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94917_x

從1949年的《動向飛靶》(The Moving Target)開始,冷硬派(Hard-Boiled)推理小說家羅斯.麥唐諾共創作出18部以私家偵探盧.亞徹為主角的小說,使這位私探縱橫了近30年,成功地在推理小說界與讀者心中留下一席重要位置。在這些作品中,《寒顫》(The Chill,1964)曾被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1954-2004)指名為麥唐諾的最高成就,但麥唐諾個人最愛的卻是《入戲》。

出版於1959年的《入戲》主要圍繞著一樁失蹤案發展:鐵路與石油大亨亨利.蓋爾頓的兒子安東尼於14年前離家出走後便杳無音信,行將就木的蓋爾頓夫人為了彌補心中的憾恨,遂請託律師戈登.賽博代為尋找安東尼的下落,而賽博又將此任務交付給舊識盧.亞徹。於是乎,在他的抽絲剝繭下,案情幾經翻轉之後,暗藏於背後的陰謀與真相才逐漸明朗。

失蹤,似乎是麥唐諾在作品中經常運用的元素,例如:《動向飛靶》失蹤的石油大亨、《寒顫》(The Chill,1964)失蹤的新婚妻子、《藍槌子》(The Blue Hammer,1976)失蹤的名畫,而《入戲》失蹤的則是鐵路與石油大亨的獨子。這些失蹤案在小說中或許只是引子,為的是牽引出往後的故事和背後驚人的真相,但在麥唐諾的真實人生裡,卻是難以抹滅的椎心之痛。麥唐諾唯一的女兒在遭起訴肇事殺人後便無故失蹤,為了找回愛女他尋遍全國,然而女兒最後卻於31歲時死於腦溢血。不僅如此,麥唐諾更在3歲時喪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在各個親戚家流浪度過,「我細數16歲前住過的房間,一共有50個,」他如是說。因此,在麥唐諾的人生經歷中,「家庭」從來都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這點自然也映現於他的小說中。

推理評論家黃羅曾指出:「盧.亞徹承辦的案子時常涉及家庭悲劇,他的當事人多半有個失蹤的老爸,而這位父親的缺席造成家庭分崩離析,人心因而失衡,結果促成了犯罪事件。」在《入戲》裡,安東尼的失蹤固然不是因為父親的失蹤,但從故事的脈絡來看,家庭功能的失調──尤其是父母親的教養缺失──無疑是造成他離家出走的主要因素。對於安東尼的失蹤,蓋爾頓夫人始終不認為錯在自己,她先是指責安東尼「是個傻傻的小伙子,犯了悲慘的錯誤」,又怪罪於安東尼的妻子,認定是「她毀了他,像惡靈似的占據了他」;此外,蓋爾頓夫人還展現出對安東尼的占有慾,她說:「他是我的,卻被偷走了。」種種跡象無不指向蓋爾頓夫人在教養上的失職,而這也讓她的家庭在某種程度上產生缺陷,進而促成安東尼刻意的反叛(賽博以為:「他和家人彼此都對對方不滿意吧。」),甚至是離家。

或許是連鎖效應,也或許真的是麥唐諾筆下人物的共同宿命,安東尼的失蹤竟又間接引發書中的另一起案件,即約翰‧布朗的真假身分之謎。約翰‧布朗自稱是安東尼的兒子,但他卻未曾見過父親的身影,「我從來就不認識我父親,父親只是個簡單的詞,說的是個陌生人。」他說道,是以他和蓋爾頓夫人一樣,都亟欲找尋出安東尼的下落。約翰的經歷不免令人聯想到麥唐諾,在兩人的人生中,父親始終是個缺席的角色;這份不完滿,又使得他們在往後的人生中產生缺憾。盧‧亞徹曾質疑約翰是為了鉅額遺產才出面承認自己是安東尼的兒子,但約翰反駁道:「一個人所繼承的東西不只有錢而已。比什麼都重要的是,我要確認自己的身分。」顯然,父親的缺席讓約翰的自我認定產生猶疑/游移,這一方面固然是父系繼嗣觀念的影響(我不禁好奇,倘若失蹤的是母親,那麼約翰仍舊會對自己的身分感到困惑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庭的破碎使他猶如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更無法擁有穩定的歸屬感。因此就像安東尼,約翰同樣選擇離開家。

