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号》

身著制服的學生們笑著、鬧著,跑過植滿綠樹的人行道;陽光柔和地散落下來,灑在學生身上。好一幅充滿青春氣息的景象。這一閃而過的畫面,卻扎實映入車內林克銘(任賢齊飾)的眼裡,因為這是他曾經擁有,但早已失去且無法再度擁有的美好時光。這正是青春的特性。一如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的經典台詞所言:「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於是知名MV導演周格泰的電影處女作《五月一号》便以青春為題材,紀念那個再也回不去的時光。

看見片名,不免想起那首由Bee Gees所演唱的經典同名歌曲〈First of May〉。這首歌收錄在1969年發行的專輯《Odessa》,是以聖誕樹與人的高矮比對來襯托時間的變遷,藉此帶出戀情的逝去與感懷。周格泰既然採用此曲點題,理所當然是以回憶的視角說故事。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特蘭提斯・基因》  

傳說,是孕育故事最好的溫床。它既有所本,同時又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讓人得以恣意揮灑,填補空缺。神秘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傳說即為一例。這個最早出現於柏拉圖(Plato,427-347 B.C.)的著作裡的古大陸,至今仍未有人能確切證明其存在,但是這座空想之城,卻一直緊緊抓住人們的好奇心。不論古今中外,眾多的創作者紛紛以此奠基,創作出許多有趣的故事,藤子F不二雄藤子F不二雄,1933-1996)《大雄的海底鬼岩城》(のび太の海底鬼岩城,1983)、迪士尼動畫電影《失落的帝國》(Atlantis: the Lost Empire,2001),以及新銳作家傑瑞.李鐸的處女作《亞特蘭提斯・基因》皆是如此

故事描述自閉症研究專家凱特華納博士位於雅加達的研究中心突然遭到恐怖攻擊,兩名作為研究對象的孩童遭人擄走,凱特雖然幸運地倖存下來,卻從此捲入一個龐大的陰謀中。與此同時,雅加達的火車站也發生爆炸案,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地下反恐組織探員大衛維爾恰好在場。僅受到輕傷的他,在接獲一張寫有神祕訊息的照片後,旋即展開調查。原本互不相識的凱特和大衛,遂成為出生入死的夥伴,一同對抗操縱陰謀的祕密組織。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夜食堂》  

夜晚是一天中最為神祕的時段,尤其是深夜,路上車潮漸歇,人們多半已進入夢鄉,白日裡的嘈雜彷彿隨著夜色隱沒入黑暗之中,無論是再怎麼繁忙的城市,一旦到了深夜,都顯得寂靜。此時,一間位於小巷弄裡的無名食堂才正要熱鬧起來,聚集在這裡的人們形形色色,或是寂寞、或是傷痕累累,他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一個只有在深夜裡才敢尖銳地自我剖白的故事。

如同日劇,電影版的《深夜食堂》一樣由老闆(小林薰飾)略顯滄桑的聲音拉開序幕,帶領觀眾走進這間從半夜12點開始營業的食堂裡。牆上的菜單十分單調,但是老闆可以讓客人隨意點菜,只要做得出來就可以料理。他端出來的料理雖然不是什麼精雕細琢的功夫大菜,多是雞蛋捲、章魚紅香腸和咖哩飯這類樸實無華的家常菜,卻正好襯托出每位客人的人生況味。而臉上帶有傷疤的老闆宛若早已嘗盡人生百態,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靜靜地引領客人傾吐心事,不去評判,也不給答案,畢竟人生哲理只能倚靠自己去體會。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金鴨》  

回顧過往的港片,以性工作者和其他特種行業為題材的電影不在少數,光是近期就有王晶監製的《鴨王》和邱禮濤執導的《雛妓》,幾乎足以劃定為香港電影的獨特類型。當中,由吳君如領銜主演的《金雞》系列堪稱一顯著標記,更為她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頭銜,無疑是她的演員生涯代表作。今年,吳君如再度回歸特種行業,只不過她扮的不是「雞」,而是俗稱「鴨」的男性性工作者。

《12金鴨》的故事描述「Future哥」張近萊(吳君如飾)自幼即有著舌粲蓮花的口才,常唬得女人對他服服貼貼、百般依順。出社會後,他自然而然選擇從事特種行業,繼續將他與生俱來的長才發揚光大。沒想到,打遍天下無敵手的Future哥在遇上愛情騙子淑芬(陳妍希飾)後,竟深受打擊,自此一蹶不振,躲在泰國的Go Go Bar裡消極度日。幸而在魯老師(黃秋生飾)的鼓勵下,Future哥決定回到香港,重拾舊日萬人迷的雄風。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闇影夫人》  

