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7394176_m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在網路普及、媒體發達的年代,無論是部落格寫作,抑或最近引起隱私權爭議的facebook,每個人皆能以此將自己推向大眾。隨便在搜尋欄位鍵入自己的名字,列出的訊息可能會多到讓你驚訝,諸如過往的考試記錄、同學會通訊錄或參加抽獎活動的名單,那些你早已遺忘的資訊居然透過網路保存著。因此,成名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只是為了這短暫的名聲,犧牲的可能是個人的隱私權,甚至更多。

丹尼爾.凱曼的新作《名.聲》由九篇短篇小說構成,每篇的主角不盡相同,卻又巧妙地相互串聯。所以,某一章的主角可能會成為另一章的配角,某一章的配角亦會變成另一章的主角。正如同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Perhaps Love,2005)裡的台詞所說:「每個人都是別人電影中的演員,只是有的戲份多、有的戲份少,有的甚至被剪的一點也不剩。」有人像知名演員拉夫‧譚納一樣,努力想成為配角,藉以找尋自由;有人像網路部落客莫維茲一樣,用盡心機想成為暢銷小說家筆下的人物,藉以滿足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取的名聲;有人像莫維茲的主管一樣,妄想利用科技產品,同時擁有兩個家庭、兩種生活。

那麼,名聲究竟為何物?就字面意義來看,可以理解為名氣或聲譽,為一中性詞彙,可用於正面或負面形象上。令人玩味的是,在中文翻譯書名上,出版社卻將之拆解為名與聲,寫作《名.聲》。名,是一個人或事物的稱號;聲,除了用於聽覺上,亦可以名譽來解釋。倘若結合小說內容來看,每個角色皆因自己或他人的「名」,獲得或好或壞的「聲」。《名.聲》就是藉由這些丹尼爾.凱曼所創造出的芸芸眾生,來探討名與聲的虛虛實實。

默默無名的電子技術員艾布凌在買新手機之後,經常接到莫名其妙的電話,找的是位名叫拉夫的人。起初艾布凌煩不勝煩,打電話到客服中心詢問未果,幾次接到同樣電話之後,他乾脆扮演起拉夫。經由一個手機號碼,艾布凌瞬間成為鼎鼎有名的演員;瑪麗亞‧魯賓斯坦是一名40多歲的犯罪小說家,一次因緣際會下,她代替同為作家的里奧‧李希特前往中亞出席活動。然而,由於賓客名單上並無瑪麗亞的名字,在即將離開回國的前一刻,她遭到旅行團的遺忘,甚至倍受當地警方刁難。於是,她在當地瞬間成了語言不通的無名氏。諷刺的是,在失蹤一年後,瑪麗亞居然因此聲名大噪,還在缺席的情況下獲頒文學獎項。

從這兩組人物來看,艾布凌和瑪麗亞同樣因他人之名──艾布凌代替拉夫,瑪麗亞代替里奧──無意間走向另一個人生。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襯托出名聲得來之易,換句話說,名聲的實感和價值也間接大打折扣。現實社會不正是如此嗎?一位原本窮途潦倒的畫家、作家或演藝人員等人,在一次意外下喪生,其作品通常隨即變得炙手可熱,而名聲亦會由黑轉白。生前與死後兩相對照之下,名聲的意義又是甚麼?是虛是實?彷彿沒有太大的重要性了。

有人能不經意成名,有人卻得汲汲營營於名聲,還不見得能實現。如同現代多數人著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莫維茲總是花上許多時間在網路論壇上大放厥詞,藉以堆砌出自己的存在感。有趣的是,他自稱「現實生活中的我30多歲,身材相當高大、苗條。」然而,從他的主管的描述來看,莫維茲其實有著「滑稽可笑的龐大體積、矮小的個頭、消失不見的脖子。」怪不得常有人抱怨網路交友陷阱多。經由網路這項媒介,人們可以虛構出另一個自己,並從中獲取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部分。莫維茲不單單在網路虛構自己,甚至還希望作家里奧能將自己寫進小說,與他喜愛的角色菈菈‧卡斯帕相遇相戀。現實生活中的莫維茲不受女性歡迎,虛構的菈菈卻不會在乎男性的外表,且和他意氣相投。因此,藉由和菈菈戀愛不僅可以補足現實生活中的遺憾,更是莫維茲人生的意義。

