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4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市場的日益龐大已是不爭的事實,2014年尚未結束,賀歲檔期還未到來,總票房成績早就超過去年的218億(人民幣,下同),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王鳳麟更預估能上看300億。回首十年前,總票房不過才11億,短時間內的飛快成長,讓美國好萊塢也不得不向中國市場低頭。

綜觀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排行榜,《變形金剛4》以近20億的成績穩坐第一,美國娛樂週刊《綜藝》(Variety)亞洲部總裁派翠克(Patrick Frater)認為這樣的票房對好萊塢製片廠來說是個分水嶺,從此之後他們需要更加認識中國市場的潛力。對好萊塢而言,中國市場儼然是新的利潤泉源,是以投資《地心引力》的製片人拉特納(Brett Ratner)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將主導美國電影的題材和內容。為了迎合中國市場,好萊塢無不想方設法,不僅走合作拍攝的模式,更直接投資中國本土電影,預於賀歲檔期上映的《鍾馗伏魔:雪妖除魔》即為華納所投資。

不僅如此,好萊塢還會專為中國市場製作「特供版」電影,除了找知名的中國明星客串演出,也會特別將2D電影轉製為3D,只因在全球3D熱潮的退燒下,惟獨中國觀眾對此視覺奇觀的興趣不減反增。據資料顯示,至10月底止,票房破億的52部電影裡,有26部是3D電影,其中《機器戰警》、《露西》和《全面進化》是「特供版」。就整體票房來看,3D電影的票房即佔總額的42%,足見3D電影在中國的市場有多龐大。

回到中國本土的電影來看,自從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鋪天蓋地席捲市場,成為首部票房破億的中國電影之後,「大片」之路就此開啟。所謂的「大片」,包含的要素有大投入、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和大營銷及由此產生的大票房,顯而易見,商業利潤是此道所追求的目標。今年的中國大片裡,成績最為亮眼的莫過於《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總票房10.46億,為年度票房第三名。這部集結了甄子丹、郭富城、周潤發、陳喬恩、陳慧琳、何潤東等明星的電影,雖然普遍評價不高,卻在上映當天立即取得過億的票房,如此傲人的成績今年唯有《變形金剛4》可比擬。固然票房不能作為評價一部電影的唯一標準,但大片無疑是電影管理部門、業界人士,以至於觀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也為中國電影提供足以和好萊塢電影在市場上相抗衡的條件。

不過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並不是只有大片當道,《致青春》、《小時代》系列和寧浩《瘋狂的石頭》以降的喜劇片等電影亦不容小覷。這些電影在構成條件上或許不足以稱為「大片」,但其收益卻是驚人,甚至往往能超越大片。國慶檔期上映的喜劇片《心花路放》即為一例。《心花路放》由寧浩所執導,合作的演員包括過去的老班底黃渤和徐崢,其拍攝成本據信不超過5000萬,票房卻已過11.67億,穩坐年度中國電影票房冠軍的寶座。如此成績也引來好萊塢的關注,據傳已有製片公司買下英語版翻拍版權。

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幅度確實令人無法忽視,更預估未來三年內有機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是故中國電影學者毛銳以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也是市場競爭最為激烈和殘酷的一個時代。在大片和商業電影的吞食下,其他電影必然居於劣勢,即使有國際性獎項的加持,也難以挽救票房成績。受邀參加釜山影展,並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夜鶯》,雖然在法國是放映場次最多的中國電影,但回到中國上映五天的票房卻不足250萬。由國際名導許鞍華執導,榮獲本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黃金時代》,票房也不盡理想,僅收穫約5000萬。這些例子顯示,得獎與否或許能增加其知名度與曝光度,但與票房收益並無直接關係。畢竟對多數觀眾而言,看電影是娛樂、是消遣、是流行,更兼具社交功能,影片的品質好壞絕非選擇的第一要素。

【附註】本篇文章轉載自「跟著TiVo一起 輕‧生活」
http://tivo.pixnet.net/blog/post/4429198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 中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頭像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