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命地》  

德國電影《謊言迷宮》(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裡提到,人稱「死亡天使」的門格勒醫生(Josef Mengele,1911-1979)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多項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然而因為龐大的家族勢力庇護,背負約40萬條人命的他始終逍遙法外,直到1979年意外溺死於巴西。逃亡過程中,門格勒曾藏身於智利的「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那是前納粹成員保羅薛佛(Paul Schäfer,1921-2010)建立的德式小農莊。他以宗教慈善為號召,實則進行嚴格的思想管控,同時配合獨裁的智利總統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1915-2006研發武器和毒氣。艾瑪華森(Emma Watson)主演的《窒命地》(Colonia Dignidad),顧名思義,正是以這段駭人的歷史為背景。

故事開始於1973年,智利的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契特指揮軍隊發動政變意圖奪權,因此許多擁護阿葉德總統Salvador Allende,1908-1973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爭,來自德國的丹尼爾(Daniel Brühl飾)也加入聲援行列。未料,在混亂的局勢中,丹尼爾遭軍方逮捕並被秘密送走。心急如焚的空姐蕾娜Emma Watson)在多方打聽下,得知男友丹尼爾被關在神父保羅薛佛(Michael Nyqvist建立的「尊嚴殖民地」裡,於是她決定喬裝成追隨者混入其中,伺機解救男友脫困。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漠之花》  

出生於索馬利亞遊牧民族部落的世界名模華莉絲.迪里(Waris Diiriye),13歲時為了逃脫被迫嫁給老叟的命運而離家出走,之後她輾轉來到英國,並在偶然之下被攝影師發掘,進而開啟了模特兒生涯。然而在她的事業到達高峰時,卻毅然決然離開光鮮亮麗的時尚圈,全力投身人權活動,反對女性割禮的陋習,因為她自己曾深受其害。1998年,華莉絲將其經歷寫成《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並獲得廣大迴響;2009年更搬上大銀幕,讓許多人有機會了解她的故事,以及仍留存於世的可怕習俗。

《沙漠之花》,是華莉絲的自傳,也是月村了衛榮獲第6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的作品名稱。顯然,月村了衛的創作靈感其來有自,但兩部作品的內容卻大相逕庭。月村了衛的小說以一支日本派駐索馬利亞邊境的自衛隊為主要角色,呈現出人性在危難之下的各種掙扎,並摻入了近年在日本社會引起爭論的「集體自衛權」議題。故事開始於一場直升機意外的救援行動,原本只是出於人道考量的任務,卻在三名黑人女性出現後,讓吉松少尉一行12人身陷當地部族的戰爭中。一陣突如其來的槍林彈雨之後,包括吉松在內的5名隊員不幸喪命,而從未打過仗的自衛隊員市之瀨浩太,也迫於事態緊急而開槍殺人。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rol》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愛情就是這麼開始的。聖誕假期人聲嘈雜的百貨商場裡,卡蘿(Cate Blanchett飾)因誤觸玩具火車的開關而略顯慌張,正是此時,站在櫃台後方的特芮絲(Rooney Mara)注意到她,兩人的眼神隨即穿越川流人潮,凝視著彼此。眼睛既是種種感官刺激的接受器,亦能點燃愛情的火花。這一刻無須言語,但愛情確實就此萌發了。《Carol》(台譯:因為愛你)講述的就是一則浪漫、美麗的愛情故事。

愛情充滿奧秘,它的開始毫無預兆,而結束時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因為愛情就是愛情,就是這麼一回事,無法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只能是一種來自心理律動的感受。如此說來,愛情十分虛無,但片中的愛情卻能讓人切實感受。卡蘿與特芮絲的對視是愛情,互相咀嚼彼此的名字也是愛情,更別提當卡蘿第一次開車載特芮絲時,那代表特芮絲視角的主觀鏡頭不停地在卡蘿身上游移,盡是滿滿的愛情。《Carol》是愛情故事,卻幾乎聽不見直白的「我愛妳」三個字,話雖如此,凡此種種細微的畫面早已透露出濃厚綿密的曖昧情愫。這當然是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的敘事策略,為的是對比出哈吉(Kyle Chandler和理查(Jake Lacy那直接卻粗暴的愛情。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倉田閣下》  

台灣戲劇界國寶級大師李國修有句名言:「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彷彿是為戲劇而生的他,確實將「開門、上台、演戲」這件事做好也做滿了。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看似十分簡單,若要真正實踐卻不是那麼容易,但我以為山崎豐子做到了。新聞記者出身的山崎豐子,自1957年以《暖簾》踏足文壇後便孜孜不倦於創作,直到過世之前,仍埋首於長篇戰爭小說《約定之海》約束の海,2014)之中,前後筆耕了近60年。山崎豐子從出生地大阪為靈感起點,逐步將題材推展至如《白色巨塔》(白い巨塔,1965-1969)的醫界黑幕、《華麗一族》(華麗なる一族,1973)的政經利益糾葛,抑或《兩個祖國》(二つの祖国,1983)的戰爭省思,幾乎無一不寫。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爆焦點》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焦點」Spotlight)小組以一篇報導指控天主教波士頓教區任由神父性侵孩童,更試圖掩蓋其罪行長達數年。報導刊出後,「焦點」仍持續追蹤事件的後續發展,並發表了近六百篇的相關報導。很快地,這起令人憤慨的醜聞開始在全美國發酵,甚至蔓延到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已故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因處理不力備受質疑。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在注意到這則新聞之後,與共同編劇喬許辛格(Josh Singer)多次前往波士頓,悉心訪問當時的相關人士,歷經反覆的修改與重寫才完成現在的劇本。

