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次閱讀湊佳苗的處女作《告白》(告白,2008)至今,約莫經過一年的光陰,然而當時所感受到的震撼仍是記憶猶新。湊佳苗以多位角色的視點闡述同一意外事件,讓讀者得以由不同角度盡可能去逼近事件的中心,企圖揭露人性中不被承認的面相,並帶出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無論是故事的流暢度、精采度(可惜的是,中文的譯文讓我不甚滿意),還是其中所蘊含的深意,在在都不像是新手作家能掌握的,但是湊佳苗確實做到了。於是,我便引頸期盼湊佳苗接下來的作品會如何呈現?
多重主觀視角的呈現
《告白》中有句話說:「這世上多的是只要看的角度不同,同一件事就會完全不一樣的情況。」警方在偵辦案件時,往往會多方採證,以求證實案件發生的真實過程;同樣的,湊佳苗透過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嫌疑犯的家人和同學等的主觀視角,重建四歲女童在游泳池溺斃的背後真相,只不過湊佳苗拼湊出的並非人證、物證等澄清案件的具體證例,而是隱藏於案件底下,不為人知的遠因。
如此的手法,湊佳苗再度移用到《贖罪》中,在〈法蘭西娃娃〉、〈PTA臨時總會〉、〈熊哥熊妹〉、〈十月又一天〉和〈補償〉的各個篇章裡,分別透過紗英、真紀、晶子、由佳和麻子的主觀視角來陳述,如同告白般娓娓道出案件發生的經過,以及到長大成人之後的心路歷程。前面四個篇章,分別以直接當面述說或間接以信件等傳遞的方式,共同向麻子告白;最後一個篇章則是麻子向其他四人告白的肺腑之言。
人們在判斷一件事之時,往往容易流於主觀的解釋,讓事件的面貌窄化為片面之見,例如:在電視新聞上見到殺人放火的嫌犯被逮捕,我們便會一味地認為這人就是「壞人」,就外界的眼光來看確實如此,但是在他所親近的家人朋友眼中,或許有其善良、可取的一面;又如《贖罪》中麻子的一句氣話,在紗英等四人的眼中各有不同解讀,有人將之視為懲罰、禁錮,也有人拚命要自己忽略、遺忘,殊不知那根本只是麻子的無心之言,毋須長記在心。
《贖罪》利用多重的主觀視角表現,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驚奇:原來這件事並非如此、原來他不做如此想、原來每個人都在猜測他人的心思、原來當初只要把話講開或許就沒事了。其實,這樣的寫作手法在《告白》中第一次看來確實使人驚艷不已,到了《贖罪》時,新鮮度已大為降低。然而,這並非完全的貶意,《贖罪》仍是可讀性極高的一部作品,只是由於出自湊佳苗之手,難免會有更多期待罷了。
「游泳池」物件的偏好?
除了寫作手法之外,《贖罪》和《告白》還有一相似點,即貫穿兩書的案件皆與學校游泳池相關。《告白》一書起因於中學老師森口悠子的4歲女兒意外溺斃於學校的游泳池中;《贖罪》中的英未里則是被一名自稱來修理更衣室換氣扇的陌生男子叫去幫忙,因而遭到性侵殺害,棄屍於泳池旁的更衣室中。此外,《贖罪》中有一案外案亦與游泳池相關。長大成人的真紀任職於某所小學,一次游泳課時闖進的持刀歹徒欲傷害學生,被真紀勇敢制伏。不知是否為巧合,抑或根本是湊佳苗的刻意安排,讓兩書之間──無論是主題或內容取材──產生不可分割的聯繫,為告白之後找尋贖罪的出路;除非深入探究,否則就無從得知了。
到底是誰要「贖罪」?
既然書名為《贖罪》,顧名思義,想來是有人要用行動或財物來抵銷罪過或免除刑罰,而《贖罪》中最顯而易見的罪當屬英未里遭殺害一事。耐人尋味的是,自始至終擔任陳述者角色的都是英未里的朋友和母親,未見真犯人出面說明,更別說是贖罪了。那麼,書名所指究竟為何?到底是誰有罪過,需要贖罪?
