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我而言,是一個既陌生且神祕的國度。過往對印度的認識除了教科書上無關痛癢的文字敘述之外,便是新聞媒體上偶爾出現的報導,當然還有《精牌大丈夫》(Vicky Donor,2012)和《帝國玫瑰》(Jodhaa Akbar,2008)等的寶萊塢電影,不過這些媒介所觸及的面相畢竟有限,實在難以反映出印度社會的真實樣貌。普列姆昌德的小說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他筆下的故事十分貼近印度人的生活,也反映出時代脈動,更富含教化人心的哲理。
印度,對我而言,是一個既陌生且神祕的國度。過往對印度的認識除了教科書上無關痛癢的文字敘述之外,便是新聞媒體上偶爾出現的報導,當然還有《精牌大丈夫》(Vicky Donor,2012)和《帝國玫瑰》(Jodhaa Akbar,2008)等的寶萊塢電影,不過這些媒介所觸及的面相畢竟有限,實在難以反映出印度社會的真實樣貌。普列姆昌德的小說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他筆下的故事十分貼近印度人的生活,也反映出時代脈動,更富含教化人心的哲理。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不住地思索,出版社為何要將中文書名翻譯作《康納的世界》?從故事內容來看,康納並非敘事者,也談不上是主角──至少不是唯一的焦點──此外,從篇幅多寡來看,作者桃莉.海頓花上最多版面,或者最多心力構築的角色,似乎不是康納;反之,康納的母親蘿拉‧道頓,以及蘿拉在幻想世界創造出的托岡一角,才是書中最令人注目的角色。
那麼,為什麼要以一個容易讓人先入為主,將視點聚焦於康納的譯名作為書名呢?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一段對康納外表的敘述:「男孩蒼白得晚如鬼魅、幽靈,單薄得像隨時會灰飛煙滅一般。」另外,「身體的色調如此之淡,從遠處望去,好像沒有眉毛和睫毛,更給人一種他隨時可能會消失的感覺。」由這些形容看來,康納似乎是一個容易使人忽略的存在,另一方面,正是這樣不同於一般人的外觀和存在,讓人忍不住對康納產生好奇。當然,對身為兒童精神科醫生的傑姆斯來說更是如此。《康納的世界》即由傑姆斯和康納的訪談治療展開往後的故事。
自詡為「小說的大眾食堂」(小説の大衆食堂)的淺田次郎從作家出道至今創作約莫70部作品,可說是著作等身,其內容多為通俗易懂的大眾娛樂小說。因此,當中有不少作品為電影、電視劇所取材,諸如:《鐵道員》(鉄道員,1999)、《穿越時空‧地下鐵》(地下鉄に乗って,2006)、《獵戶座的散場電影》(オリヲン座からの招待状,2007)、《請神容易送神難》(憑神,2007)。此外,自1993年開始出版發表的《監獄飯店》系列作,亦曾於1999年被朝日電視台翻拍成電視劇。
《監獄飯店》系列分成夏、秋、冬、春四部,小說的舞台為深山溫泉紫陽花飯店,這是一座位於交通極為不便之處的度假飯店,但是飯店內的設施應有盡有:宴會廳、卡拉OK包廂、室內及露天的溫泉浴池和戶外球場。然而,正如附近居民私下所稱的「監獄飯店」,這裡的負責人正是黑道老大木戶仲藏,而飯店的員工除了兩三位從高檔飯店遭貶職至此的「正常人」之外,不是混黑道的,就是從東南亞來的外籍服務生,想當然,這裡主要招待的客人幾乎都是所謂的「俠義集團」;說得直白些,就是黑道暴力集團。不過,偶爾還是會有「誤闖叢林的小白兔」投宿,像是此次登場的若林夫婦和小田島一家即為此類旅客。《監獄飯店 夏‧卷一》的故事便是圍繞在這間飯店裡形形色色的員工和投宿客人的身上,展開三天兩夜集歡樂、驚恐、溫馨於一身的旅程。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的一本書了。闔上書頁後,我的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情緒,壓抑著胸口,直頂著喉嚨。思索腦海中的詞庫,我不知該如何去形容這種感覺,直到看見歐普拉(Oprah Winfrey,1954-)的話語,她說:「我從未選過這樣一本書,每個故事都讓我心痛地無法呼吸!」大概近似她所描述的那樣吧。但是,不單單是心痛,我想更多是來自無比的震驚和難以置信的現實。對於所有的台灣讀者來說,《就說你和他們一樣》裡的非洲絕對就像另一個世界,是我們無從去想像的世界。
