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說恐怖片承載著人類文化的恐怖記憶,是一種集體夢魘(Shared Dreams)的話,那麼它訴諸的無疑是公眾共同關切並深感恐懼與焦慮的命題,譬如死亡。死亡野蠻地撕裂我們習以為常的現狀,阻絕生命的連續,揭露出存在的相對脆弱本質。這種虛無之感影響的不僅是個人,從家庭、社會以至於國家,都有可能遭受衝擊,甚或崩解、消失。因此電影學者Paul Wells曾論:「如果現存的社會與歷史架構是用來維護人類努力的目的與秩序,它們也會限制生命本身的處境與條件,以及有限和無盡所暗示的承諾,這些架構的瓦解成了恐怖文本的核心。」
在溫子仁執導的續集電影《厲陰宅2》裡,隨處可見秩序的瓦解。影片伊始,艾德(Patrick Wilson飾)與羅琳(Vera Farmiga飾)夫婦前往紐約長島處裡一棟因滅門血案而鬧鬼的凶宅,凶手宣稱是受到惡靈的指使才會痛下殺手,槍殺父母和兄弟姊妹共6人。凶手的惡行固然使得多條生命就此消逝,但更為重要的是,他摧毀了一個中產家庭的完美圖式。溫子仁以著名的「阿米提維爾(Amityville)鬼屋」作開場,來銜接構成電影的主要事件「恩菲爾德騷靈事件」(Enfield Poltergeist)確實別有用心,因為兩者都源自於不完整的家庭。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事圍繞著一起滅門慘案發展,死者包括一名成年女性和三位不足五歲的小孩,在沒有其他嫌疑人的前提下,唯一的倖存者克里斯汀.麥可.隆戈,理所當然被視為兇手。從他在命案發生後的行徑來看,會有這樣的推斷實在無可厚非;尤其受害者又是他的妻子、他的小孩,是他生命中最為親密的人。於是很快地,隆戈被媒體描述成「變態殺人魔」,這個扁平的標籤瞬間成為他的身分,囊括了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原來一個「人」的建立是如此簡單。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崩毀也十分簡單。故事的另一位主角麥可.芬克爾是《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特約作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卻因為一篇奠基於事實之上的虛構報導而名聲掃地,成為新聞界中的過街老鼠。不過,麥可.芬克爾失去的不僅是名聲,還有名字。一通電話讓麥可.芬克爾意外得知,隆戈在遭通緝的期間曾化名為麥可.芬克爾,並四處宣稱自己是因為採訪工作而到墨西哥。當然,大家都信了。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是靠姓名來確立,那麼這份存在實在太容易被取代了。又或者,你以為過往努力經營的紮實人生才足以代表自己,看看隆戈和芬克爾,根本沒有甚麼是真切又永恆的存在。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蔡康永以一句「我們不是妖怪」道出社會大眾將同性戀塑造成「絕對他者」的情形,同時也點出長期以來同性戀/同性情慾與怪物的文化連結。不過比起同性戀,囊括所有「非純粹異性戀」的酷兒(queer),更能準確表示此現象。電影學者班蕭夫(Harry M. Benshoff)曾指出,恐怖片裡模樣可怕的怪物或性格扭曲的殺人魔,其實都是酷兒的隱喻。在主流社會底下,酷兒如同怪物或殺人魔,是無法被理解,並遭仇視然後亟欲排除的存在。故而異性戀觀眾可以藉由怪物或殺人魔的消除來安撫內心的焦慮,與此同時,酷兒們也能從中找到自我認同的形象。
加拿大新銳導演史蒂芬.鄧恩(Stephen Dunn)的首部長片《愛人怪物》不是恐怖片,卻以怪物(monster)為名,因為片中講述的是同性戀/酷兒的故事;而且他不只是怪物,還是一隻受困於衣櫃(closet)裡的怪物。奧斯卡(Connor Jessup飾)六歲時,曾目睹同學遭數名惡少以鐵條刺傷下體,而他雖然手持木釘意欲上前阻止,卻因一時遲疑讓同學身受重傷。奧斯卡對此惡行十分不解,父親彼得(Aaron Abrams飾)只是淡淡地告訴他:「因為他是同性戀。」彼得沒有指責惡少的錯誤行為,反而將問題的核心指向同性戀:因為他是同性戀,所以活該遭此惡意對待。這是彼得未說出口的心聲。「所以我才叫你把頭髮剪了,」彼得補充說道。於是奧斯卡自己動手剪去他的中長髮,並且向父親學習做木工,最後他終於順利長大了;長成一位「正常」的男人。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田洋次總是以溫柔的眼光注視著日本社會底下的小人物。如同日本傳統對陰柔之美的追求,山田洋次的作品也承接了這份氣質,即使是以武士為主角的《黃昏清兵衛》(たそがれ清兵衛,2002)、《隱劍鬼爪》(隠し剣 鬼の爪,2004)和《武士的一分》(武士の一分,2006),他還是聚焦於下層武士的日常,幾乎不見傳統武士電影對武士道精神的探討,也沒有英雄形象的展現,或是轟鳴大放的暴力渲染。或許正因為如此,山田洋次才會被譽為「日本的心靈代言人」。
