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書頁,有句話隨即映入眼簾:「凡是只懂言說真相的人,是不值得去聆聽的。」起初我並未將之放在心上,反正小說嘛,本來就不會期待當中有多少的真相存在(雖然有些神經較為敏感的人總是喜歡將小說當作史書去過度解讀),只消放輕鬆,讓自己任意徜徉於作者的想像世界中即可。但是,故事隨著一位名為亞倫.卡爾森的百歲老頭爬下二樓的房間窗戶,從馬姆科平養老院成功「越獄」之後,如同一列失控的火車,不但脫軌,還繼續以十足的馬力往前爆衝,一切根本是亂了套!
無庸置疑,對作者喬拿斯.喬納森及其處女作《百歲老人蹺家去》而言,「亂了套」一詞絕對是最高讚譽。這裡所指的並非是小說的文字毫無章法,讓人摸不著頭緒,反之作者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像亞倫知道能夠遠離養老院的院長愛麗絲修女去浪跡天涯,遠比混吃等死有趣一樣。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弓箭之戰》是韓國導演金韓民(김한민/Kim Han-min)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稱得上是他的轉型之作,因為在這之前,他所拍攝的電影多以驚悚題材為主,並在國內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以朝鮮時代的「丙子胡亂」為背景的《弓箭之戰》如同片名所示,將韓國人引以為傲的弓箭技藝融入其中,呈現箭術之魅力。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記.禮運》裡有這麼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明確指出人的基本欲望所在。飲食,顧名思義,是維持生命之必需;男女,說的是性愛,關係著生命的延續。由此可見,飲食與男女之間的密切關聯。李安的《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1994)便以吃的場景處理人際關係,藉由中國博大精深的吃食文化帶出都市男女的各種情貌;時隔將近20年,製片人徐立功為了達成拍攝續集的夢想,找來擅長於將文學作品影像化的導演曹瑞原,共同完成《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
其實,《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與《飲食男女》的劇情並無明顯的接續關係,因此與其說前者是後者的續集,不如說兩部電影是同樣以「飲食」與「男女」兩種要素來推動劇情。此外,在徐立功的發想下,《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有別於《飲食男女》的大魚大肉,改以自然純粹的蔬食呈現電影中的「飲食」,至於「男女」的部分,主要集中於兩代之間愛情觀的歧異。說穿了,「飲食」只是包裝,它的精緻與色彩豐富了視覺,它所蘊藏的哲理與禪意象徵著愛情,使其內涵豐厚。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2012年的賀歲檔期中,多部台灣電影爭相上映,展現百花齊放的熱鬧景況。當中,新銳導演高炳權與林君陽共同執導的《愛的麵包魂》算是一個「清新」的存在,因為它既沒有花花綠綠的戲服、驚險刺激的動作場面,也不是以狂放又熱血的民俗藝術表演為主軸,一如片名中的「愛」所示,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輕鬆的浪漫愛情喜劇。
電影的劇情圍繞在綽號糕餅的高秉宏(陳漢典飾)、布萊德(倪安東飾)與邱曉萍(陳妍希飾)三人身上,青梅竹馬的糕餅與曉萍交往多年,幾乎論及婚嫁,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外表帥氣的中法混血兒布萊德對曉萍展開追求,讓一心想到法國圓夢的曉萍不知該如何是好。三角戀的情愛糾葛在韓劇或台灣偶像劇中屢見不鮮,雖然是老掉牙的把戲,但總能吸引許多觀眾的目光,可說是猶如萬靈丹的戲劇公式。不過,在《愛的麵包魂》中,三角戀的設定實際上隱藏著另一層意義,那就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競爭。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8年,英國國會通過「全民代表法案」,使30歲以上的婦女擁有投票權,但是直到1928年才達成婦女普選。時過約莫50載,1979年英國出現首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的女首相,她就是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1925-)。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看似成功打破性別的限制,在男性至上的社會──特別是男性政治傳統中獲得一席之地,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英國導演菲麗達.羅伊(Phyllida Lloyd)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鐵娘子:堅固柔情》,表面上是以柴契爾夫人的事蹟為題材的人物傳記電影,實則隱藏著令人玩味的「性別」(Gender)論述。