德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在他所提出的人生8個發展階段中,認為青春期所面臨的危機或衝突即為自我認定(Identity)的問題,如若此時其發展不順利,就會形成所謂的「自我認定混淆」(Identity confusion)的現象,甚至影響以後各階段的人格發展。由此來看,便不難理解何以約翰會用較為偏差的方式來去確認自己的身分,一切正如〈編輯前言〉中所言:「彷彿犯罪竟成了一種命定的必然。」約翰其實沒有其他的選擇。藉由約翰一角的塑造,麥唐諾好似是為自己的過去尋求一個開脫,因為他深信:「人的行為皆源自其過往遭遇所形成的內在心魔。」依照此說法,他在青少年時期之所以吸毒、偷竊,或許可歸咎於破碎家庭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如同約翰或安東尼一樣。只不過,這樣的論調不免有過分簡化因果之嫌,畢竟在小說中出現的其他偏差或犯罪行為裡,有些並無此脈絡可尋。

約翰意圖透過尋父(也許還包括其背後所代表的血緣和家族)來確定自己的身分,這使我好奇,難道沒有父親便代表他──即這個名為約翰.布朗的個體──不存在嗎?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身分(或者說存在)到底該如何認定?是外表嗎?熟識安東尼的人都認為約翰和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是出生證明嗎?約翰提出的證據確實無懈可擊;還是他人的認可?蓋爾頓夫人在見到約翰之後,非常高興,也很喜歡這個孫子。那麼,經過重重關卡的認證後,是否表示約翰.布朗是個扎扎實實的存在呢?又,約翰.布朗真的就是約翰.布朗嗎?所以,我以為小說的中文書名取得十分有意思。到底是我是我,抑或是我扮演我,然後「入戲」太深,以致我真的成為了我呢?

麥唐諾筆下的盧.亞徹多以反覆的問話與傾聽來推演案情,因此他不只是偵探,也像個心理醫生,有評論家更乾脆稱之為「帶私家偵探牌照的心理醫生」。由於這獨樹一格的辦案方式,讓小說少了許多拳腳相向的驚險動作場面,雖然如此,卻多了私家偵探身上不常見的溫暖特質。他擅長以循循善誘的手段,引導對方逐步說出他所需要的資訊,並藉此拼湊出案情的真相。所以,即使麥唐諾極少著墨於盧.亞徹的個人形象和私生活,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卻不禁想像,盧.亞徹若非有股特殊的魔力,能使人對他敞開心房,那麼他就得是一個值得讓人完全信賴的人,否則怎能對他侃侃而談呢?

【作者簡介
羅斯.麥唐諾(Ross Macdonald,1915-1983),本名肯尼斯.米勒(Kenneth Millar),1915年出生於舊金山市郊,在溫哥華長大,曾於多倫多、倫敦從事文學研究,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麥唐諾的妻子瑪格麗特比他更早展開作家生涯,成名也早,名作《眼中的獵物》曾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小說獎,並被推選為推理大師。他受到妻子啟發,1944年回到美國,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為了避免與妻子姓名混淆,才改用筆名。麥唐諾創造了推理史上獨一無二的偵探「盧.亞徹」,不以拳頭解決問題,總藉由「聆聽、問話」破解案件,深具心理醫師性格,可謂賦予此類小說新個性的重要推手。如今,他早已名列大師殿堂,文壇更說:「達許‧漢密特讓美國私家偵探永垂不朽,錢德勒使之更加純粹,而麥唐諾將其帶向頂峰。」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The Galton Case
作者:羅斯.麥唐諾(Ross Macdonald)
譯者:王欣欣
出版社:寂寞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6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0025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頭像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