記得以前常常聽見有人將瘦到皮包骨的人戲謔般地稱道「衣索比亞的難民」,因此在我的印象當中,非洲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地區,常常因為糧食缺乏而餓肚子;最近幾年,非洲成為觀賞野生動物的聖地,許多國家的人開始踏上這塊土地進行所謂的「獵遊」,體驗非洲大草原的生活。慢慢地,在這些訊息的影響之下,我對非洲的印象也就被這些屬於自然的美麗事物掩蓋過去,忘卻那些生活在資源貧瘠環境下的人們。然而,非洲的問題僅止於此而已嗎?出生於奈及利亞南方的烏文.阿克潘(Uwem Akpan)以五篇中短篇小說,為我們揭開那些存在於非洲大陸底下的殘酷現實和種種衝突。
直到起筆的現在,我依舊不曉得該如何闡述《哭泣的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並非是這本書一無四處,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反之則是有太多太多的感受,多到不知該從何述說起。我的心思就這樣被娜欣.拉克哈(Naseem Rakha,1959-)的文字牽引著,從沉重的死刑執行令下達的起頭開始,跟著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艾琳體驗痛苦、仇恨、絕望的過程,直到最後一頁,所有情緒整合昇華成一種心痛的慈悲。是的,心痛的慈悲。《哭泣的樹》所傳遞的就是如此矛盾且複雜的情緒,然而其中心命題卻又十分簡單,那便是「放下」二字。
《哭泣的樹》以兩條敘事線展開前後約莫二十年光陰的故事。其中之一是2004年10月的奧勒岡州立監獄,距離死囚丹尼爾行刑的日子不到一個月,也就是說丹尼爾將近二十年的監牢生涯即將結束,他的人生也將背負著殺人犯的罪名走向終點;另外一條敘事線是從1983年開始講起,那時丹尼爾尚未打亂奈特、艾琳,以及他們的兒子薛普、女兒布麗絲的平和生活,雖然奈特突然的一個決定──接受奧勒岡副警長一職,並舉家搬遷至那──著實讓艾琳有些不解,畢竟他們世世代代皆生長在卡爾屯這個地方,要離開熟悉的土地和人群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艾琳求助於牧師,牧師跟她說:「誰知道在那邊等著妳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呢?」未來,既非早已逝去的過去歷史,也不是可以掌握的現下,那是一條不知通往何處、不知終點在哪的長路,更別說是想像自己的兒子會被殺害這樣殘酷的事實。
「房間裡光線迷濛,安寧謐靜,布納提諾的平和睡臉映著微光,如同珍珠母貝般瑩瑩發亮。老人坐在嬰兒床旁邊的地毯上,守護熟睡的布納提諾,猶如守護羊群,沉醉在這一小方世界裡,沉醉在這豐富的單獨裡,沉醉在這一個接一個的無限片刻裡。此時的他,如果能夠把這種沉醉轉化為語言說出來,會說:『我感覺到生命的流動。』」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所流露出的氛圍,而當我閱讀到這段描述時,不知為何,腦海中便浮現書封上的那幅圖片:淡淡的紫紅色天空散發出寧靜卻深遠的感覺,底下杵著拐杖踽踽獨行的剪影則代表了生命的豐富而形成的滄桑,筆直的道路不知通往何處,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孫子才剛踏上起點,而爺爺卻已接近終點。封面設計整體的色彩及構圖雖略微平淡,卻也成功地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如同小說中以平實的筆觸紀錄爺爺和孫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同時也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在遲暮之年時所散發出,超越性別及血緣的動人之愛。闔上書本後,我的心中湧現出一股暖流,其中夾雜著幸福、感動以及一絲絲難過,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美好吧。
