬克爾是《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特約作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卻因為一篇奠基於事實之上的虛構報導而名聲掃地,成為新聞界中的過街老鼠。不過,麥可.芬克爾失去的不僅是名聲,還有名字。一通電話讓麥可.芬克爾意外得知,隆戈在遭通緝的期間曾化名為麥可.芬克爾,並四處宣稱自己是因為採訪工作而到墨西哥。當然,大家都信了。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是靠姓名來確立,那麼這份存在實在太容易被取代了。又或者,你以為過往努力經營的紮實人生才足以代表自己,看看隆戈和芬克爾,根本沒有甚麼是真切又永恆的存在。
由此來看,《真實故事》雖然號稱「真實故事」,麥可.芬克爾也開門見山強調「這是一則真實故事」,但是所謂的「真實」又有多貼近現實?譬如關於象牙海岸童奴與巧克力的報導,芬克爾抵達西非後發現當地早已形成相當完備的規劃,以配合記者們的採訪,故而最後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都是一篇篇童奴悲慘的故事,如出一轍。這正是讀者所期待的真實故事;無論它背離現實有多遠。「假如有人想要看奴隸,那就給他一個奴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員工如是說。諷刺的是,一樣是虛構,芬克爾的故事即使較為接近現實,卻不為大眾所接受,甚至讓他因此被冠上騙子的頭銜。
所以我們真的在乎何為真實、何為虛假嗎?小說隨著芬克爾和隆戈的互動進展,兩人時而會面對談、時而透過信件交流,芬克爾期望能挖掘出隆戈的動機和案發過程,以重塑自己在新聞界的名聲,至於隆戈──據芬克爾所述──則意圖藉此擺脫罪名。換句話說,不管是芬克爾還是隆戈,都是別有用心,命案的真相根本不是他們首要關心的事情。反正隆戈一定,也必須是殺人兇手,芬克爾不諱言他心中始終都在等待著隆戈的認罪自白。如同隆戈所理解到的事實:他的死刑早已定讞。
麥可.芬克爾在刊頭引用了詩人阿拉斯泰爾.萊德(Alastair Reid,1926-2014)的一段名言:「真實存在於你與自己的看法之間──某種分歧,不安地,存在於真相與虛構之間。」真實從來就因人而異,端看你需要什麼故事,或者你願意相信什麼。為了順利讓隆戈被判有罪,協助檢察官指控隆戈的凱瑞.泰勒曾暗示芬克爾,這樁案件的核心就是要將隆戈塑造成一個有慣性說謊問題的人。如若誠實與否是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的標準,那麼沒有任何一個人稱得上是清白的。不僅如此,利用謊言、接受謊言,抑或只願相信謊言的人,同樣難辭其咎。回想前陣子應曉薇和張柏舟等人對鄭捷事件發表的言論,他們固然說謊,可是說穿了,他們只是說了我們想聽的故事而已。
看完小說,或許有人會覺得隆戈十分狡詐、不可饒恕,但別忘了,這是由麥可.芬克爾執筆的故事;雖然他號稱是「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
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曾經走遍六大洲採訪報導,專題涵蓋非法獵殺野生大象、阿富汗衝突與以色列議題,以及全球器官黑市交易等等。文章發表於《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國家地理歷險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君子雜誌》(Esquire)、《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以及《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他為《紐約時代雜誌》撰寫的海地流浪難民故事,榮獲利文斯頓國際新聞報導獎(Livingston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現定居於美國蒙大拿州西部。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True Story: Murder, Memoir, Mea Culpa
作者: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
譯者:李昕彥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3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23885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