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彼得.梅爾將普羅旺斯帶進大眾的視野。那一年他出版了《山居歲月》,輕鬆幽默的筆觸深刻描繪出普羅旺斯的風土人情,令人好生嚮往,自然而然也為這個長年陽光普照的南法鄉野地區帶來更多的人潮,以及或好或壞的改變。於是時隔20多年,彼得.梅爾再度提筆寫下《再見,山居歲月》,記錄著普羅旺斯的變與不變。
一個地方爆紅之後,難免會伴隨著多少的負面影響,例如交通擁擠、物價上漲,以及原有老店的消失。很不幸地,普羅旺斯同樣難逃這樣的命運:小村咖啡館被精品店接管,賣起明亮鮮豔的衣物;有時代感的桌椅換成顏色可怕的塑膠桌椅,與飽經風霜的的石頭村屋格格不入;富人情味的小餐館變成處處講究規矩、從服務到餐點皆完美得無懈可擊的高級餐廳。故而曾有讀者憤憤不平地來信指責彼得.梅爾「毀掉普羅旺斯」。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好的愛情大都相似,但不幸的愛情卻各有各的不幸。這份不幸,旁人難以去同理,僅有當事人才能去體會,甚或是訴說。
32歲的海蓮娜.羅斯已創作了15本暢銷小說,是出版界眼中的「羅曼史女王」。事業有成的她,有個曾3度獲選為「年度最佳教師」的丈夫賽門,兩人還育有活潑可愛的女兒貝塔妮,一切看來是如此完美。按理說,接下去的發展應當是這一家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惜王子與公主只存在於童話之中,海蓮娜隨即戳破事實,直言這不過是「完美的假象」。原來羅曼史女王的愛情故事,一點都不浪漫;更準確地說,海蓮娜這個人,從來就不屬於浪漫感性的那一端。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要檢視韓國人的文化,許多學者皆以為「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論述。社會學家金璟東論及:「『恨』是在韓國近百年歷史當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心理特質,而且融合到韓國人民的情緒和行為體系裡頭,甚至變成一個具有主宰力量的感情。」其來由除了歷史進程中的內憂外患與政局跌宕、社會內部的階級差距之外,傳承自儒家封建文化的男尊女卑也激發了「恨」的滋長。
韓國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有多嚴重?Red Velvet成員Irene因閱讀了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82년생김지영,2016)遭網友指責「厭男」,而女星鄭裕美在決定接下改編電影的演出工作後,也收到不少批評聲浪。更甚者,2016年曾有一名女子遭人隨機刺殺,該名男性兇嫌遭逮捕後,表示因不滿被女人忽視才會犯案。不少男性認為,女權崛起之後將嚴重壓縮自己的權力與地位,故而當性別平權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時,韓國的仇女、厭女風氣反而愈發強盛。事實上,受壓迫的從來都不會只有女性,女性主義追求的不僅僅是為女性爭取平等權益,更能將男性從傳統父權的性別價值桎梏中釋放。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年,旅日台籍作家東山彰良以《流》拿下日本大眾文學最高榮譽直木賞的肯定,一時間各家媒體爭相報導其人其事,而《流》也順理成章成了許多台灣讀者認識東山彰良的起點。不過日本學者和泉司以為,《流》強烈反映了「愛」的部分,使得東山作品的另一特色「慘」被壓抑了,兩者的同居,才是東山的真本事。或許因為如此,另一部以台灣為舞台的《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以下簡稱《我》)誕生了,「如果說,《流》是光,那我希望這部小說是影,」東山自述。
和《流》猶如一體兩面的《我》,同樣以凶殺案貫穿全書,但主要說的仍是青少年的成長故事。開場於2015年的美國底特律,連續殺害多名男孩的殺人魔「布袋狼」終於遭到警方逮捕,「我」受委託擔任他的辯護律師。接著,時空回溯至1984年的台灣台北,那時的布袋狼只是個10幾歲的青少年,常和其他兩位男孩廝混,做一些會讓大人討厭的事。三人或是打鬧幹架,或是跑到植物園自學霹靂舞,「我」正是其中一人。沒錯,「我」認識布袋狼。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導演兼劇作家巴比.皮爾斯筆下的威廉.溫登,是個很不一般的12歲男孩。他不僅成功破解科學史博館的密碼筒,更在人類進化研究所的密碼球挑戰中不斷晉級,一夕之間成了挪威家喻戶曉的解碼天才。然而,一連串的危機與謎團卻鋪天蓋地而來,將他的人生推向冒險旅程之中,甚至危及了他的性命。如今,威廉的生活漸趨平靜,但他早已不再是「一般人」,因為他的體內含有49%的人工智慧金屬「鎏銳錪」(luridium)!
