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35247697735131250

男與女、陰與陽、黑與白、善與惡、精神與物質、上帝與魔鬼……,這些對立的二分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並且深深地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判斷力。我好奇的是,這些看似全然不同的存在,真的只能彼此相對,無法同時並存,甚至是相互融合嗎?譬如:光與黑暗。黑暗的影子難道不是伴隨著明亮的光芒而出現嗎?

在一個名為拉夫卡(Ravka)的國家裡,有一塊被稱為「非海」(The Unsea)的區域,那是一道汙漬般的闇影黑幕,將整個國家從它唯一的海岸線旁割離開來,分為東西兩部分。在這年年擴大的黑暗中,充滿種種可怖之物,長有長趾爪和尖銳牙齒,喜愛大啖人肉的伏剋拉即為其中之一。顯而易見,在拉夫卡光與黑暗是壁壘分明的存在,就好比太陽召喚者阿麗娜.史塔柯夫帶來的白光和闇主帶來的黑暗一樣,兩者僅能相互消長。《太陽召喚:格里莎三部曲之一》(以下簡稱《太陽召喚》)主要講述的便是阿麗娜的力量的展現。

阿麗娜是邊界爭奪戰製造出來的戰爭孤兒,她自小生活在克藍索夫公爵經營的孤兒院裡,是一個不受教、愛反抗,但有點繪畫天分的小女孩。她就像許多故事中的主角一樣,出身平凡,甚至還被認為是「醜怪的小東西」;然而在一次出征非海的任務裡,她在無意間展露出驚人的能力,自此之後,她不再只是孤兒,更是一名格里莎(Grisha)。所謂的「格里莎」,如同《殺人恩典》(Graceling,2008)中的「恩典之人」(Graceling),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特殊能力,有的人可以喚火,有的人可以喚風,也有人能像整型醫師般為人改變容貌,使其更為完美;至於阿麗娜,她的能力是召喚太陽。

阿麗娜一開始並不曉得自己擁有這獨特的能力,即使她在非海中以強烈的光線逼走伏剋拉,成功整救瑪爾顏.歐列澤夫等人,她依然認為這是個誤會。闇主曾對阿麗娜說:「我懷疑妳根本不知道妳是什麼人。」這句話挺耐人尋味。我們確實無法百分之百去認識並了解一個人,但是會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嗎?不過事實正是如此,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

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曾透過「鏡像階段」(the mirror stage)的理論來解釋自我的形成。他認為,鏡像是塑造自我的第一階段;人藉由照鏡,能察覺自我本體的完整性,而這個行為,說穿了即是經由「他者」才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換句話說,照鏡如同人際互動,人們正是藉著彼此來形成自我形象。阿麗娜亦是如此;她的鏡子主要有兩面:闇主和瑪爾。

首先是闇主,他讓阿麗娜認識到一個全新的自己。原先並不了解自己的潛在能力的阿麗娜,在闇主的引導之下,慢慢激發出隱藏於自身的一股強大力量,「在闇主合起手指握住我手腕的時候,我覺得不同了,自覺像是某種更不得了的東西。」阿麗娜如是說。然而,出於某些因素,阿麗娜對於這股力量為她帶來的新身分仍有些抗拒,於是她便陷入迷惘:「我再也不是地圖繪製員了,而我要是不想辦法變成一個格里莎,我會變成什麼?」孤兒出身的阿麗娜再次顯露出對自我身分和歸屬的困惑。

這份困惑,最終在瑪爾身上得以解除。同為孤兒的兩人,感情如膠似漆,就連孤兒院的管家安娜都認為他們太過依戀彼此。我以為,他們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互為本體和鏡中的倒影。雖然在阿麗娜成為格里莎之後,兩人有些漸行漸遠,但是阿麗娜仍打從心底將瑪爾視為她唯一的歸屬。如果說闇主讓阿麗娜見識到全新的自己,那麼瑪爾便讓阿麗娜找到真實的自己。最後,阿麗娜終於能真正掌控屬於自己的力量。

成長無疑是奇幻小說共通的命題,阿麗娜對自身力量的發覺、認識到掌握其實正是一段成長過程的映現。有趣的是,李.芭度葛似乎有意在其中植入拉岡的「鏡像階段」理論,是以行文間經常可見「看/被看」模式的運用,為老掉牙的成長故事增添許多閱讀上的樂趣。譬如:在瑪爾和阿麗娜重修舊好時,說:「我很抱歉,我竟然花了這麼久時間才看見妳,阿麗娜。但我現在看見妳了。」這自然是一番動人的告白,於此同時,也確立了彼此的歸屬與存在。

《太陽召喚》只是一個開頭,卻已讓我著迷於李.芭度葛構築出的架空世界,我不禁引頸企盼阿麗娜和瑪爾往後的發展……

【作者簡介
李.芭度葛(Leigh Bardugo),出生在耶路撒冷,在洛杉磯長大,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在她身為好萊塢化妝師的另一種人生裡,她沉浸於對魔力、食屍鬼與特殊服裝的愛好之中;她偶爾會跟她的樂團「自動機械船長」(Captain Automatic)一起獻唱。本書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Shadow and Bone
作者:李.芭度葛(Leigh Bardugo)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讀癮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7月4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83345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