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93831_m

閱讀《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這本小說的同時,我的腦海中不斷想起以色列導演阿黎.佛爾曼(Ari Folman)的電影作品《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2008)。兩者同樣以戰爭作為故事背景,卻沒有直接描述戰爭發生的始末,反而以極為私人的觀點重新詮釋戰爭。此外,這兩部作品最大的特徵就是皆以充滿詩意的名稱作為標題,讓人無法與殘酷且現實的戰爭聯想在一起。然而,在這看似美麗、浪漫的標題底下,傳達出的訊息卻是如此沉重且深刻,使人在脫離作品的內容之後仍久久不能自己。

容我先引用一段本書的創作背景,讓各位能約略了解現實的冷血與殘酷:「1992年3月1日,波士尼亞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得到聯合國與大多數國家承認。但占境內不到三分之一人口的塞爾維亞後裔(信奉東正教,也是前南斯拉夫聯邦的主要族裔),因為擔心受到回教徒主導的波士尼亞政府迫害,起而反抗,並得到塞爾維亞政府支持,一路擊潰波國政府軍,占領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並在控制區內大舉屠殺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後裔居民,進行所謂『種族淨絕』,同年4月5日開始長期封鎖首府塞拉耶佛……史稱『塞拉耶佛圍城』,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事件。塞拉耶佛圍城長達3年10個月,結束於1996年2月29日。在將近1500個日子裡,困留城中的居民日日夜夜生活在飢饉,以及自己或家人可能隨時喪命的恐懼中……

這段文字敘述或許對我們沒有任何影響,就像歷史課本中的白紙黑字,也許事實曾經存在,也在人類的發展中留下深刻的一頁,但畢竟是許多年前的事情,對於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而言,那段歷史根本就是小說般虛幻且無法觸碰,更別說要有什麼真實的感受了。但是,如同在小說篇首所引述蘇聯共產黨第四國際領袖托洛斯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的話:「你或許對戰爭不感興趣,但戰爭卻對你感興趣。」你可以說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無奈,但戰爭即為如此,一旦發生就無法將自己排除為局外人。即使不是親赴戰場無謂地犧牲生命,生活也會變得民不聊生,鎮日處於水深火熱的恐懼之中,而生存的熱情亦會逐漸遭到抹滅,是死是活已經無所謂了,反正周遭的環境早已被破壞得不是你所認識、熟悉的那個世界。《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的開頭即是沉浸在這樣凡事幾近無所謂的絕望氛圍中。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的出場人物設定很簡單:被賦予神秘任務的女槍手若矢、為家人出門提水的齊楠和到工作的烘培廠領取麵包的德拉岡。他們所代表的就是被迫參與戰事的平民百姓,縱使像若矢屬於持槍的一方亦為如此。在戰爭中,每個人的作為都不過是為了生存。無論是敵方或我方,大家皆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只好拾起可怕的殺人工具。就此本質來說,在戰爭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過是位高權重者的一顆棋子,其價值根本連螻蟻都不如。然而,正如若矢的長官所說:「這裡分成我們,還有他們。所有人,我指的是每一個人,非友即敵。我希望妳知道自己站在哪一邊。」此即為戰爭最殘酷、最無情、最冷血的一面。當你走在殘垣破瓦遍布的街道上,隨時皆可能吃上一顆子彈而喪命,但你無法去怨懟、懷恨,因為根本沒有明確對象可以讓你埋怨,除非你願意和整個世界作對。

然而,《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並非是這麼消沉的一部小說。1992年時,一位大提琴手在賽拉耶佛的一場爆炸事件後,連續在殘破廢墟中演奏大提琴長達22天,以悼念在事件中不幸喪命的死者。作者史帝芬.蓋洛威(Steven Galloway,1975-)便以此真實事件為本,創作出這部小說,同時這也是小說名稱的由來。這位大提琴手在小說中沒有明確的名字,亦無身家背景的介紹,甚至在整部分別以上述幾位主角為篇名的小說中,大提琴手也僅僅佔了開頭的一小部分。然而,大提琴手卻貫穿起整個故事,影響著若矢、齊楠和德拉岡等一干百姓,甚至成為唯一希望的表徵。「希望,正是困坐危城的賽拉耶佛人民僅剩且日漸稀少的幾樣東西之一。」因此,無懼於戰爭無情烽火的大提琴手,日復一日毫不間斷的演奏遂成為人民唯一能期待的事情。

美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1997)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當所有乘客和船員為逃命而顯得驚慌失措、一片混亂時,幾位船上的樂手仍堅持崗位,持續演奏著一曲又一曲動人的音樂。此情形正如同大提琴手和塞拉耶佛的人民一樣,大家所關心的不是樂手演奏什麼曲目,抑或演奏技巧有多高超,他們所仰賴的是這巨大且無可控制的混亂中,那一絲撫慰人心的平靜。「他不確定自己能否活下來,不確定自己是否還存有足夠的慢板可以消耗,但至少,他會試著去做。」正是因為這份「試著去做」的心態,讓人在一片絕望中找回那微弱的希望,讓人記起戰爭前的世界其實是很美好,讓人回味過去曾有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讓人不至於在戰爭的無情摧殘下失去自己和勇氣。

如同我在本文首段所提及的電影《與巴席爾跳華爾滋》,導演藉此重新審視過去的可怕記憶,進而成為心靈的一種撫慰和療癒過程。《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在本質上也是一本心靈療癒的小說,雖然書中的情節數度令人感到惆悵和難過,但因為這位大提琴手的存在,成了一絲溫暖的來源,讓幾位主角逐漸拾回戰爭前的自己。縱使周遭的環境依舊惡劣,而戰爭也並非一天兩天會結束,甚至在結束之後能否讓家園恢復原本的面貌都是未知數。然而,至少居住於其中的人民沒有變,且心態仍維持與戰前相同的本質,那麼必定能衷心微笑地面對生命。

【作者簡介
史帝芬.蓋洛威(Steven Galloway,1975-),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成長於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出道小說《Finnie Walsh》(2000)入圍加拿大雅馬遜小說新人獎。第二本小說《Ascension》,入圍英屬哥倫比亞省「伊叟.威爾森小說獎」(Ethel Wilson Fiction Prize),翻譯為多國語言。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The Cellist of Sarajevo
作者:史帝芬.蓋洛威(Steven Galloway)
譯者:林昱辰
出版社:時周
出版日期:2009年7月24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58684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頭像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