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以「犯罪」為題材的小說能有幾種呈現手法?東野圭吾(東野圭吾,1958-)的《信》(手紙)從加害人家屬出發,描述社會異樣眼光的影響;野澤尚(野沢尚,1960─2004)的《深紅》(深紅)由加害人和被害人兩方的子女來探討「罪」與「罰」的延續;莎賓娜‧提斯勒(Sabine Thiesler,1957-)的《收集孩子的人》(Der Kindersammler)除了呈現出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煎熬外,也同時將加害人殘忍的手法公諸於讀者眼前;或者,乾脆就以推理小說的形式,提供線索讓讀者和登場人物站在相同的水平線上享受解謎的樂趣,如同道尾秀介(道尾秀介,1975-)的《骸之爪》(骸の爪)一樣。綜觀來看,無論是以何種立場書寫,其人物皆與案件本身有著極為緊密的連結。但是,在《默默地我相信天使》中,英國作家羅傑.埃洛里(Roger Jon Ellory,1965-)卻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陳述一樁前後延續數十年的連續殺人案件。
「謠言,道聽塗說,民間傳說。他們說,出現白色羽毛就代表天使曾經降臨過,無論它用什麼方式飄落於地或翻飛空中。」
《默默地我相信天使》,一個富含詩意的名字。它不是一本浪漫愛情小說,而是一本夾雜了絕望、無奈、黑暗的犯罪小說。在這裡,「天使」不再是神所創造出,那聖潔無暇的存在,反而成了「死亡」的象徵。一旦見到潔白羽毛的飄落,必定會有人的生命跟著殞落。「有的天使負責遞送,有的則負責帶走什麼。」主角約瑟夫.佛漢如此堅信著。同時,他也相信人死後有一天會變成天使,就像他的爸爸一樣。
說真的,拿到試讀本時,我著實被它的厚度嚇到,總共432頁。一本犯罪小說不是就描寫犯罪手法、兇手的心態與成長背景,或者是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心理煎熬而已嗎?然而,當我翻開書頁,逐字逐句地閱讀下去之後,卻發現完全和我預期的犯罪小說有著天南地北的差異。《默默地我相信天使》真的是一本很特別的犯罪小說。首先,書中故事的年代從1939年橫跨至2005年,將近七十年的光陰,幾乎是把約瑟夫.佛漢的一生及成長歷程描述出來。然而,羅傑.埃洛里花了這麼多的篇幅所構築出的角色,卻不是貫穿整部小說、奪走三十幾條人命的連續殺人案件的凶手,也並非其中一名被害人的家屬,更不是負責調查案件的警方人員之一。嚴格來說,約瑟夫其實就跟你我一樣,不過是這起事件之外的第三者罷了,可以像一名觀眾般冷眼旁觀這一切的演出。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這起案件竟然和約瑟夫的生命緊緊糾結在一起,使他的人生全然變了調。
《默默地我相信天使》雖然可被歸類為「犯罪小說」,但羅傑.埃洛里卻展現出更宏廣的企圖心。因為,書中所著重的並非單一的犯罪事件本身,還加入當時現實社會正在發生的事件──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戰爭──進去,藉以襯托出主角所居住的美國是如何置身事外,進而細膩地將人性自私及荒謬的真實面反應出來。
「我看到下面街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再過去則是上百萬扇的窗戶裡傳出的無數燈光,每扇窗戶後面都上演著一段人生,這些人生彼此互不知情,各自緊緊困在自認重要的事件與奇特的時刻裡。」
整起事件最先開始發生於奧古斯塔瀑布鎮,一名十一歲的小女孩慘遭強暴後被殺害,然後全身赤裸裸地棄屍於田地裡。從此之後,類似事件便層出不窮地出現在小鎮中,令當地居民個個人心惶惶。與此同時,小鎮之外、美國之外,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對當地居民來說,這場戰爭不過是報紙上的隻字片語,因為他們所面臨的恐懼更多,也更切身與真實;多年過後,命案的發生地已從小鎮內移往他處。縱使兇手依舊逍遙法外,他們還不知道到底是誰殘害了自己的小孩,但過去早已如同歷史般離他們遠去,因為生活還是要過,他們選擇將這段痛苦的記憶埋藏在心裡,不願重新檢視它。反正凶手不會再回來這裡了,居民們只能如此欺騙著自己。