年近85歲的山田洋次迄今仍創作不輟,繼改編自中島京子所著同名小說的《東京小屋的回憶》(小さいおうち,2014)之後,他再度以二戰期間的日本為舞台,執導出第84部作品《我的長崎母親》。這部電影源起於已故劇作家井上廈(井上ひさし,1934-2010)晚年的構想,是「戰後生命三部曲」(戦後命の三部作)之一。不過,電影雖然涉及長崎原爆,山田洋次卻捨棄掉令人不忍直視、地獄般的悲慘場面,僅從浩二(二宮和也飾)的視角呈現原子彈爆炸時墨水瓶瞬間熔化的景況。原來就算是人為的戰爭遊戲,也像地震或海嘯,將生命置放於無常之中;雖然母親伸子(吉永小百合飾)不甚認同。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榮獲奧斯卡等多項重要大獎提名與肯定的紀錄片《尋秘街拍客》,就像同樣備受推崇的《尋找甜秘客》(Searching for Sugar Man,2012)一樣,都是在導演的帶領下逐步揭開一位傳奇藝術家的神秘面紗。誠如英文片名所示,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2009)正是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和查理.希斯可(Charlie Siskel)兩位導演鏡頭下的紀錄對象,也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只是,薇薇安.邁爾到底是誰?
故事發源於2007年的冬天,身兼房地產經紀人、舊貨商人和歷史學者數職的約翰.馬魯夫,在一場拍賣會中買下一箱3萬多張的底片。從小跟著父親在跳蚤市場打滾的約翰,在整理時馬上意識到這批底片的價值,這也促使他開始四處搜集同一作者的底片。不過他雖然知道底片拍攝者的名字,卻始終無法從Google搜尋到任何相關訊息。於是,或許是好奇心作祟,也或許是作為商人的靈敏嗅覺,約翰決定踏上尋找薇薇安身世的旅程。故而推動劇情進展的人根本不是薇薇安,而是約翰。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國電影經常直視人性的幽微,並深刻挖掘其內在各種面向,包括屬於禁忌的情慾。在文明、風俗、宗教等方面的箝制與壓抑下,情慾成了淫穢、低俗、下流的同義詞,被排除於社會大眾能見的範圍之外,始終上不了檯面。不過法國當代思潮先驅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1897-1962)卻以為:「所謂情色,可說是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他更進一步指出:「人們在討論生命的存在時,似乎常常與其激情衝動脫鉤。我則持相反的觀點:我認為在呈現人生時,永遠不應該將這些衝動排除在外。」可見情色涉及的不止於性,還有生命存在的核心議題。
韓國情慾電影的崛起與複雜的政治局勢脫離不了干係。80年代,軍事獨裁的金斗煥接手政權後,為了轉移民眾對政治議題的關注,施行所謂的「3S政策」,以推廣體育(sports)、性文化(sex)和影片(screen)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金斗煥更透過開放電影市場,在不觸及政治和歷史等敏感題材之下,拓展電影工作者的拍攝空間,於是情慾電影自然而然應運而生。當時,上映的第一部情慾電影是《愛麻夫人》,四個月的映期共吸引30多萬人次觀賞,是1982年最賣座的電影。《愛麻夫人》的成功不僅啟蒙了韓國情慾電影的市場,也讓許多知名導演紛紛投入拍攝。被譽為「韓國電影教父」的林權澤便在1987年拍了一部《借種》,諷刺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女主角姜受延更因此獲得威尼斯影后的頭銜。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虹影總喜歡透過創作書寫自我。《飢餓的女兒》誠實揭露私生女的身世背景,到了《好兒女花》更深入直指「那些長年堆積在我心裡的黑暗和愛」,而將女性的生命經驗表達得淋漓盡致的《女子有行》則充滿自我指涉意味。在長達2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虹影分段陳述不同的人生告白,她曾表示,每一部小說的誕生,像是完成一段生命里程,在小說中,她尋找到了自己。故而虹影的每一次的創作,其實都可看作一段從覺醒、探索到救贖的自我追尋。這樣的虹影,與傳統密鎖、無聲的女性不同,她不但書寫自我,更毫不避諱那些醜陋不堪、極其私秘的一面。虹影的爭議性,我以為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此;因為對於父權社會而言,她無疑是深具威脅性的危險存在。
