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 

愛爾蘭作家愛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1969-)以囚禁為題材,寫下精采萬分的小說《房間》(Room,2010)。無獨有偶,《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在故事取材上相似於《房間》,同樣以囚禁為題材;不同的是,這是作者娜塔莎.坎普許親身經歷。

誠如書名所示,娜塔莎從1998年3月遭綁架開始,直到2006年8月順利逃脫為止,她總共被囚禁了3096個日子。漫長的年歲中,小女孩長成少女,珍貴的童年時光就這麼斷送在綁匪手上。如此可怕的境遇,即便是成人也無法承受,時值10歲的娜塔莎又如何能熬過這段日子?

原先以為在遭遇幾近慘無人道的囚禁生涯之後,娜塔莎應該有許多不滿的悲憤要傾訴,抑或對綁匪沃夫岡.普里克羅皮爾(Wolfgang Priklopil,1962-2006)有諸多怨懟,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文字卻不是如此。娜塔莎以平實的文字記述她這些日子以來的生活,包括和綁匪的互動,以及內心的掙扎與成長。當然,娜塔莎對綁匪偶有怨言,但是,通篇讀來卻發現她的恨遠不及我們所想的深切,有時甚至流露出憐憫、包容的情緒出來。這種現象通常被外界解讀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意指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協助加害人。然而,倘若從「權力結構」來解讀,便能發現此情結並非只出現於「被害人/加害人」這層關係中。

娜塔莎的父母關係不睦,連帶影響親子之間的融洽,「小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必須在一個所有的角色都已經分派完畢的世界裡尋找自己的位置。」娜塔莎說道。因此,年幼的娜塔莎別無選擇,只能強迫自己早些變得世故,在這「僅有表面互動的世界裡」,「學會表演,讓自己成為目光的焦點,並且努力維持這種狀態。」然而,在「言語的迫害和偶爾被賞耳光的暴力」相互交織下,娜塔莎培養出一股逆來順受的韌性,孕育出這股韌性的正是「大人/小孩」這層權力結構。

娜塔莎在書中多次提及「大人/小孩」這層權力結構,例如:「小孩子原本就猜不透大人的想法和動機」;「我很習慣聽大人的話,雖然有時不太情願」。由此來看,在「大人/小孩」的關係中,顯而易見「大人」是掌握權力的人,是支配者;與之相對,「小孩」成了被支配者。正如娜塔莎所說:「孩子從小開始,腦中的程式就被設定成將身邊最親密的大人視為絕對的權威,不容質疑,由他來制訂方向和是非的標準。」這樣的權力結構體現於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對於年幼無知的小孩而言,父母等的長輩就像家庭中的統治者,他們往往會以絕對的權威要求小孩服從各式命令,即便小孩有多麼不願意聽從,甚至對父母懷抱怨恨,仍舊無法徹底斷絕親子之間的羈絆。因此,縱使娜塔莎的父母對她不甚關心,綁匪亦數度向娜塔莎洗腦,讓她以為父母根本不愛她、早已忘了她,娜塔莎仍然不時地想念起父母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這層權力結構亦可由綁匪和娜塔莎的關係看出。在這個只有綁匪沃夫岡和肉票娜塔莎的世界中,無庸置疑,沃夫岡扮演「大人」的角色,娜塔莎則是「小孩」。沃夫岡不斷向娜塔莎提及是自己解救了她,也多次要求娜塔莎依循他所制訂的規則生活,在威脅利誘之下,娜塔莎自知:「我只是個小孩,原本就很服從大人的權威,在不聽話就會被處罰的情況下,我更不敢不聽話。」由此可見,沃夫岡和娜塔莎不僅僅是「綁匪/肉票」的關係而已,更是「大人/小孩」的關係。然而,另一方面,娜塔莎其實清楚地知道沃夫岡「一方面有強烈的權力欲和喜歡支配別人的傾向,另一方面對愛和獲得認可的需求,則到了貪得無厭的程度。」原來,沃夫岡在自己和母親的這層權力結構中,始終處於低下的地位,「他似乎一直活在母親的陰影下。」娜塔莎猜測道。此外,沃夫岡的母親對他是十分溺愛,從娜塔莎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他生活的一切大小事務,更是全都由母親一手打理。」這也難怪,一個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只能透過控制另一個小孩的人生「創造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完美世界。」

在環環相扣的「大人/小孩」權力結構之下,娜塔莎體悟到:「擺在我面前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讓自己成為大人。」她要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她要掌握自己的存在;她跟自己達成一項協定:只要等到18歲,就會擺脫綁匪重獲自由。令人高興的是,娜塔莎和自己的約定最終是達成了,但是,牢獄之外的廣闊世界中,還有更多、更複雜的權力結構在等待著她,嗜血的新聞媒體即為一例。在娜塔莎順利逃脫之後,媒體無不用盡其極搶拍她的照片,甚至連曾囚禁她的房間、她所用過的書桌和衣服等,都成了新聞頭版的照片,娜塔莎的故事頓時變成記者筆下待宰的俎上肉。面對這些紛擾,娜塔莎選擇保留自我,她說:「自從逃脫後一直到今天,我都永遠不會放棄這個最重要的資產:我的身份。」

有趣的是,曾受媒體荒謬報導所害的娜塔莎,最後還是選擇藉由媒體交代自己的故事,她除了接受三家媒體的採訪,更親筆寫下《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一書清楚說明囚禁生涯的始末。根據娜塔莎的說法,這種方式可以讓自己「把過去完全拋在腦後,並真正地說:『我自由了。』」另一方面,娜塔莎主動向外界說明的舉動,其實也正代表她試著掌握屬於自己人生的鑰匙,並且「可以在自由中支配自己的人生」,而非像過去一樣找不到容身之處。

【作者簡介
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1988-),出生於維也納,並在十歲時被綁架,為近年來遭綁受困最久的受害者之一,直到2006年才又獲得自由。在她逃走的那一天,綁架她的匪徒沃夫幹.普利克洛皮以衝撞火車的方式自殺。本書是她自述被綁架八年多來的苦難生活。現年二十二歲的娜塔莎仍住在維也納,並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3096 Days
作者: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
譯者:陳俐雯 | 李璞良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年3月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206523

【相關文章】
《房間》:囚禁心靈的一方空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頭像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