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7394196_m

關於魯迅及其作品,中國的學生肯定不陌生,因為從教科書上絕對能見到數篇他的作品;反觀台灣,對魯迅的感覺可近可遠,就我印象所及,教科書上似乎從未選錄他的作品,但因白話文運動之故,我們又都知曉其人之名。只是,若要談到首次完整閱讀他的作品,那是在我的大學時期了。為何魯迅的作品於兩岸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待遇?其原因多認為與時代背景之下的政治因素相關。撇開這層原罪不談,魯迅在近代中國文學上的地位無庸置疑,他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可讀性,甚至於今來看,都頗為受用。收錄於《吶喊》的〈一件小事〉即為一例。

魯迅在〈一件小事〉後的日期標明為1920年7月,實際上最初發表於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報 周年紀念增刊》,這或許是魯迅自己將日期搞錯也不一定;爾後,1923年,和〈藥〉、〈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14篇短篇小說共同集結成《吶喊》一書,由新潮出版社出版。〈一件小事〉以「我」為第一人稱,採「現在─過去─現在」的鏡框式寫法完成的作品,全文僅約千字。在這極短的篇幅中,寫的又是「一件小事」,魯迅卻創造出無限大的價值,讓學者湯逸中評為「由小見大的藝術之作」。

〈一件小事〉的故事主體是敘述一件發生於民國6年冬天的事。某個北風凜凜的早上,「我」雇了人力車趕到工作場所去,接近S門時,一位頭髮花白、衣衫襤褸的老婆婆因背心勾到人力車而跌倒。見此狀,人力車夫立住腳欲上前扶起老婆婆,「我」卻要他別管,繼續走。車夫不予理會,攙扶起老婆婆送至巡警分駐所。整件事情看起來,不過是馬路上經常發生的小意外,老婆婆雖然跌倒,但並無明顯外傷。在「我」的眼中,老婆婆只是「慢慢地倒了」,不若她自己所說:「我摔壞了。」因此,比起報紙上刊載的國家大事,這當然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

文章的開頭中「我」記述道:「我從鄉下跑到京城裡,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倘若從撰寫文章的1919年左右往前推算,這期間中國發生的大事確實不少,例如: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五四運動,然而「我」卻捨去這些國家大事,選擇將這件日常瑣事寫下來。因為,這些大事「在我心裡,都不留什麼痕跡,倘要我尋出這些事的影響來說,便只是增長了我的壞脾氣,──老實說,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對此,魯迅在1933年的《魯迅自選集》裡的〈自序〉提到:「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由此可見,這位被視為魯迅本人的「我」會對所謂的大事這麼反感,也不是毫無緣由了。

那麼,又為何特意將這件日常小事描寫出來呢?理由很簡單:「但有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裡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國家發生的大事對「我」產生負面影響;生活中的小事卻十分有意義,且對我有正面幫助。會有如此大而顯著的影響,不是來自於老婆婆,也不是來自於巡警,而是來自於人力車夫「滿身灰塵的後影」。

由開頭的描述可以見得「我」的脾氣不是很好,從內文的小事來看,「我」還是一位獨善其身之人。因此,碰上擦撞跌倒在地的老婆婆,由於「沒有別人看見,便很怪他多事(指車夫欲幫助老婆婆),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誤了我的路。」這種自掃門前雪,對人情的冷漠態度由此可見一斑。諷刺的是,與「我」相較明顯在社會地位、學經歷和經濟能力不及的車夫,卻兀自承擔起全責去幫助老婆婆,甚至還主動帶去巡警分駐所尋求協助,由頭至尾絲毫不見任何埋怨,只詢問一句:「你怎麼啦?」學富五車的讀書人和拉車的粗人、冷漠無情和熱切關懷,兩相對照之下,更突顯出「我」的卑劣和車夫的高貴。

如此的「我」在見到車夫攙扶著老婆婆的情景後,才會突然「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纔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原來,對於「我」來說,車夫的存在是小的、是卑微的,但是這個「小」竟瞬間轉為「大」,甚至是有壓迫性的存在,這在於「我」絕對是難以想像的震撼。於是為了試圖保住自己的「大」,「我」拿出一大把銅元,要巡警轉交給車夫。看到這裡,我不禁為「我」感到荒謬可笑,一把銅元不就更為強調自己的低俗嗎?正如「我」所說:「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麼意思?獎他麼?我還能裁判車夫麼?」確實如此,卑劣的「我」還有什麼資格能去獎勵車夫?

經由此次事件,「我」不僅銘記在心,比起聖賢書的「子曰詩云」所教導的道德禮教,還更能「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由結尾來看,〈一件小事〉的教化意義實為濃厚,然而魯迅透過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抒發,不僅更為貼近人心,也使得如嚼蠟紙般索然無味的教條軟化、多汁許多。不僅如此,就算除去內渡的意涵不看,〈一件小事〉所展現的文學技巧也是十分令人驚豔的。除了上述「我」和車夫以及兩人態度的對比之外,魯迅在為數不多的文字敘述中,還將「小事」生成比國家大事更為有意義的「大事」,並藉由標題的〈一件小事〉讓讀者產生落差的意外之感,進而更能領悟到魯迅所要傳遞的訊息。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出生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代表作有〈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故鄉〉等。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年55歲。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