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公因數》描述一名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到喀卜隆吶克人(因紐特語裡的「白人」或「非因紐特人」)的國度進行交流的故事。幼時曾與喀卜隆納克人接觸過的尤利克,出於私心,自請代表部落出任大使。對於從小生長於傳統部落中,習慣於大自然的尤利克而言,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可說是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是以他必須調整自己的認知,重新學習並習慣一切事物。
乍看之下,法國作家弗杭蘇瓦.樂洛赫在這部小說裡意欲呈現的是文化衝擊,事實上他只是想藉由因紐特人所代表的「傳統」和喀卜隆吶克人所代表的「現代」進行辯證,重申現今社會中逐漸崩解的各種制度與價值,特別是兩性關係。
在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中,尤利克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他永遠搞不懂這裡的女人究竟是單身還是已經屬於某個男人了;因為「在因紐特人的國度,婚姻經常在兒時就決定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未婚妻或未婚夫是誰」。由此可見,對因紐特人來說,婚姻是人生必然的結果,尤其是女人,她們「應該結婚、生小孩」,為人口稀少的游牧部落增添人丁;換言之,女人是為了延續後代而存在。當然,這樣的結論或許有些偏頗,畢竟在艱困的生活環境下,無疑十分看重生命的延續,這也是自然界的定律;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這也在無形之中為女人上了一道枷鎖,使其無法獨立存在。
「女人永遠不會一個人生活。」尤利克說道,他進一步解釋:「所有人都知道男人不能沒有女人,不然他就會凍僵。而且單身的男人有可能會給別人的家庭帶來麻煩。而且沒有女人,怎麼會天天有合適的衣服可以穿去打獵呢?」顯然在因紐特人的國度中,男人與女人是相互需求,彼此建立在近乎對等的關係之上。另一方面,喀卜隆吶克人的情形又是如何?心理醫生艾克托說:「女人以前需要一個丈夫才能離開原來的家庭,才能保障她們還有未來與孩子的生活……而男人如果想跟女人上床的話,也一定要把她們娶回家!」這句話不僅點出女人在男性中心社會裡的「游離性」,也突顯出男女兩性關係的不平等:女人必須依附男人方能存在,而男人只在女人身上尋求性。
學者宋曉萍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提供兩種食品:一種在廚房完成,一種在化妝鏡前完成,分別滿足口腹之慾和性慾──她們做的飯菜和她們自己的身體。」一針見血地指出女人在傳統父權社會底下的功能;換句話說,女人是物品、是道具,不是人。然而,當女權運動逐漸興盛,女性自主意識崛起之後,現今的女人不再甘心居於如此位置,她們一步步脫離父權的掌控,找回自我,企圖成為一個獨立之人。不過,看在弗杭蘇瓦‧樂洛赫的眼中,這又衍生出一個問題:孤獨。
暫且先不論孤獨是否真的是一種「問題」,至少在現下的社會中,孤獨彷彿成為一種罪,尤其是孤獨的女人。近幾年來,「剩女」一詞頻頻出現於媒體上,這使得單身女性紛紛自危,以為自己是多餘的、被人撿剩的女人。其實,在因紐特人的看法裡也是一樣,他們認為女人的孤獨「意謂著她們有缺陷,個性不好,或是她們沒有能力把丈夫照顧好」。顯而易見,不管是對因紐特人、喀卜隆吶克人還是台灣人來說,女人的孤獨絕對不會是一件好事,而且之所以會造成如此的結果,其原因還是歸咎於女人自身。從尤利克和艾克托的討論中,我們不難歸結出一個論點:女人的自立讓男人無法產生保護她們的欲望,因此必須承受孤獨的後果。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曾言:「在現代社會中男性難以對女性持有優越感。」艾克托醫生也認為:「男人很喜歡感受自己被人崇拜、被人尊敬的感覺。」然而在當今社會,女人活動的區域不再只限於家庭,而是能和男人一同在職場上競爭,女人的能力甚至還超越男人;也就是說,女人毋須倚靠男人生存。因此,男人不再居於上位,「女人依然會激起男人的性衝動,但是再也激不起他們那麼多想要保護女人的衝動了。」艾克托如是說。
從小說的脈絡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弗杭蘇瓦‧樂洛赫希望透過尤利克這位因紐特人的視角來檢視現代人的兩性問題。在他的觀點裡,似乎以為女性主義的盛行使得男女關係失衡,造成婚姻和家庭等的制度崩解,是以尤利克說:「女人應該要溫柔而敏感,才能好好照顧她的孩子。如果您(指提問的女性)溫柔而敏感,您就不適合去殺戮。要當一個好獵人,女人得變得更狠心。可是女人不再溫柔、不再敏感,誰想要當她的丈夫?」溫柔和敏感是人們對女人的刻板印象,相對地,殺戮所代表的勇猛則是對男人的刻板印象;只是,這些特質到底是兩性與生俱來的,抑或根本是後天加諸上去的?無論如何,我們不可否認這確實限制了兩性的發展。
弗杭蘇瓦‧樂洛赫的觀點總是以男性為中心,頻頻為現代男人發聲,因此他眼中的女性主義只為這個社會帶來負面的效應,譬如書中有句話寫道:「有人說我們這裡是女性主義的社會,其實我們只是給那些花花公子創造了一個天堂。這是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那些男人從來不曾像現在這麼容易就可以搞上這麼多年輕女孩……」女人得以在經濟上自主之後,變得不再需要依附於男人,所以單身人口漸增,這在弗杭蘇瓦‧樂洛赫看來,只是為男人增加更多的獵豔機會而已。不過,我卻以為,這根本是為男人的花心和偷吃行為找藉口開脫罷了。
故事的最後,尤利克離開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準備回到自己的部落。倘若從「傳統/現代」的視角來看,這象徵著他回歸傳統,當然也隱喻了弗杭蘇瓦‧樂洛赫對於回歸傳統父權價值的渴望。因為在那裡,男人負責出外狩獵(掌控經濟大權),女人負責料理家中事務,兩性謹遵自己的角色分配,一切符合規矩──男性所訂定的規矩──是一個穩定運作的社會。然而,換個角度想,這不正指出男人害怕改變的事實嗎?
參考資料
渡邊淳一著 炳坤、鄭成譯(1999)《男人這東西》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宋曉萍著(2011)《女性書寫和欲望的場域》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弗杭蘇瓦.樂洛赫(François Lelord,1953-),出生於巴黎,精神科醫師及作家。求學時期主修醫學及精神科醫學,1985年獲博士學位後,前往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返國後始嘗試寫作長踞各國暢銷書榜,全球發行超過百萬冊。以心理醫師艾多為主角的一系列作品更在德國引爆風潮,獲得310萬以上讀者的熱烈擁戴!他善於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普羅大眾闡述精神醫學方面的主題,風格頗受《小王子》作者聖艾修伯里及伏爾泰的影響。目前受聘於亞蘭-卡本特基金會擔任精神科醫師,經常往返於巴黎及曼谷兩地。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François Lelord)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愛米粒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2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