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遊戲》  

傳記電影《模仿遊戲》述說的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的故事。二戰期間,以艾倫(Benedict Cumberbatch飾)為首的一群解碼專家,在英國的布萊切利園裡和德國納粹獨創、號稱全世界最精密的「恩尼格瑪」(Enigma)搏鬥。他們的戰爭不見硝煙,也不會流血,然而每分每秒的流逝卻等同於無辜生命的消逝。他們只能仰賴腦力當武器,必須在每一天的18個小時裡,從仿若天文數字的排列組合中找出唯一的解答,成功與失敗就像0與1那般分明。可惜的是,他們始終是薛西弗斯,日復一日進行著永無盡頭卻又徒勞無功的任務。直到艾倫研發出可自動運算的電算機,才順利破譯密碼,引領盟軍走向勝利。

艾倫的成就不僅大幅縮短戰爭的時間,避免更多的百姓遭受戰火襲擾,更讓他被尊為電腦科學之父。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艾倫及其同伴在當時並未享受到成功的甜美果實,因為他們就像電影《聽風者》(The Silent War,2012)裡的特工,只能活在規模龐大的戰爭遊戲的陰影底下,當個不知名的存在,更別說是以英雄之名受人景仰了。當民眾歡慶戰事告終時,艾倫等人必須關在和外界僅一牆之隔的房間裡,被迫銷毀曾經的功績,抹去自己的存在,成為遭排拒於歷史之外、身分不為社會所認同的無名英雄。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不散》   

愛情充滿奧祕,才會吸引許多人創作論述,試圖探究並分析其模樣。然而深究之後往往發覺,愛情不只是童話書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樣單純且美好,也不會像連續劇或愛情片裡處處是激情。那麼,愛到底是什麼?音樂老師喬治(Alfred Molina飾)引述《聖經》,解釋:「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所謂的「Truth」既是真理,也是事實,愛情的事實正是奠基於平凡的日常。

《愛,不散》的開場讓我印象深刻,演員略顯蠟黃、粗糙的腳掌和鬆弛下垂的肚腩就這麼呈現在觀眾眼前,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毫不修飾或遮掩,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痕跡,是歲月刻劃在人生之上最為真實的樣貌,映照出的是喬治和班(John Lithgow飾)相愛相守近四十載的時光。從一場趕赴婚禮現場的戲,便讓人看見他們在個性上的互補,更深感他們無間的親暱,這些細微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小地方,正體現出那份誠摯的愛。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很容易像凱特(Marisa Tomei飾)一樣,只看見甜蜜到令人欽羨的部分,甚至舉杯稱頌並引以為榜樣,卻忘了/忽略這份愛是如何才能堆砌起來。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念我自己》  

改編自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所著同名小說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主要聚焦在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專家愛麗絲(Julianne Moore飾)和丈夫約翰(Alec Baldwin飾)、三位子女的日常互動上,並以愛麗絲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過程推動劇情。兩位導演理查葛拉薩Richard Glatzer)和瓦希魏斯特摩蘭Wash Westmoreland)選擇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未有過分的曲折雕飾,力求詳實呈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所遭遇的雙重困境:對外需面對記憶喪失所引起的生活窘境,對內則需承受自我逐步遺失的心理壓力。不過在我看來,片中還反映出另一種困境,即女性在父權社會底下所受的抑制。

語言是構成知識的方式,同時構成了存在於這些知識及其相互關係之內的權力網絡,換句話說,一旦掌握語言,即擁有權力。在此前提下,愛麗絲的語言學專家身分十分耐人尋味。因為從歷史脈絡來看,能操控語言、能發言、能書寫的人唯有男性,而女性只能是被描繪、書寫、觀賞的對象,也就是男性凝視或窺淫的景觀。成為被動客體的女性,在權力的囿限下沒了自我,遂依附於男性企圖重拾存在,但始終不曾,也永遠不會擁有自我主體。愛麗絲的存在無疑是翻轉此權力圖式。才智過人的她不僅熟習語言,更透徹了解箇中學問,研究它、破解它,用語言操弄語言,彷彿給了男性狠狠的一擊。此外,她還能充分利用這項權力,使其為成就自我的存在,並樹立獨一無二的地位。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鳥人》  

