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死亡為小說揭開序幕,然而這場死亡並未替故事帶來太多的哀傷氣氛,因為緊接而來的是重生:蘿絲瑪麗昏迷近三十年後,竟奇蹟般甦醒過來。蘿絲瑪麗重新接軌的時間是1999年,全球各地正準備跨越千禧年(millennium)。基督教將千禧年視為新世界的到來,是充滿和平與繁榮的黃金時代,但也有人認為在這之前,撒旦會再度作亂;換言之,過往屬於舊世界的秩序在此早已不適用。人們引頸企盼一位新領袖的誕生,帶領他們邁向更美好的世界,安迪於焉出現。他就像耶穌,被認為能「為世界帶來啟發與一統」,並引領人們「以全新而和諧共融的姿態」邁入2000年;只是他依然無法阻止世界各地不時出現的紛爭、動亂和死亡。
法國當代思潮先驅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曾提出「工作或理性世界」與「暴力世界」的概念,他認為人們同時屬於這兩個世界:「工作與理性世界是人類生活的根本……透過其活動,人類建構出理性的世界,但其身上仍殘存著暴力的本質。大自然本身就是粗暴的,無論人類變得多麼理性,暴力依舊能主宰我們。」這解釋了安迪淡褐色的虎眼。在艾拉.萊文的設定裡,安迪是33年前蘿絲瑪麗在一群崇拜撒旦的巫師操控下,所誕生的惡魔之子,那雙異於常人的虎眼即為明證;不過蘿絲瑪麗寧可相信他的內心仍存有愛,是天使與惡魔共存的個體。安迪的形象不禁讓人聯想到近年爆紅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Fifty Shades of Grey)系列中的主角格雷,兩人的外表同樣俊美且迷人,行為舉止皆優雅得體,在人前展現出極為紳士的一面,猶如白馬王子般完美;至於內在的部分,格雷著迷於情色遊戲,安迪的情慾也不為社會所允許。
書中多處可見安迪毫不保留地流露出對蘿絲瑪麗的情慾:「安迪垂下手,環攬她的腰間,吻住她的耳朵。」「安迪換手握住她的手,用臂膀環住她肩頭。蘿絲瑪麗閉眼倚在他身上輕嘆,他親吻她的太陽穴,她的臉頰,她的嘴角。」諸如此類的描述早已揭露出安迪對蘿絲瑪麗那超越母子親情的渴求,艾拉.萊文雖然不似格雷的創造者E. L.詹姆絲(E. L. James,1963-)那樣直接且露骨書寫性愛,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中流洩的禁忌氣息確實十分濃厚,令人難以忽略。不過,我感興趣的卻是蘿絲瑪麗的情慾表現。
安迪的情慾或許可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又稱「戀母情結」)來解釋,但我總以為戀母的反面是否代表戀子的存在?況且書中雖然總將蘿絲瑪麗冠上「安迪的母親」的名號,但書名可是《蘿絲瑪麗的兒子》,顯見在艾拉.萊文的心中,這對母子關係裡的主體還是蘿絲瑪麗,而非安迪。蘿絲瑪麗總擔心安迪會受到不時顯現的虎眼所操控,然而正如巴代伊所言,人本來就同時擁有理性和暴力的矛盾面向;安迪如此,蘿絲瑪麗亦無法脫離此定律。性,正是其中一大暴力。因此,蘿絲瑪麗首先消除丈夫蓋伊的存在,她僅因沒有人聽過她丈夫的名字而認定他早已死亡,並斷然地說:「很抱歉,我不想再為你掉淚了。」抹去婚姻的羈絆/禁忌後,蘿絲瑪麗更能理所當然地回應自己的情慾。