不同於莫維茲,里奧的女友伊莉莎白則是萬般不希望里奧將她寫進書中。伊莉莎白專替無國界醫生組織到戰亂窮苦的國家出任務,對她來說,她所經歷的一切生老病死和不確定性已經夠錯綜複雜,更何況這些事情的黑白模糊絕非他人所能夠體會了解的;羅莎莉是里奧筆下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年近70的她不幸罹患胰腺癌,為此,她決定前往瑞士的療養機構安度餘生。這位將被賜死的虛構人物,卻開始和創造她的作家里奧對話,希望能讓她活下去。在這個虛實難分的故事中,丹尼爾.凱曼置入精采的辯論,探討一個人存在的虛與實。如何才能稱作真實存在?如果和最終篇章相互對照閱讀,肯定能獲得極大的驚喜,但也會為自己存在的虛實感到困惑。

通篇閱讀下來,不難注意到手機和網路等現代通訊設備經常出現,透過這些高科技人造產物,人們得以搭建起一條條虛幻的溝通線路,將自己推向全世界。這正呼應了本文首段所提,安迪‧沃荷的名言。然而,莫維茲的主管卻迷失在這高科技的世界中,他認為「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秘密地點打電話,可以待在某個角落而神不知鬼不覺,一般人無從追蹤,所有想像得到的事物基本上都能成真。」便開始妄想藉由這些高科技設備,向妻子隱瞞自己外遇的事實,同時對外遇對象隱藏自己已婚的身分,企圖同時擁有兩個人生。

從這個角色的身上,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不曉得是我沒仔細注意,還是丹尼爾.凱曼的刻意安排,唯獨這個角色沒有名字。也許正如他自己所說:「當下的我究竟該扮演誰?自己究竟在哪個迷宮中走失了?」這個角色其實代表著所有的人,他可以是藉由手機號碼成為拉夫的艾布凌,也可以是藉由網路世界找尋自我的莫維茲。這些人的共同特徵即是透過高科技人造產物來實現自我,滿足對名聲的渴望。然而,也因為這層層的偽裝,使得自己不再是自己,一切的名聲都只是虛幻的假象罷了

說真格的,在開始閱讀這部小說前,我對丹尼爾.凱曼沒有太多的印象。縱使他早已因《丈量世界》聲名大噪,卻無法引起我太多的共鳴。同樣的,剛開始進入《名.聲》的前幾章時,也是有著相同的感覺。然而,隨著故事的推移,我竟愈來愈感到箇中趣味,到了最後結尾時,更忍不住令我拍手叫好。無庸置疑,《名.聲》確實改變丹尼爾.凱曼在我心目中的名聲。丹尼爾.凱曼在這部小說中展現出純熟且高超的寫作技巧,更以充實且令人回味再三的內容豐富其層次,使其不至於淪落為炫技的花俏作品。相信每位讀者在閱讀完最後一頁時,都會忍不住重新看上一遍,並更為仔細推敲每個角色的相互關係。最後,我要建議所有想要閱讀此書的人,如果能邊看邊整理記錄人物關係表,相信能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1975-),出生於慕尼黑,定居於維也納。其小說和散文被翻譯超過35國語言,多年來獲獎無數:2005年獲頒「憨第德文學獎」(紀念法國哲學大師伏爾泰的文學獎)。在2006年連獲三個文學獎:艾德諾基金會文學獎、多德勒爾文學獎(表揚傑出現代小說家的獎項)、克萊斯特獎(紀念德國天才作家克萊斯特的文學大獎)。其小說《我與卡明斯基》與《丈量世界》在國際間獲得極大迴響,並締造出傲人的銷售佳績。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Ruhm
作者: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
譯者:李雪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285752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