曾演出超級英雄系列電影《鳥人》而紅極一時的演員雷根(Michael Keaton飾),在辭演第四部續集電影後,聲勢隨即迅速下墜,此後再無任何代表作。頂上稀疏、身材走樣、明星魅力不再的雷根為了重振聲威,嘗試自導自演一齣舞台劇,除了藉此證明自己的實力,更希望能挽回觀眾的目光。沒想到,找來助陣的當紅男星麥克Edward Norton不僅難相處,還處處與他作對,甚至意圖搶走他的主導權。重重阻礙接連而來,使得雷根的復出之路格外艱辛。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尤其是在網路普及、影音媒體垂手可得的現代,成名更不是難以觸及的神話,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推向大眾。於是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成名」的意義為何?畢竟人人都可以成名,但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大明星。雷根因《鳥人》走紅,成為眾所皆知的大明星,即使已過氣,仍然有民眾興奮地找他合照。這就是明星,宛如宗教現象般受人崇拜與仰慕,同時滿足我們內心虛幻的渴望與想像。不過成名也可能是無心插柳下的結果,就像雷根苦心經營舞台劇卻未受矚目,僅著內褲在時代廣場裸奔的意外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感興趣的果然還是出糗的醜聞。所謂的「名聲」,頓時顯得可笑至極。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利用雷根的境遇,映現出成名的兩種樣貌。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絲剝繭》  

接受《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訪問時,J.K.羅琳(J. K. Rowling表示:「我真的不知道靈感從哪裡來的,它從哈利開始,其他角色與情節慢慢浮出,最後佔滿我的心靈。」就像海格出現在水蠟樹街改變哈利波特的平淡生活,當《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靈感進入羅琳的腦中,她的人生便產生巨大的轉變,從此與《哈利波特》結下將近20年的不解之緣。即使在系列小說邁入終章之後,人們仍舊難以忘懷羅琳所創造出的迷人魔法世界,並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她的名字幾乎可以說和《哈利波特》畫上等號。

作家及其著作的關係正是如此微妙。作家可以串連文字成為極富魔力的故事,故事同樣可以為作家的生活帶來變化,如同施了魔法般。就算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曾宣告「作者之死」,意圖將文本獨立於作者之外,顯然很多時候兩者其實是難以分割,相互牽連,無法劃出明確界線。譬如作家歐文奎尼的新書《邦彼士墨利》,雖然內容極其怪誕,令人費解,但看在有心人眼裡,這分明是一部諷刺之作,取樣的正是他身旁所接觸的所有人。這樣一本著作在為他帶來名利雙收之前,就先要了他的命,而且是以幾近慘絕人寰的方式命喪黃泉。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地》  

末日從來只存在於幻想中。無論是電影或文學小說,我們總極力書寫末日、編撰末日,然而一幅幅末日災難的景況儘管再可怕,終究是想像,與現實仍相隔一道絕對安全的距離:我們依然存活著,末日根本不存在。這層隔閡,使我們得以冷眼觀賞末日,甚至將其作為觸發省思的媒介,探索人性,重審生命之意義。彼德海勒亞的《寂地》即為如此的末日小說。

故事發生在不明流感侵襲人類,造成許多人因感染血液疾病而死亡,剩下的,不是處於隔離狀態,就是孤身於荒野中求生存。譬如席格,他的妻子不幸染病過世,身旁僅剩一條名為賈斯柏的狗,偶爾還有亦敵亦友的班格利可以相互陪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顯得曖昧,既是共生,又存在分裂,就像席格能駕駛飛機飛翔,四處偵察,而班格利的槍與凶狠足以對抗敵人。「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活著,縱使面對死亡亦然,而你踏上全然的孤獨。」彼德海勒亞寫道。看似消極的想法卻也誠實指出人的個體性,生是孤獨的,死也是孤獨的,我們都是點點寒星,如此無聲消逝。無怪乎法國當代思潮先驅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認為:「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之間存在著一道深淵,彼此不連貫。」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英雄天團》  

好萊塢的漫畫英雄電影蔚為潮流多年,始終不曾退燒,如今這股風潮也吹進迪士尼的童趣世界。2014年新作《大英雄天團》改編自漫威(Marvel)出版於1998年的同名漫畫,這也是迪士尼在收購漫威娛樂之後,首部改編成動畫的作品。不過為了符合迪士尼一貫的調性,包括角色造型在內,原作漫畫在進行改編時已做了大幅度的更動。