比起安迪對蘿絲瑪麗的大膽情慾,蘿絲瑪麗對安迪的情慾就顯得隱晦許多;只是,這份隱晦帶來的卻是更多的挑逗與曖昧。蘿絲瑪麗經常以「我的天使」或「寶貝」稱呼安迪,這或許是母子之間的暱稱,但又何嘗不可視作情人間的愛稱呢?尤其蘿絲瑪麗多次對安迪的情慾有所回應,更讓人很難不做如此聯想。在故事的設定下,蘿絲瑪麗甦醒後已年過半百,她驚訝於自己滿布皺紋和褐斑的肌膚,因為這是年老的表徵。年老,意謂離死亡更加接近,也暗指生命有其限制存在。巴代伊曾言:「我們知道,一旦我們感受到限制,就會激起我們體內想要超越這些限制的意志。」情慾即是證明生命,超越死亡的最佳利器。蘿絲瑪麗初次見到喬伊時,便折服於他迷人外表所散發出的性感魅力,「她已經有一陣子不曾有過那種感覺」艾拉.萊文如是描述。蘿絲瑪麗回顧那時的感受時說:「我當時心態才31。」當兩人耳鬢廝磨,接吻至深夜後的隔日早晨,蘿絲瑪麗是「精神奕奕」地醒來,且感覺「十分煥然」,足見情慾的反饋是新生,無怪乎巴代伊會說:「所謂情色,可說是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因此艾拉.萊文安排蘿絲瑪麗於1999年,也就是千禧年之前甦醒過來其實別有用心。在這「世風日下,災禍迭起,街上槍戰頻仍」的年代裡,人們企盼由安迪帶領進行全球性的燭光儀式來祈福,並藉機凝聚全體人類的心。在巴代伊的論點中,死亡和節慶就像性一樣,是屬於著重花費和消耗的非理性世界;換句話說,這樣的環境恰好是蘿絲瑪麗讓情慾萌發的溫床。如同安迪的虎眼時隱時現,聖母瑪利亞亦非蘿絲瑪麗真實的形象。
有趣的是,艾拉.萊文運用技巧,在故事末尾讓蘿絲瑪麗回歸常軌、回歸丈夫的身邊,試圖抹去先前所有的情慾展現,彷彿那只是一場夢。然而,這是否代表蘿絲瑪麗和安迪之間的不倫、和喬伊之間的外遇全然失去意義?我不作如此想。蘿絲瑪麗的行為其實映現了所謂的「徘徊人妻」,亦即她對丈夫以外的男子展現強烈興趣,卻又能安然待在父權社會所架構出的婚姻關係中。這比直接脫離婚姻,追求自我情慾更能視為對父權價值的反動,因為她直接將之玩弄於股掌之間。別忘了,不管是書名還是故事內容,艾拉.萊文早就不斷地提醒我們,蘿絲瑪麗才是掌控一切的主角。
參考資料
喬治.巴代伊著 賴守正譯注(2012)《情色論》台北市:聯經
本橋信宏著 林詠純譯(2014)《人妻的偷情:文學、電影、AV、真實世界的欲望文化》新北市:木馬
【作者簡介】
艾拉.萊文(Ira Levin,1929-2007),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畢業於郝勒思曼中學(Horace Mann School)及紐約大學,主修哲學及英文。大學畢業後,他開始寫軍教片及電視劇本。萊文首部獲演的劇本是《從軍樂》(No Time for Sergeants,改編自麥克.海曼的小說),描述一位鄉巴佬被徵召加入美國空軍的喜劇。其他劇本包括極受歡迎的喜劇《評論員精選》(Critic’s Choice)、音樂劇《見鬼!那隻貓!》(Drat! The Cat!)(芭芭拉.史翠珊的經典歌曲〈He Touched Me〉即因此劇而生),以及百老匯歷來上演時間最久的驚悚劇《死亡陷阱》(Deathtrap)。萊文的第一部小說《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掀起廣大回響,使他獲得1954年愛倫坡最佳處女作獎。《死前之吻》後來兩度改拍成電影,分別於1956年及1991年上映。《蘿絲瑪麗的嬰兒》是萊文最著名的小說,由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改編成電影《失嬰記》。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SON OF ROSEMARY
作者:艾拉.萊文(Ira Levin)
譯者:柯清心
出版社:小異出版
出版日期:2014年7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7004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