這種「鴕鳥心態」或許是一種生存的法則吧,至少能讓你平安無事、順遂地過完一生。書中的主角約瑟夫卻不如此作想。他始終認為這些女孩的死是他的錯,因為他曾經向喜歡的女孩承諾會保護她,甚至還組織起「守護者」巡邏隊。然而,死神卻無情地一一奪走約瑟夫身旁的女孩,讓他無時無刻都得面對失去的恐懼。因此,約瑟夫走上和其他居民不同的人生道路。他鍥而不捨地追蹤那飄忽不定的凶手,他不願讓過去就這麼無聲無息地逝去,但也因此使他的人生道路充滿障礙:被認定是凶手、平白無故的牢獄之災、數度失去深愛的女人。天使沒有為他帶來幸福,反而將他導向一連串失控的事件中,讓他的生活支離破碎。
「時間流逝、人們來來去去、從過去穿越現在並邁向更寬廣的未來。……一百萬種人聲、還有另外一百萬的人聲覆蓋於上,人人好似親人一般聚攏著,眼中卻只有自己。」
隨著劇情逐漸往後推移,「凶手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比起凶殺案的殘忍、恐怖,人心的現實面更令我感到無奈及不寒而慄:為了讓整起事件有個結束,人們便需要找一個人當作凶手,並說服自己打從心底相信那人就是凶手,因而按照刻板印象將屬於外來人種的德國籍居民冠上此汙名。人們只是想找個人付出代價罷了。「說到底,只是一條小命而已;不多,也不少。」序言中的這句話令我震驚與難過,也說明了《默默地我相信天使》所揭示出的事實:一旦認清與自己無關後,有誰真正正視過他人的存在?
天使,真的存在嗎?或許只能不斷說服自己相信天使,並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才能走過無盡的黑暗、找到那一絲脆弱的希望。
「有些人(不僅在心理上,情緒跟精神也受到挑戰)在親愛的人離世之後,找到意志和決心而更加肯定自己在群體之間的存在與信念。另外一些人,他們原本跟這世界的聯繫就相當薄弱,就乾脆沉溺在自創的世界裡。」
【作者簡介】
羅傑.埃洛里(Roger Jon Ellory,1965-),出生於英國工業城伯明翰(Birmingham),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就拋棄妻兒離去;7歲時母親死於非典型肺炎,埃洛里成為一個孤兒。8歲時埃洛里被送進寄宿學校,一直待到16歲才離開,回到故鄉與祖母同住。17歲那年祖母心臟病發過世,埃洛里也因偷竊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將自己封閉於繪畫與音樂中,後加入樂團當吉他手,直到鼓手突然死亡樂團解散為止。接著埃洛里又投入哲學和閱讀中,深受柯南.道爾(Conan Doyle)、麥克.摩考克(Michael Moorcock)、托爾金(JRR Tolkien)、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等作家所吸引,寫作興趣也開始萌芽。埃洛里在1987年11月開始第一本小說的寫作,此後就未曾停止創作,除了花三天時間辦理和第一任老婆的離婚。直到1993年7月為止,他總共寫了22本小說,每本小說都是厚厚一疊,還夾雜著不同出版社寄來的退稿函。多數的回覆意見都是,他們難以接受由英國人來寫發生於美國的故事,他們建議埃洛里將稿子寄到美國出版社看看,但得到的也是相同的回覆意見。埃洛里失望且挫折地不再寫書,直到2001年,那年他接下了生平第一份固定工作,第一次學習如何使用電腦,也決定利用午餐時間重拾寫作興趣。之後的兩年間,他又寫了三本小說,其中的第二本《Candlemoth》,在2003年由Orion出版社出版,是他第一本獲得出版的作品,並被翻譯為德文、荷蘭文、義大利文及瑞典文,甚至獲得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CWA)匕首獎提名。2004年《Ghostheart》出版,2005年《A Quiet Vendetta》,2006年《City of Lies》,並使他再度獲得匕首獎提名。第五本書,《默默地我相信天使》一出版,即占據英國各大書榜排名,獲得各大媒體與讀書節目推薦,短短半年間銷售近三十萬冊,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A Quiet Belief in Angels
作者:羅傑.埃洛里(Roger Jon Ellory)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4月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47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