自從系列小說《暮光之城》Twilight)及其改編的電影問世後,故事中吸血鬼與人類的另類熱戀讓人瘋狂,更在全球掀起一股廣大的吸血鬼熱潮,帶動相關作品的發展。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1973-的成就固然亮眼,但是別忘了在此之前還有來自愛爾蘭的向達倫,他所創作的系列小說《向達倫大冒險》The Saga of Darren Shan)亦曾風靡一時,尤其是獨創的吸血鬼世界,完全顛覆大眾對吸血鬼的既定印象。從這部成名作不難看出向達倫強烈的怪奇風格,此後的作品更是愈發怪誕,甚或融合了惡趣味與恐怖的黑暗元素。

出版於2012年的《闇影夫人》以愛情為主軸,描述作家艾德華席夫金為了新作品至倫敦取材,途中在派對邂逅美麗的德琳娜,進而墜入愛河的故事。不過,向達倫當然不可能甘願寫一個平淡無奇的愛情故事,別忘了小說開始於一樁謀殺案,不僅如此,主角艾德華還擁有陰陽眼,能看見另一個世界的幽靈,而他的身邊隨時就有六名鬼魂跟在一旁。如此耐人尋味的設定,著實引人好奇:到底這些鬼魂是誰?為什麼會跟在艾德華身旁?可惜的是,向達倫並未善加利用這條線索。雖然艾德華意圖尋找「真正活過、有故事的鬼魂」來證實這些鬼魂的真實性,並藉以說服自己的精神狀況仍舊正常,但通篇閱讀下來,這些鬼魂也只是如一縷輕煙般,顯得可有可無,如若排除掉這層設定,似乎也不影響故事的進展。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模仿遊戲》  

傳記電影《模仿遊戲》述說的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的故事。二戰期間,以艾倫(Benedict Cumberbatch飾)為首的一群解碼專家,在英國的布萊切利園裡和德國納粹獨創、號稱全世界最精密的「恩尼格瑪」(Enigma)搏鬥。他們的戰爭不見硝煙,也不會流血,然而每分每秒的流逝卻等同於無辜生命的消逝。他們只能仰賴腦力當武器,必須在每一天的18個小時裡,從仿若天文數字的排列組合中找出唯一的解答,成功與失敗就像0與1那般分明。可惜的是,他們始終是薛西弗斯,日復一日進行著永無盡頭卻又徒勞無功的任務。直到艾倫研發出可自動運算的電算機,才順利破譯密碼,引領盟軍走向勝利。

艾倫的成就不僅大幅縮短戰爭的時間,避免更多的百姓遭受戰火襲擾,更讓他被尊為電腦科學之父。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艾倫及其同伴在當時並未享受到成功的甜美果實,因為他們就像電影《聽風者》(The Silent War,2012)裡的特工,只能活在規模龐大的戰爭遊戲的陰影底下,當個不知名的存在,更別說是以英雄之名受人景仰了。當民眾歡慶戰事告終時,艾倫等人必須關在和外界僅一牆之隔的房間裡,被迫銷毀曾經的功績,抹去自己的存在,成為遭排拒於歷史之外、身分不為社會所認同的無名英雄。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不散》   

愛情充滿奧祕,才會吸引許多人創作論述,試圖探究並分析其模樣。然而深究之後往往發覺,愛情不只是童話書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樣單純且美好,也不會像連續劇或愛情片裡處處是激情。那麼,愛到底是什麼?音樂老師喬治(Alfred Molina飾)引述《聖經》,解釋:「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所謂的「Truth」既是真理,也是事實,愛情的事實正是奠基於平凡的日常。

《愛,不散》的開場讓我印象深刻,演員略顯蠟黃、粗糙的腳掌和鬆弛下垂的肚腩就這麼呈現在觀眾眼前,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毫不修飾或遮掩,因為這就是生活的痕跡,是歲月刻劃在人生之上最為真實的樣貌,映照出的是喬治和班(John Lithgow飾)相愛相守近四十載的時光。從一場趕赴婚禮現場的戲,便讓人看見他們在個性上的互補,更深感他們無間的親暱,這些細微到容易讓人忽略的小地方,正體現出那份誠摯的愛。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很容易像凱特(Marisa Tomei飾)一樣,只看見甜蜜到令人欽羨的部分,甚至舉杯稱頌並引以為榜樣,卻忘了/忽略這份愛是如何才能堆砌起來。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念我自己》  