不過人生總是不斷往推展,在當了母親之後,女兒給了虹影全新的感受與靈感,她的寫作重心也開始轉移,進而創作出不同於過往的作品類型。據虹影所述,會有這樣的轉變,源自於給女兒講故事。當她讀遍了所有能找得到的童話之後,便開始編故事給女兒聽。她也發現,女兒更喜歡她講的這些故事,因為更為貼近她的生活。虹影的首部兒童文學作品《奧當女孩》就事發源自她和女兒曾參觀過的重慶奧當兵營。原來兜了一圈,即使是幻想成分居多的奇幻故事,虹影的書寫仍然圍繞著自己的生活,只是這回多了女兒。「我首先是一個母親,然後才是一個作家,」虹影如是說,所以繼《奧當女孩》之後,她再度將說給女兒聽的故事創作成了另一部童話《米米朵拉》。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電影《謊言迷宮》(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裡提到,人稱「死亡天使」的門格勒醫生(Josef Mengele,1911-1979)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多項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然而因為龐大的家族勢力庇護,背負約40萬條人命的他始終逍遙法外,直到1979年意外溺死於巴西。逃亡過程中,門格勒曾藏身於智利的「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那是前納粹成員保羅.薛佛(Paul Schäfer,1921-2010)建立的德式小農莊。他以宗教慈善為號召,實則進行嚴格的思想管控,同時配合獨裁的智利總統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1915-2006)研發武器和毒氣。艾瑪.華森(Emma Watson)主演的《窒命地》(Colonia Dignidad),顧名思義,正是以這段駭人的歷史為背景。
故事開始於1973年,智利的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契特指揮軍隊發動政變意圖奪權,因此許多擁護阿葉德總統(Salvador Allende,1908-1973)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爭,來自德國的丹尼爾(Daniel Brühl飾)也加入聲援行列。未料,在混亂的局勢中,丹尼爾遭軍方逮捕並被秘密送走。心急如焚的空姐蕾娜(Emma Watson飾)在多方打聽下,得知男友丹尼爾被關在神父保羅.薛佛(Michael Nyqvist飾)建立的「尊嚴殖民地」裡,於是她決定喬裝成追隨者混入其中,伺機解救男友脫困。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生於索馬利亞遊牧民族部落的世界名模華莉絲.迪里(Waris Diiriye),13歲時為了逃脫被迫嫁給老叟的命運而離家出走,之後她輾轉來到英國,並在偶然之下被攝影師發掘,進而開啟了模特兒生涯。然而在她的事業到達高峰時,卻毅然決然離開光鮮亮麗的時尚圈,全力投身人權活動,反對女性割禮的陋習,因為她自己曾深受其害。1998年,華莉絲將其經歷寫成《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並獲得廣大迴響;2009年更搬上大銀幕,讓許多人有機會了解她的故事,以及仍留存於世的可怕習俗。
《沙漠之花》,是華莉絲的自傳,也是月村了衛榮獲第6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的作品名稱。顯然,月村了衛的創作靈感其來有自,但兩部作品的內容卻大相逕庭。月村了衛的小說以一支日本派駐索馬利亞邊境的自衛隊為主要角色,呈現出人性在危難之下的各種掙扎,並摻入了近年在日本社會引起爭論的「集體自衛權」議題。故事開始於一場直升機意外的救援行動,原本只是出於人道考量的任務,卻在三名黑人女性出現後,讓吉松少尉一行12人身陷當地部族的戰爭中。一陣突如其來的槍林彈雨之後,包括吉松在內的5名隊員不幸喪命,而從未打過仗的自衛隊員市之瀨浩太,也迫於事態緊急而開槍殺人。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愛情就是這麼開始的。聖誕假期人聲嘈雜的百貨商場裡,卡蘿(Cate Blanchett飾)因誤觸玩具火車的開關而略顯慌張,正是此時,站在櫃台後方的特芮絲(Rooney Mara飾)注意到她,兩人的眼神隨即穿越川流人潮,凝視著彼此。眼睛既是種種感官刺激的接受器,亦能點燃愛情的火花。這一刻無須言語,但愛情確實就此萌發了。《Carol》(台譯:《因為愛你》)講述的就是一則浪漫、美麗的愛情故事。
愛情充滿奧秘,它的開始毫無預兆,而結束時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因為愛情就是愛情,就是這麼一回事,無法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只能是一種來自心理律動的感受。如此說來,愛情十分虛無,但片中的愛情卻能讓人切實感受。卡蘿與特芮絲的對視是愛情,互相咀嚼彼此的名字也是愛情,更別提當卡蘿第一次開車載特芮絲時,那代表特芮絲視角的主觀鏡頭不停地在卡蘿身上游移,盡是滿滿的愛情。《Carol》是愛情故事,卻幾乎聽不見直白的「我愛妳」三個字,話雖如此,凡此種種細微的畫面早已透露出濃厚綿密的曖昧情愫。這當然是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的敘事策略,為的是對比出哈吉(Kyle Chandler飾)和理查(Jake Lacy飾)那直接卻粗暴的愛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