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兩面性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新翻拍自1972年同名電影的《左邊最後那棟房子》是希臘籍新銳導演丹尼.伊理塔迪斯(Dennis Iliadis)所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同時也是他的首部好萊塢電影。在當年的導演威斯.克瑞文(Wes Cravendis)所率領的班底參與之下,電影的主要劇情架構並未更動太多,從偏遠的小屋、湖泊、綿延的公路、休旅車和度假的歡愉氣氛等典型元素的運用,可看出這部電影其實無異於其他相似題材的虐殺驚悚片。不過,就像《大劊人心》(Funny Games,2007)和《獵人遊戲》(Eden Lake,2008)在既定的框架中融合沉重的議題,《左邊最後那棟房子》不僅挑戰社會道德尺度,其衝擊程度更直接跳過視覺直擊內心,考驗著觀者的極限。
電影集中在兩組人物身上:其中之一是約翰(Tony Goldwyn飾)、艾瑪(Monica Potter飾)與他們的17歲女兒瑪麗(Sara Paxton飾),另一組則是柯魯克(Garret Dillahunt飾)、法蘭西(Aaron Paul飾)、莎迪(Riki Lindhome飾)與賈斯汀(Spencer Treat Clark飾)。倘若以粗略的善惡二分法來看,從電影開場的幾場戲中可以明顯判斷前者為善,後者為惡。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前半段主要描述屬惡的這組人馬對瑪麗及其友人佩姬(Martha MacIsaac飾)施暴,電影的後半段則是一百八十度大逆轉,瑪麗的父母成了施暴者,而柯魯克等人便成為受害者。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觀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傳統/現代」與「本土/外來」的衝突、融合,以及在地文化的拼貼儼然成為創作的主流趨勢,其內容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與記憶,十分平易近人,容易討好觀眾,因此往往成為票房的保證。在2012年台灣出品的開春賀歲電影裡,有多部作品皆依循這股潮流,展現生猛有勁的台灣土俗氣味與生命力,知名電視劇導演馮凱的電影處女作《陣頭》便是其中之一。
《陣頭》取材於「九天民俗技藝團」的真實故事,一如片名所示,陣頭中家將的臉譜與服裝是最為華美的色彩,與心跳頻率相符的鼓聲是最為人震懾的聲音,透過電影強烈的畫面印象,陣頭的表演絕對是這部電影不容錯過的一大亮點。不過,在這層光彩奪目的外衣底下,《陣頭》企圖傳遞的是細膩的情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扶持、對家的依賴,以及對傳統民俗藝術的關注。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父後七日》以劉梓潔的同名散文為基底,揉合荒謬性極高的情節,以輕馭重,詮釋喪父的悲傷情緒和台灣的傳統喪葬習俗,是一部滿溢著土俗氣味的作品。《父後七日》不論是電影內容或表現手法皆令人眼睛一亮,因此不免期待新作《龍飛鳳舞》會帶給觀眾怎樣的驚喜?在少了劉梓潔的散文與參與編導之後,王育麟導演會打造出什麼樣的《龍飛鳳舞》?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是無數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她的面容在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的包裝下成為藝術,她那風吹白色裙襬的撩人姿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她就是好萊塢傳奇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即使她已死了50年,其形象經由模仿或再製仍舊不時地出現在媒體上,連美國流行樂天后瑪丹娜(Madonna,1958-)都曾多次向她致敬,讓人不去記住她的風情萬種都難。然而,這些留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只不過是瑪麗蓮‧夢露所外顯的面相,更準確來說,那其實是她精心設計的一個角色。那麼,私底下的她呢?或者,真實的她呢?英國導演賽門.柯提斯(Simon Curtis)的新作《夢露與我的浪漫週記》提供我們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去窺探瑪麗蓮.夢露。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有趣的動畫電影,其劇情不一定要創新,有時即使故事內容和人物刻劃都是意料之中的老套路,透過美麗夢幻的視覺經營,也能提供觀者賞心悅目的美好享受,由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出品的3D動畫《羅雷司》即為如此。如同多數以兒童為對象的動畫,這部電影除了有冒險與情感兩種元素之外,還有簡單卻深刻的哲理,讓人不但有熱鬧、歡樂的好戲可以看,同時也能獲得小小的反思。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