初見《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的書名時,絲毫沒有頭緒這會是一本怎樣的書。望文生義,就字面意思來看,會覺得這是一本嚴肅的心靈書籍,但卻又出自於「法國浪漫喜劇小說之王」馬克.李維(Marc Levy,1961-)的手裡;說它是一本文學小說,但長如一個完整句子般的書名,不似一般市面上的小說書名簡短有力,創造出一種鏗鏘有力的懸疑性來吸引讀者的注意。話雖如此,當我第一眼見到這個書名時,隨即有個疑問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就是「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是什麼事?」因此,拿到試讀本之後,我立馬翻開書頁,想要一探究竟。
故事的女主角為朱莉亞,一位即將步入婚禮禮堂,踏進人生另一個階段的女人。當她與同志友人史坦利在婚紗店忙著挑選婚紗,並猶豫是否該邀請關係不甚良好的父親安東尼來參加婚禮時,父親過世的噩耗便透過電話傳來。而且,彷彿是父親刻意與她作對般,葬禮竟和婚禮是在同一天舉行,這讓朱莉亞的婚禮不得不暫時取消。在打亂了所有的規劃之後,朱莉亞還來不及重新整頓自己的生活,又立即必須面對另一個來自父親的天大玩笑:一個與父親長得一模一樣,猶如真人的機器人突然闖進她的生活中,要求一起共度六天的時光,藉以修補疏遠已久的父女關係。
《阿根廷婆婆》的篇幅不長,約莫半小時便可閱讀完畢,但其中所展現出的淡淡溫暖氛圍卻讓我十分喜愛,且回味不已。我想這大概是我所閱讀過吉本芭娜娜(吉本ばなな,1964-)的作品中,最喜歡的一則故事吧。
故事一開始,主角「我」的母親便過世,留下身為墓碑雕刻師的父親和「我」兩個人。這對「我」及父親來說,都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因為母親的逝世必然對家庭帶來衝擊,而他們過去所習慣的生活也不復在。因此如何接受並了解「改變」,然後從中走向另一個嶄新的開始,便是「我」及父親所要學習的課題。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不知不覺之中,我們都已不再是個孩子。」
《第四次冰河期》,第一眼見到這個書名時,我以為這大概是一本科幻小說,內容描寫科技進步而造成人類生存的危機;然而看到作者是荻原浩時,我便聯想到感人肺腑的親情之作《明日的記憶》。這樣的題材及風格,怎麼樣也無法和「科幻」的冰冷機械世界作連結。果不其然,在小說的第一章節裡描述了主角在博物館內參觀冰人的展示櫃後,便轉入了主角南山涉的成長紀事。原來這是一本描寫在青春歲月中,所經歷的各種酸年苦辣的成長小說。
《使者》是一本關於死,同時也是關於生的小說。
辻村深月筆下的使者近似靈媒的存在,是讓生者和死者見面的窗口,換句話說,使者能將生與死緊密連結在一起,因此日文書名才取為《ツナグ》,意指「連繫」。死亡原本是無法經歷的經驗,但是藉由這個特殊的設定,也算是讓生者得以正面接觸死亡、經歷死亡、進一步認識死亡,進而了解生之意義。
倘若要將書依功能分類,我會把重松清的《夢的遊樂園》歸為療癒系書籍。然而,這樣的分類又好像無法準確傳達書裡的內容。所收錄的9篇短篇小說中,涉及的議題包羅萬象,例如:獨居老人、自殺、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現實與夢想的衝突等,運用的元素中甚至還有鬼魂,有些讀來真的會令人不寒而慄。不過,正如原文書名《送り火》的意涵──盂蘭盆節的最後一天,為了送走親人的靈魂在門前燒的火──所示,送走了悲傷、害怕的情緒後,留下的盡是打從心底產生的溫馨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