改編自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所著同名小說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主要聚焦在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專家愛麗絲(Julianne Moore飾)和丈夫約翰(Alec Baldwin飾)、三位子女的日常互動上,並以愛麗絲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過程推動劇情。兩位導演理查葛拉薩Richard Glatzer)和瓦希魏斯特摩蘭Wash Westmoreland)選擇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未有過分的曲折雕飾,力求詳實呈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所遭遇的雙重困境:對外需面對記憶喪失所引起的生活窘境,對內則需承受自我逐步遺失的心理壓力。不過在我看來,片中還反映出另一種困境,即女性在父權社會底下所受的抑制。

語言是構成知識的方式,同時構成了存在於這些知識及其相互關係之內的權力網絡,換句話說,一旦掌握語言,即擁有權力。在此前提下,愛麗絲的語言學專家身分十分耐人尋味。因為從歷史脈絡來看,能操控語言、能發言、能書寫的人唯有男性,而女性只能是被描繪、書寫、觀賞的對象,也就是男性凝視或窺淫的景觀。成為被動客體的女性,在權力的囿限下沒了自我,遂依附於男性企圖重拾存在,但始終不曾,也永遠不會擁有自我主體。愛麗絲的存在無疑是翻轉此權力圖式。才智過人的她不僅熟習語言,更透徹了解箇中學問,研究它、破解它,用語言操弄語言,彷彿給了男性狠狠的一擊。此外,她還能充分利用這項權力,使其為成就自我的存在,並樹立獨一無二的地位。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鳥人》  

曾演出超級英雄系列電影《鳥人》而紅極一時的演員雷根(Michael Keaton飾),在辭演第四部續集電影後,聲勢隨即迅速下墜,此後再無任何代表作。頂上稀疏、身材走樣、明星魅力不再的雷根為了重振聲威,嘗試自導自演一齣舞台劇,除了藉此證明自己的實力,更希望能挽回觀眾的目光。沒想到,找來助陣的當紅男星麥克Edward Norton不僅難相處,還處處與他作對,甚至意圖搶走他的主導權。重重阻礙接連而來,使得雷根的復出之路格外艱辛。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尤其是在網路普及、影音媒體垂手可得的現代,成名更不是難以觸及的神話,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推向大眾。於是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成名」的意義為何?畢竟人人都可以成名,但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大明星。雷根因《鳥人》走紅,成為眾所皆知的大明星,即使已過氣,仍然有民眾興奮地找他合照。這就是明星,宛如宗教現象般受人崇拜與仰慕,同時滿足我們內心虛幻的渴望與想像。不過成名也可能是無心插柳下的結果,就像雷根苦心經營舞台劇卻未受矚目,僅著內褲在時代廣場裸奔的意外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感興趣的果然還是出糗的醜聞。所謂的「名聲」,頓時顯得可笑至極。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利用雷根的境遇,映現出成名的兩種樣貌。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絲剝繭》  

接受《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訪問時,J.K.羅琳(J. K. Rowling表示:「我真的不知道靈感從哪裡來的,它從哈利開始,其他角色與情節慢慢浮出,最後佔滿我的心靈。」就像海格出現在水蠟樹街改變哈利波特的平淡生活,當《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靈感進入羅琳的腦中,她的人生便產生巨大的轉變,從此與《哈利波特》結下將近20年的不解之緣。即使在系列小說邁入終章之後,人們仍舊難以忘懷羅琳所創造出的迷人魔法世界,並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她的名字幾乎可以說和《哈利波特》畫上等號。

作家及其著作的關係正是如此微妙。作家可以串連文字成為極富魔力的故事,故事同樣可以為作家的生活帶來變化,如同施了魔法般。就算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曾宣告「作者之死」,意圖將文本獨立於作者之外,顯然很多時候兩者其實是難以分割,相互牽連,無法劃出明確界線。譬如作家歐文奎尼的新書《邦彼士墨利》,雖然內容極其怪誕,令人費解,但看在有心人眼裡,這分明是一部諷刺之作,取樣的正是他身旁所接觸的所有人。這樣一本著作在為他帶來名利雙收之前,就先要了他的命,而且是以幾近慘絕人寰的方式命喪黃泉。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