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7394423_m  

我以為,催眠是一種游移於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行為:科學的部分在催眠運用於創傷症候群等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療,非科學的部分則來自於綜藝節目裡近似街頭戲法或魔術的娛樂表演,坦白說後者給我的印象更為強烈。在亞力山大.安多利和亞莉珊卓拉.柯艾盧.安多利夫妻倆以拉許.克卜勒為筆名共同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催眠》裡,主角之一的艾瑞克即為催眠師,他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協助警方偵辦一樁慘絕人寰的多屍命案,然而正如我對催眠的兩極看法,艾瑞克的行為也引起社會及媒體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過往那不堪回首的記憶緊緊纏住現在的生活,也讓他的兒子陷入危險當中。

催眠的英文hypnosis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修普諾斯(Hypnos),是睡眠人格化之後的象徵,也就是睡神。但是,這個字源為催眠帶來誤解,因為催眠和睡眠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人在受催眠時具有受暗示性,而處於睡眠狀況中當然不會有任何反應。

催眠不僅關係到催眠師與受催眠者兩方,還牽涉到許多複雜的心理因素,因此如同書前所述:「即使直至今日,對於催眠的效力、可靠性與危險仍是意見分歧。」不過,我的疑慮不僅於此,還有受催眠者所說的話的真實性。艾瑞克以催眠的方式引導重傷的男孩約瑟說出案發時的所見所聞,在過去他也曾以同樣的方式為一群心理受創傷的病人做集體治療,藉由指引他們說出不願面對的駭人過去,並向他人共享災難,達到治療的目的。就像書中所寫:「過去沒有死,它甚至沒有過去。」不管願不願意面對或接受,那些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大小事,都會與我們共存,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是,我所懷疑的是:我們記得的過去,或是記憶,有多少真實性?說得更明白點,我們所認為的事實,其實難保不會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

有則新聞提到:根據英國正在進行的研究指出,多數人回想起童年時,有絕大部分是自己杜撰或虛幻情節,而這些「自覺回憶」如果沒有經由其他方式顯明,可能會延續下去。倘若這項研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那就表示我們的記憶是可以選擇或撰寫的,那麼催眠所喚起的記憶究竟是什麼?是未經粉飾的事實,抑或是加油添醋,甚或重新杜撰後的故事?就像約瑟在催眠後說:「我只是她(指約瑟的姊姊愛芙琳)的一條狗,一文不值……」、「她說我得咬人,咬了人才有賞。」這些話語從表面上來理解,會解讀成愛芙琳指使約瑟殺人,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了解約瑟和愛芙琳的關係──譬如:約瑟對愛芙琳的依賴,讓他得以站在一個「人」的位置──以及他的內心世界之後,這些陳述又能做他解,且具有部分的真實性,即便這層的真實性僅存於約瑟的心中。

撇去精神醫療的角度不談,催眠其實時時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包括電視廣告等的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都是催眠的一種。在小說中出現許多經歷過心理創傷的人物,例如:從小被母親否定存在的約瑟,以及被母親強迫撫養弟弟而遭受莫大壓力的莉蒂亞,他們因而以某種方式「催眠」自己,補足心理的缺陷。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莉蒂亞。她在殺害自己的弟弟,母親也因虐童而入獄之後,就失去了家人,因此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時,總是集結其他病友,建立以自己為首的小團體,並要求成員要對她忠心。正如警探約拿所想,莉蒂亞在建立自己的家庭。莉蒂亞以結黨,甚至綁架的方式,構築出屬於自己的溫暖家庭,「我要我的家人都快樂」莉蒂亞如此說道。即便這一切都是假象,在莉蒂亞的自我催眠之下,又如同真的一般,她將班雅明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卡斯柏,藉以彌補遭她殺害的弟弟的位置,重新建立起她照顧者的身份。

另一個例子是班雅明。他的父母相互不信任,父親又經常在外工作,因此就算他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這個家庭仍形同虛設般支離破碎。班雅明的女友艾妲曾寫信對他說:「我替你覺得難過,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家庭。」或許正因如此,班雅明才會在莉蒂亞的溫情暗示/催眠之下,相信她的言論,認為自己是她的親生小孩,因為他的父母「從不跟他溝通,從不真正讓他知道他對他們有多重要。」作者藉此點出現代社會中親子關係的崩解。班雅明的外公肯奈特在幫忙尋找失蹤的班雅明時,曾有感而發說:「我在想這些父母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什麼。」父母不能一味地以大人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孩子,偶爾也要以小孩的眼光貼近他們、理解他們,就像班雅明的母親和外公為了找尋班雅明,必須先了解他所喜愛的神奇寶貝遊戲,否則無法和他的同伴溝通,找尋線索。

在《催眠》這部懸疑犯罪小說中,自然會出現所謂的「壞人」或「犯人」角色,只是這些人在我看來其實都不壞,也不會感到厭惡至極。正如我先前所提,這些人不過是心理受到某種程度的創傷,才導致行為偏差,倘若真要追根究柢,這些惡之根源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當中包括父母對子女是否盡責、是否給予適當的關愛,這也是作者在書中亟欲突顯的部分。

《催眠》如同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1954-2004)所著的「千禧三部曲」,藉由懸疑犯罪小說的包裝直指瑞典的社會問題,讓內容多了些值得反思的厚度。此外,小說的情節高潮迭起、毫無冷場、敘事流暢,讓人一翻開書頁便捨不得放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說以約瑟的家人遭殺害的命案開場,故事發展到中後段,重心卻轉移到班雅明的失蹤案上,兩起案件之間的連結似乎略嫌薄弱,且讓人感到困惑。不過,瑕不掩瑜,我已經開始期待作者下部作品的中譯本問世了!

【作者簡介】
在拉許.克卜勒這個筆名與意外暢銷的犯罪小說《催眠》背後,其實是一對在社會上已具聲望的作家夫妻檔亞莉珊卓拉.柯艾盧.安多利(Alexandra Coelho Ahndoril)與亞力山大.安多利(Alexander Ahndoril,1967-)。

「我們兩人都很愛看懸疑小說與電影」,這是他們對本書背景的註解。「當我們決定試著合寫一本書,拉許.克卜勒這個筆名便誕生了。我們希望將這個新的作者身分和我們本身的身分加以區隔。當初以匿名方式將稿件寄給出版社,就是希望對方不抱任何先入為主之見閱讀、評斷。我們很以這部犯罪小說《催眠》為傲。寫作過程充滿樂趣也充滿創意。我們的企圖心是希望為這類小說帶來一種受電影啟發的新步調,以及意想不到的人物角色和謎團,將來拉許.克卜勒也會繼續以此為目標。」

亞莉珊卓拉.安多利的第一部小說《群星城堡》(Stjärneborg)已被譯為數種語言,至於亞力山大.安多利所寫關於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小說《導演》(Regissören,2006),更進入了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的決選名單。他們目前住在瑞典。《催眠》是約拿.李納探案系列的第一本小說,此系列將會全部以拉許.克卜勒之名出版。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Hypnotisören
作者:拉許.克卜勒(Lars Kepler)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2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2753

【相關文章】
※史迪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
【試讀】《龍紋身的女孩》:黑與白之間......
【試讀】《玩火的女孩》:比前作精彩萬分的續集!
【試讀】《直搗蜂窩的女孩》:女力萬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頭像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