故事以深夜警局裡的糾紛調解拉開序幕。神父蓋根因性侵孩童進了警局,但在主教和助理檢察官相繼的關照下,最後竟平安無事離開。短短兩三分鐘的開場,隨即揭示出一個駭人的事實:在波士頓,天主教與法律共同密織出嚴謹且封閉的體制結構,而前者的權力(Power)往往高於後者。由此可知,若想撼動並破壞這層結構,就需要另一股強大且絕對的力量(Power),受新聞自由保障的記者無疑是最佳人選;他們不但擁有「記者之筆」的力量,也有正當的權利(Right)。可是記者也是人,其職業身分雖然看似神聖,但他們終究還是生長於同樣的體制架構內,從麥克(Mark Ruffalo飾)和莎夏(Rachel McAdams飾)在陽台上的談話便可知道,宗教信仰早已內化成一種意識,這或許間接說明為何受害者互助會的菲爾Neal Huff飾)和律師艾瑞克(Billy Crudup飾)過去提供的資料未受重視。因此新任主編馬帝(Liev Schreiber飾)的出現便顯得格外重要。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十大MV  

很多時候,MV只是歌曲的附屬品,是為了宣傳而製作出來的產物,但也有一群人,是抱持著創作的心態在拍攝MV。我不敢說看過2015年所有的MV作品,但還是想以這篇文章向那些創作者致意,並紀錄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附註評選範圍為2015/1/1-2015/12/31發布至YouTube網站的MV,排序以發布日期為主。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在他鄉》  

生於愛爾蘭的同志作家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1955-)是當今英語世界的重量級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聚焦於愛爾蘭鄉鎮的風土人情,並處理國族和性別兩大課題,出版於2009年的小說《布魯克林》(Brooklyn)即為一例。故事舞台設定在1950年代的愛爾蘭,來自南方小鎮的少女艾莉絲在姊姊的安排下,離開親人和家鄉,隻身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尋求發展。托賓不僅以內斂沉穩的筆觸精準勾勒出愛爾蘭的社會景況以及布魯克林的移民生活,更打造出一位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

這樣的小說素材交到尼克.宏比(Nick Hornby)手裡似乎順理成章。同為小說家的宏比,過去曾兩度選擇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並塑造出鮮明立體的角色讓演員得以發揮最大的潛能。不管是《名媛教育》(An Education,2009)的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還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2014)的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都因為精湛的表演而廣獲各大獎項與評論的肯定;想當然,《愛在他鄉》的莎雪.羅南(Saoirse Ronan)也不會例外。父母皆為愛爾蘭人並在愛爾蘭長大的莎雪.羅南,自認這是她演過最貼近自身的電影,而最終的表現也讓宏比和導演約翰.克勞利(John Crowley)讚不絕口,彷彿艾莉絲這個角色就是為了她而存在。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禁忌圖書館》  

張愛玲曾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無論再華美的生命景觀都不是完滿的,人生怎麼可能不存在潮濕的黑暗隙縫?反過來說,如若眼前所見盡是缺陷與遺憾,華美的袍子似乎成了某種遙想般的安慰;就算是被蚤子蛀得千瘡百孔,那也(曾)是一襲袍子。很多時候,奇幻文學就像這袍子,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與可能性,在動盪的亂世或不如意的人生中成了寄託,留下些許安穩的美好。

《禁忌圖書館》的主角艾莉思正是在最糟的時候墜入魔法世界中。那時世界就要四分五裂,胡佛總統雖承諾最壞的時機已過去,但股市卻再一次重挫。更令人錯愕的是,艾莉思相依為命的父親在一場海難中不幸罹難。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話伍迪艾倫》  

我不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粉絲,他的作品也僅看過屈指可數的幾部。印象裡,他的電影總充斥著大量的對話,固然不時會爆出幽默睿智的台詞,但仍像隔壁老頭的絮絮叨叨般,令人不耐。或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會下意識地避開他的電影,避免遭到連珠炮無端的疲勞轟炸。雖然討厭囉嗦,卻還是翻開這本《對話伍迪艾倫》來閱讀;坦白說,好奇心大於一切。

紀錄源起於1971年,那時的伍迪艾倫不過是個電影新手,僅編寫過幾部百老匯作品和電影劇本,也少有親自執導的經驗。話雖如此,他兼任編、導、演的《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key and Run,1969)與甫發行的《香蕉共和國》(Bananas,1971)卻有不錯的迴響,呈現出他獨具的創作天分。以此為機緣,時任《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記者的艾瑞克雷克斯(Eric Lax便開始了橫跨伍迪艾倫半生的紀錄。當然,能如此長時間貼身採訪一個人,雷克斯與伍迪艾倫必然有種相通的頻率,「你很精確地引述我說過的話,而且你懂得欣賞我的笑話,」伍迪艾倫說道。於是透過雷克斯的文字,我看見了一位鮮活的伍迪艾倫,以及和既定印象不同的伍迪艾倫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十大電影  

在2046裡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保持原狀,永遠不會改變,可惜貫穿今年的數字是2015,不論記憶是否潮濕,時間總是不斷往前走,僅以這篇回顧記錄2015的美好時刻吧。

附註評選範圍為2014/12/19-2015/12/20台灣院線上映電影,排序以上映日期為主。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