故事以未來的架空世界「舊京山」(San Fransokyo)為背景,誠如其名,這是一座融合舊金山和東京兩種風格的全新都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金門大橋的橋塔換上鳥居造型、路面電車的華麗日式裝飾讓人彷彿來到《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的世界、街上日洋合併的建築滿溢異國情調……東方元素的擷取和拼貼容易淪為「東方主義」(Orientalism)式的刻板印象和歧見,但是放在《大英雄天團》裡卻是那麼理所當然,不僅創意十足,更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樂的神祕謀殺案》  

凱特亞金森寫道:「可是是一棟房子,真正的房子,就像小時候畫的房子,有兩隻眼睛跟一張嘴巴。她也畫過裡面住了理想家庭的房子─爸爸、媽媽、兩個小孩和一條狗。」這是探長路薏絲對「家」(House/Home)的想像,也是多數人心目中理想的家庭圖式。可是這樣的家卻從未存在,至少在亞金的筆下是如此。

《歡樂的神祕謀殺案》是以曾任軍人、警察和私家偵探,當前已退休的中年男子傑克森布洛迪為主角的系列小說第二部。前作《沉默罪狀》Case Histories,2004)早已殘酷地展示出家庭的一觸即潰,甚至將美好的愛徹底扭曲,續作同樣延續此命題發展,亞金根本無意修復或重建崩解的「家」。例如傑克森和茱莉亞,都曾經歷過失去至親的痛苦,或許是為了相互舔拭傷口而走到一塊兒,成了「一對失親的怪人」。只是這樣的關係穩固嗎?「傑克森害怕他們因為懂得失去的痛苦才變成真正的心靈伴侶。他懷疑這種關係可能不健康,」亞金森寫道。兩人的關係狀似親暱,實則疏離。傑克森喜愛「制度」、喜歡凡事照規矩來,因為能給他安全感,就像他過去曾待過軍隊,「家」對他而言也具相同意義。另一方面,茱莉亞持懷疑論:「親愛的,你真的以為結了婚,我們就不會對彼此厭倦嗎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顧2014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市場的日益龐大已是不爭的事實,2014年尚未結束,賀歲檔期還未到來,總票房成績早就超過去年的218億(人民幣,下同),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王鳳麟更預估能上看300億。回首十年前,總票房不過才11億,短時間內的飛快成長,讓美國好萊塢也不得不向中國市場低頭。

綜觀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排行榜,《變形金剛4》以近20億的成績穩坐第一,美國娛樂週刊《綜藝》(Variety)亞洲部總裁派翠克(Patrick Frater)認為這樣的票房對好萊塢製片廠來說是個分水嶺,從此之後他們需要更加認識中國市場的潛力。對好萊塢而言,中國市場儼然是新的利潤泉源,是以投資《地心引力》的製片人拉特納(Brett Ratner)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將主導美國電影的題材和內容。為了迎合中國市場,好萊塢無不想方設法,不僅走合作拍攝的模式,更直接投資中國本土電影,預於賀歲檔期上映的《鍾馗伏魔:雪妖除魔》即為華納所投資。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  

當漫畫英雄已趨飽和時,故事性豐富且同樣盛行於美國市場的《聖經》遂成為好萊塢取材的另一目標,從《上帝之子》(Son of God,2014)、《挪亞方舟》(Noah,2014)到《出埃及記:天地王者》,無一不將2014年標誌為所謂的「聖經年」。聖經故事的張力和多樣元素無疑為劇本奠定良好基礎,然而其題材的敏感性也為改編增添難度,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爭議,進而失去觀眾。有趣的是,此番執導聖經電影的雷利‧史考特不但是無神論者,甚至將宗教視為「萬惡淵藪」(the biggest source of evil),讓人不禁好奇,他會如何呈現舊約聖經第二書《出埃及記》的故事?

《出埃及記》主要描述摩西帶領受迫害的希伯來民族逃離埃及,從奴隸變成自由人,浪跡曠野,邁向富饒的應許之地的過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段落莫過於摩西分紅海,光是想像就極具畫面性,鍾情於大場面的雷利‧史考特自然不會放過這等視覺奇觀。不僅如此,包括蛙災、蠅災和蝗災在內的十災,以及古埃及宮殿、神廟和雕像等場景,在在都為電影經營出極佳的娛樂效果。另外摩西(Christian Bale飾)與拉美西斯(Joel Edgerton飾)征戰異族,到拉美西斯率雙輪戰車隊奔馳於險峻山路,都展現出戰爭史詩的磅礡氣勢與格局。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