原來,這裡的罪其實出因於麻子──英未里的母親──的一席話。事件發生一段時日過後,麻子找來當時在場的紗英、真紀、晶子和由佳四人,以歇斯底里的語氣指責他們為殺人凶手,將無法抓到真凶的原因怪罪於他們身上,並要求在追捕時效前,四人得找出凶手,否則就要補償到他滿意為止。這番話語對當時仍年幼的四人來說,宛如可怕的咒語般禁錮著她們的心靈,甚至影響到往後的人生發展,這些絕對是麻子從未料想到的。
英未里的死,究竟是誰的過錯?怎麼想也不會是紗英一干人所造成的。麻子的一番氣話在毫無干係的第三者來看,其實只是身為人母在痛失愛女的情緒宣洩罷了。然而,對於受到驚嚇且年幼無知的四人來說,卻是很往心裡去的約定,有的人以提供命案線索贖罪、有的人以絕不奢求本分以外的東西贖罪,也有人重新去感受英未里受害當時的恐懼和痛苦來贖罪,即便方法各異,每個人都確實擔負起麻子給予的罪。由此廣義地看來,這四人是不是真的有罪?又,麻子自身難道沒罪嗎?那麼,說到底「罪」為何物?透過這四人一則則的血淚告白,湊佳苗重新構築出「罪」的定義,讓讀者驚覺不問形式的話,「罪」根本或大或小存在於各處,有時甚至來自於無心。
社會問題的揭露
湊佳苗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極大的爭論,最大的原因莫過於在小說中融入的社會議題,例如:《告白》裡的校園犯罪和師生關係。在《贖罪》中,湊佳苗同樣觸及校園和教育的議題,當中我覺得最值得探討的應是大眾對於教育的態度。
在真紀告白的篇章〈PTA臨時總會〉提到:「在座的各位家長們,平常你們是如何提醒孩子安全守則呢?該不會認為這都是校方應該做的事吧?」現在的家長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教育的問題總習慣推給學校,漸漸地,便一廂情願認為小孩是學校和老師應該負責教導的。因此,家長向學校的投訴中就出現「我們家小孩拿筷子的方法很奇怪,學校是怎麼教他的呢?」這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抗議。近年來,在日本與教育相關的新聞報導中,頻頻出現「怪獸家長」(モンスターペアレント)這個新名詞,指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學校提出無理要求的家長,上述的投訴即為一例。在少子高齡化日益嚴重的日本社會,這樣的家長只增不減,造成「教育」逐漸窄化為「學校教育」,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小孩養成最重要的一環。
教育和本書的中心主題又有何關聯?試想最近幾年發生的青少年犯罪,這些孩子在父母眼中幾乎都是乖巧、善良且成績不錯的好孩子,之所以會犯錯,都歸咎於教壞朋友或學校沒管好,從未反省身為父母的自己是否真的對孩子付出過關心,還是藉口工作忙,僅以金錢等物質誤當成愛來滿足孩子。子不教,父之過。這些父母的行為雖然不能說是造成小孩行為偏差的導火線,但絕對是不可推卸的遠因之一,因此由此層面來看,父母必須擔當起部分的罪責。
讓人喘不過氣的闇黑推理小說
《贖罪》在形式上不似我們所熟悉的推理小說,但就內容而言,多少還是嗅得到推理小說的氣息。除了殺害英未里真凶的追查之外,湊佳苗在行文間暗藏許多伏線,前後呼應,慢慢拼湊出事件的真實樣貌,有些甚至得重新閱讀過才會發現當中興味,考驗了讀者的敏銳度和記憶力,同時也為小說的閱讀過程增添一層趣味。
整體來說,或許是經過《告白》的震撼洗禮,《贖罪》相較之下顯得和緩許多,但仍讓我在閱讀時頻頻感受到喘不過氣的壓力籠罩,特別是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令人在無法否認之餘,僅能暗自嘆息,畢竟湊佳苗呈現出的不正是最真實的一面嗎?幸而,在逐步的獨白之後,湊佳苗附上一篇〈終章〉,給了這篇故事一個喘息的空間;倘若在〈終章〉前便戛然而止,《贖罪》百分之百會是一部沉重到讓人窒息的小說。
【作者簡介】
湊佳苗(湊かなえ,1973-)生於廣島縣,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系畢業。2005年入選第二屆BS-i新人劇本獎佳作。2007年獲得第35屆Radio Drama大獎;同年,以短篇小說〈神職者〉獲第29屆小說推理新人獎,出道作《告白》即以這個短篇當作開場,增寫六個篇章巧妙連結成這部暢銷日本的長篇小說,2008年出版後得到書店空前的熱烈反應,更在書店店員大力推薦讚賞下,成功製造讀者口碑,銷量至今破67萬冊,並獲得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擊敗強勁對手東野圭吾與伊坂幸太郎。其後尚有兩本新作:《少女》、《贖罪》。
【書籍資料】
原文書名:贖罪
作者:湊佳苗(湊かなえ)
譯者:陳嫺若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327219
【湊佳苗的作品】
●《為了N》:為了那極端的愛
●《藍寶石》:閃耀著文學創作的光輝
●湊佳苗《母性【愛怨交織版】 》:在成為母親之前,他只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