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7393319_m  

一直以來,無論是電影或小說,「科幻」是我極少接觸的領域,特別是以機器人為題材發揮的故事。因為我總覺得這類的故事通常容易流於表面,且內容走向千篇一律,總是將人類與機器人擺在相互對立的兩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後只是滿足了一時的視覺衝擊,而沒有值得探討的後續空間。然而,在閱讀了著作等身的作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出版於1954年的《鋼穴》後,讓我對科幻小說大大地改觀。

首先,若將「科幻」的因素抽離,《鋼穴》可被視為是一本推理小說:一名在太空城內頗有份量的薩騰博士遭到謀殺,而太空城方面認為這是地球人所犯下的罪行,於是紐約市的刑警貝萊便受命和太空城派來的機器人丹尼爾一起調查事件真相。就故事架構來說,這是一本很「簡單」的小說,甚至對推理迷來說,或許會覺得沒有新鮮感。然而,艾西莫夫卻以「機器人」及「機器人學三大法則」成功地將這個故事說得有血有肉,且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及探討的論點。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在製造機器人的「正子腦」時,必定得以這三項法則為基準去設計,因此可以看出人類不過將機器人視為眾多「家庭電器用品」之一罷了。縱使機器人會說話和行走等動作,然而卻只能依照程式設計來行事,無法獨立思考運作,更別說是像人類一樣去理解愛、正義、好奇等抽象觀念。然而卻有部分所謂的「復古人士」極端地反對機器人,因為他們害怕有一天機器人會凌駕於人類之上,並且完全取代他們在社會上的功能,使得他們面臨失業危機。這不禁讓我想到發生於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當時便以機器取代人力來提高生產量,卻也使得年輕力壯的勞工被廉價的婦女及童工取代而失業。雖說以長遠的結果來看,這是邁向美好未來必經的陣痛期,然而站在那些即將被取代的人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無法接受的事,特別是必須維持一家生計的中年男子。如同警察局長朱利斯‧安德比所說:「別以為沒什麼大不了,想想這把年紀了還要投入勞動市場。」

在這時間背景設定在未來的故事中,地球上的居民已暴增為八十億人口,因此文明便必須徹底地改變,以應付隨之而來的居住空間及糧食等等的問題。凡事得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標進行,「鋼穴」便順應而生成為新型的居住生活型態。人們關在一個個可以自給自足的鋼筋水泥洞穴中生存,腳上踩不到泥土、鼻子呼吸的是空調產生的氣體、吃的是酵母等合成的食物,生活的一切皆與大自然完全隔絕,就連陽光、雨水及黑夜等都成了極為稀奇的景象。閱讀至此,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小時候看的電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裡的場景:人類往來於一根根的透明管子中,眼前所見淨是無聊的銀色科技世界,沒有綠樹、沒有藍天、沒有河流及海洋;人們的穿著及居住的建築物皆大同小異,毫無獨特性可言。說實在地,這樣的世界真的很恐怖,或許我的內心裡也是一名「復古份子」吧。

然而,一旦地球上的人口真的像小說中所描述的一樣時,我想生活型態勢必要做大幅度的改變。不管是否要居住在「鋼穴」中,抑或是像太空城方面所建議的,將部分人口移民至其他星球,讓機器人協助人們提高生活品質,要如何讓所有居民都能認可並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畢竟人們已經習慣了大半輩子的生活型態,現在要他們突然接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當然會有所害怕甚至是抗拒的舉動出現。就像那些在早期便移民離開地球的太空族,經過長久的演化後,已經對地球上的疾病沒有抗體,疾病對他們來說根本是未知的事物,而在面對這些未知的事物時,總免不了有些病態的恐懼。

除了這些人類未來必定會面臨,個人與大環境之間的調和的問題外,艾西莫夫還以人類與機器人的特質來增加推理的趣味性及懸疑性。由於機器人是依照一定的程式線路設計而成的,因此機器人只能呆板地照著規則走,對於過於複雜貨拐彎抹角的事情便無法理解;相較於機器人,人腦的運作因無法完全透過科技去分析,因此人與人之間亦無法精準地推測出對方的想法,更別說是要機器人來完全負責偵辦案件了。然而也因機器人百分之百「理性」地去判斷事物,讓人認定機器人說出來的話絕對「客觀」,而掉進這樣一個極度「主觀」的窠臼中,迷失偵辦事件的方向。

故事的結尾,案件解決之後,刑警貝萊挽著機器人丹尼爾的手臂走了出去。由此可見,艾西莫夫是主張未來將會走向「碳/鐵世界」,也就是人類與機器人彼此共存,相互依賴而生存下去。最重要的一點,機器人無論在智慧或地位等方面,是絕對無法凌駕於人類之上。不過,我想這多少帶著人類的「自卑」情緒在裡面,唯有掌握主導權才能顯示自身的偉大及地位。如此便能解釋為什麼刑警貝萊即使手上有手表,依然習慣性地向機器人丹尼爾詢問時間。「命令機器人幹些雜事,無非是為了強調他的機器人本質,同時強調自己身為人的事實。」貝萊心想。

【作者簡介】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他生於白俄羅斯,3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定居紐約市,聰明絕頂的他19歲即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又陸續於該校獲得化學碩士與博士學位。1949年他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1955年升副教授,3年後由於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一生著作近五百本。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讀者,衷心摯愛的還是他的科幻作品。他生前曾贏得5次雨果獎、2次星雲獎以及科幻界最高榮譽的科幻大師獎,逝世後又陸續獲頒3次雨果獎。近年兩部機器人科幻鉅片《變人》與《機械公敵》,便是根據他的名著改編。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The Caves of Steel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譯者:蔡心語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8年9月2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51342

【艾西莫夫的作品
《裸陽》:走出鋼穴,邁向裸陽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