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不能被遺忘的美好村落》  

有多少人還記得小林村?或者該問,你印象中的小林村是什麼樣子?相信對多數臺灣人而言,一提及小林村,想到的便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滅村慘劇。於是乎,這個早已不復存在的村落,如同小林村自救會會長蔡松諭所言,成了「災難的圖騰」。然而在那群生於斯、長於斯的小林村民眼中,他們熟悉的那片土地絕對不僅於此;一個帶著負面意涵的簡單標籤,也無法涵蓋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

風災前的小林村,是平埔族原住民大武壠族(或稱大滿族)主要居住的部落,但同時也有其他族群的人長居於此,譬如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在小林國小任教超過40年的音樂老師眭道義;獨鍾李艷秋與京劇,還親手研製美味的小林包子的外省老兵二齒伯;從旗山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遠嫁小林的阿薯,以及14歲便從廣東隻身來台打拚的阿卿──他們正是蔡松諭的父母。這片遺世獨立的美麗土地彷彿有著魔力,「小林村是個會讓人想『入籍為番』的特殊部落,」高苑科技大學副教授簡文敏如是說,故而不論族群、不管身分地位,他們都在這裡找到一處得以安身立命之所在。

不過,仔細想想,小林村好像也沒那麼「特別」,蔡松諭以感性且幽默的筆觸記下的這些人那些事,不就是臺灣各地小聚落的縮影嗎?小時候,你是否也曾跟著鄰居小孩或同學在外面玩到忘了時間,直到媽媽大聲叫喊才趕快跑回家?在那個便利商店不甚普及的年代,你是否也曾到小小舊舊的雜貨店採買日常所需?逢年過節,你是否也曾在廟埕之類的空地觀賞娛樂演出?這些從小到大的共同回憶,以及厝邊頭尾的人情味,才是讓小林村之所以是小林村,並且讓小林人念念不忘的最大原因。

說到這裡,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何小林村遭到滅村之後,重建之路會走得如此艱辛。身為旁觀者、只能從新聞媒體獲取資訊的我們,總以為只要找塊土地將房屋重新建好,讓居民搬遷進去,就是所謂的「重建」。然而,身為災民的蔡松諭再三強調應「以災民為重建主體」,他認為:「重建難的不只是硬體上的家園重建,而是心理上、文化上、產業上的重建,沒有後面三者的重建,光硬體重建絕對沒有辦法解決中長期的重建問題。」換言之,重建需考量的層面十分廣泛且複雜,但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將災民的實際需求納入考量,否則只會淪為政府與慈善單位爭名奪利的角力場,最終建成的將是貌似祥和寧靜的空殼,甚至淪為一座蚊子村。蔡松諭說:「小林人一直是希望重建一個有故鄉回憶與溫度的村落。」

閱讀過程中,我不禁開始反思什麼是慈善?難道只是建立在施予者和受施者的關係之上嗎?是以很多人以為,施予者擁有無比的權力,而處於弱勢的受施者僅能拋開作為個體的尊嚴,心懷感激地全盤接受,否則就會遭到眾人指責。回到小林村的例子,風災之後,慈濟隨即提出方案,並迅速蓋起一批永久屋,但社區裡隨處可見的標語、雕像,甚或是猶如精舍般一致的建築,「彷彿在提醒我們時刻的,感恩,」蔡松諭寫道。

小林村最後難以避免地一分為三,讓蔡松諭的心底留下遺憾,但我想他更在乎的是小林村的故事及大武壠族的文化能否綿延不輟,傳頌後世。所以在10年之後,蔡松諭決定將腦海中屬於家的記憶與味道寫下來,不僅可以讓小林的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的根,也能警惕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隨著極端氣候成為常態,我們真的有能力去抵抗自然的力量嗎?政府是否記取教訓,訂定一套完善的防災體系?希望不要等災難發生後,才眾聲呼喊「天佑臺灣」。 

【作者簡介】
蔡松諭(1976-),樂觀豁達的小林村子弟、忍辱負重的自救會會長、日光小林、2021社會企業的品牌建立者,是愛家男人、是平民英雄。是擁有夢想翅膀又努力飛翔的人。1976年出生於高雄縣小林村,童年就在山裡溪邊的環境中長大,與大自然為伍造就了無可救藥的樂觀性格,長大後念了法律卻不嚮往律師生涯,30歲那年獨資創立了「生活智庫法律顧問平台」,希望打造平民化的線上法律諮詢服務,32歲那年正式與7-11 ibon獨家合作,隔年七月全新諮詢系統上線,一個月後發生八八風災小林滅村,毅然決然放棄剛萌芽的事業回到家鄉,開始走一條「我的志願」之外的道路,卻又意外成為一名創作者,連他都很想偷看,老天為他寫的劇本到底是什麼!?

【書籍資料】
作者:蔡松諭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出版日期:2019年8月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8587847

【相關報導】
【八八風災10年追蹤】從失根到尋根──小林的死與生

arrow
arrow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