人性與科技之間的道德衝突一直是科幻題材的永恆命題,故而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曾提出知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試圖防止人工智慧的叛變,以鞏固人類倫理與道德之底線。只是,科技的腳步必然越走越遠,從前固守的界線只會一再受到質疑與挑戰,譬如去年底中國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便引起了軒然大波。如若「人擇」製造(人類)生命不被允許,那麼透過科技為人類強行續命呢?為了使脊椎嚴重受創的威廉得以存活,同時維持其人性,威廉的爺爺托比亞僅僅在他的體內注入了49%的鎏銳錪,讓他成了49%的機器、51%的人。於是乎,些為的比例差距,讓威廉終其一生勢必都得面對「人類/機器」二元對立的衝突與煎熬。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是是枝裕和反覆書寫的命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描述父不詳且遭母親遺棄的四兄妹、《橫山家之味》的已逝長子帶出家中每個人的遺憾、《奇蹟》以父母離異被迫分居兩地的兄弟為主角、《我的意外爸爸》從錯養孩子的兩個家庭出發、《海街日記》的同父異母四姐妹、《比海還深》的失職父親重新建立存在感,就連法庭題材的《第三次殺人》同樣圍繞著父女關係。這些家庭固然各有各的面貌,卻同樣殘缺、破碎、不完滿。相較之下,《小偷家族》的柴田一家反而滿足了美滿家庭的想像——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小小的木造老屋裡,住了年邁的奶奶初枝、父親阿治、母親信代、兒子祥太、信代的妹妹亞紀,以及新添的成員:5歲的妹妹由里。一家六口、三代同堂,從現代的標準來看,幾乎可說是人丁興旺的大家庭。一家人擠在暖桌前吃著烏龍麵,奶奶在旁邊剪腳指甲;由里晚上睡覺時常常會尿床,奶奶便讓她舔鹽巴,說是能治好尿床的毛病;阿治、信代帶領全家人到海邊玩,奶奶坐在沙灘上,看著其他人手牽手踏浪。一幕幕和諧的全家福生活圖示輪番展示,彷彿刻意提醒讀者,這家人的關係有多緊密、感情有多深刻。只是,我們早已清楚知曉,柴田一家的構成並非建立在血緣之上,他們不過是一群被社會或原生家庭遺棄的人,東拼西湊成了一個「家庭」,一個冒牌的家庭。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過鴨川,走到東本願寺旁,穿街過巷,即可看見一棟沒有招牌、也沒掛暖簾的兩層樓水泥建築,如同尋常民宅般不甚起眼。若非稍加留意,或是刻意尋訪,大概不會發現這是一間食堂。推開拉門,店裡偶爾才會有一兩位客人,很多時候都是空蕩蕩一片,只有老闆鴨川流和女兒小石在顧店。你以為食堂的生意門可羅雀,卻總是有人按圖索驥而來,他們並非是為了飽餐一頓,而是前來尋找食物。
沒錯,鴨川食堂不單單是一間食堂,同時也是一間偵探事務所。流在經營食堂之前,曾是一名警官,如今和女兒小石共同打理生意。小石負責詢問細節、瞭解客人的需求並記錄下來,流則是發揮辦案的精神,透過實地查訪,拼湊出客人所描述、深藏在記憶中的味道。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笑高棉,可能是許多人對柬埔寨的第一印象,也或許是唯一的印象。無可置疑,這裡曾是繁盛一時的王國,人口逼近百萬,領土面積更是幾乎遍及整個中南半島。然而自15世紀開始,各種天災人禍相繼撲來,帝國開始步向傾頹。昔日光環不再,柬埔寨頓時成為各國覬覦的對象,即使中間經歷過相較平穩的幾年時間,但彷彿氣數已盡,抑或是受到詛咒,美麗的微笑轉變為哀愁的悲歌,過往的輝煌一去不復返。尤其是赤柬掌握實權的1975年到1979年,更是讓這片土地成了人間煉獄。
煉獄一詞也許都不足以精確傳遞出彼時的慘況。據統計,在短短不到4年的時間,約莫有200萬名柬埔寨人遭殺害,等同於整個國家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僅前朗諾(Lon Nol,1913-1985)政權的軍政人員被清算,就連醫生、教師及其他受過教育的人民都難逃遭處決的命運,柬埔寨徹徹底底回歸到「紀元零年」。一位名為辛林畢(Seanglim Bit)的柬埔寨人認為,「現今的柬埔寨人被動消極,倖存者是那些善於裝聾作啞的人。」裝聾作啞是逼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但時至今日,赤柬的倖存者們早已不再噤聲,紛紛透過一則又一則的真實故事揭露那段慘無人道的歷史。黃良親筆寫成的《他們先殺了我父親:柬埔寨女孩的回憶》即為其中之一。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一陣血腥味中醒來,」丁柚井在故事的第一章開門見山寫道,猝不及防地將讀者從平穩、日常的世間,推至一個非人之境。隨後,在主角韓有進第一人稱的敘述下,更是迅速地墜入黑暗的無間地獄,幾無翻身之可能。
有進和母親金智媛、母親的養子金海進住在一個新開發的市鎮,附近的商圈及其他公共設施尚未建構完成,周遭也沒有太多的居民遷入,故而一到晚上,街道上便空蕩蕩,猶如死城。至於有進居住的複式公寓,則成了漂蕩在海中的孤島,或者說是監獄。有進雖已26歲,但其行蹤與作息仍受母親嚴厲的控制,因為他患有癲癇;至少母親和身為知名精神科學者的阿姨金慧媛是打算讓他這麼以為。於是,有進的人生成了「那兩個女人鋪著安坐的坐墊」,時時刻刻必須按照她們訂定的規律前進,就連喜愛的游泳也被迫放棄,幾乎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起文字背後承載的歷史與生命經驗,《暗夜之河:北韓逃脫記》的篇幅實在短小易讀。不消兩個夜晚,我便讀畢石川政次時間跨度超過30年的人生,但隨後卻沉甸甸壓在心中數個晝夜,因為這實在是生長於承平時期的我難以想像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奇幻。
時間拉回至二戰期間,日軍前線吃緊,加之為了彌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日本政府遂大量徵用朝鮮半島殖民地的人力資源,包括石川政次的父親都三達也。事實上,彼時的朝鮮人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所謂的「徵召」說穿了根本無異於綁架。二戰結束日本投降,許多在日朝鮮人雖然早已成家立業、落地生根,然而其特殊身分卻讓他們注定屬於社會的最底層:「二戰的戰敗,讓兩百四十萬韓國人滯留在日本,他們既不屬於戰勝的一方,也不屬於戰敗的一方,而且,他們無處可去。重獲自由的那一刻,他們就只是被丟到街上、任其自生自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