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94515_m  

人不輕狂枉少年。青春年少時,無須擺出一副成熟、世故的姿態,也不用受到「大人」二字背後所隱藏的各種規矩所束縛,可以盡情揮灑、任性妄為,幾乎是人生中最為放肆的階段。《機械狂人》所描寫的正是這段時光。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355_m 

在台北電影節的試片上,《河豚》的導演李啟源於電影開演前,先向觀眾點明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愛與孤獨,並非如宣傳上所說是一部純愛電影。於是,觀影的途中,我不斷跟隨劇情進展咀嚼著導演口中的「愛與孤獨」;看完電影後,我想我十分認同導演的說法,姑且不去探究「純愛」的定義為何,也不管《河豚》是否為純愛電影,可以確定的是,我確實從男女主角的身上感受到現代人的孤獨,以及對愛的渴望。

河豚的孤獨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95_m  

我總認為,女性一角在台灣社會中始終處於一個微妙的位置。傳統觀念中,特別是農業社會底下,出於重男輕女等因素,女性是依附在男性之下的從屬位置來求生存,因此社會地位較男性來得卑微。這樣的觀念在現今講求男女平等,甚至女權興起的社會中,雖然不再像過去那樣嚴重,但確實仍存在於社會的某個角落,無法根除。有趣的是,從這一兩年我所接觸的台灣文學作品來看,發現女性其實並非如此柔弱,在某些時刻下,還呈現出比男性更為強韌的形象。就連日本知名作家渡邊淳一(渡辺淳一,1933-)在暢銷散文集《鈍感力》(鈍感力,2007)中,亦多次以生理結構與心理層面來分析、證明女性的強大。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376_m

2004年,澳籍華裔的新銳導演詹姆士.溫(James Wan)以小成本拍攝的電影《奪魂鋸》(Saw,2004)不僅在票房上獲得不錯的成績,也贏來極好的評價,成功創造出驚悚虐殺電影的新經典;2010年,詹姆士.溫協同《奪魂鋸》的老搭檔Leigh Whannell等人挑戰靈異驚悚電影,在既有的同類型電影框架下翻轉出《陰兒房》這部頗具討論空間的精采作品。

在導演的刻意操弄下,《陰兒房》處處充滿其他靈異驚悚片的影子,甚至也有向黑白經典恐怖片致敬的意味存在,特別是片頭的部分最為明顯:電影片名出現時,輔以尖銳刺耳的聲響;以黑白影像呈現維多利亞風格的老舊房屋的外觀和內部陳設,彷彿將時光拉回過去。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別試著從電影中嚇人的橋段找尋新意,諸如:鬼屋、掉落的物品、門自己關上、突如其來的巨大響聲、鬼附身、機器傳來的奇怪雜音等,都是頻頻出現於同類型電影的元素。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391_m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是眾所皆知的一句話,然而這畢竟只是理想中的原則,執行法律的是人,接受法律評判的也是人,既然是人,必然會受到內在情感的牽引和外界觀感的壓制,那麼還能說法律是平等的嗎?在周防正行的電影《嫌豬手事件簿》中,便以存在於日本社會的「痴漢冤罪」現象為主題,對刑事裁判、人質司法等議題加以探討,寫實地揭露出司法制度的弊病。

電影的故事內容很簡單:在擁擠的電車上被性騷擾的女中學生古川(柳生みゆ飾),一口咬定正趕去面試的金子徹平(加瀬亮飾)是色狼,並聯絡站務員處理,進而交給警方以法律制裁。然而,徹平始終否認女學生的指控,意圖藉由荒川律師(役所広司飾)和須藤律師(瀬戸朝香飾)的協助,替自己討回清白。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最後,徹平仍被判處三個月有期徒刑,也就是說法官認定徹平就是性騷擾女學生的犯人。但是,就導演選擇的敘事視角來看,明顯是站在徹平的立場,這樣一來,容易讓觀眾陷入同情徹平的情緒中,甚至打從心底認定徹平一定是被誣陷的。因此,我想真相僅有神和徹平自己知道,觀眾毋須過份專注於此。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45_m  

原片名《Na Putu》直譯成英文即為《On the Path》,意指在路上。不管這條路是通往一個實際存在的地點,抑或只是譬喻為抽象的階段性人生目標──例如:愛情、事業、信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段旅程尚未結束,仍舊處於邊摸索邊前進的現在進行式中,過程裡或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也沒人能預知在盡頭前等待你的會是什麼。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04_m

我以為,說情的功力端看內心悸動的續航力而定。說一個令人感動落淚的故事很簡單,只要掌握住情感的弱點多加著墨即可,此作法卻容易流為煽情且俗濫,而感動通常也僅止於當下;相對的,倘若故事結束之後,仍時時能回想起當中的餘味,持續觸動自己的情感,才是說情的最高境界。就我看來,美國導演寇特妮杭特(Courtney Hunt)首部自編自導的長片《冰原之心》當屬於後者。

《冰原之心》的故事舞台設定於美加邊境的偏遠小鎮。這塊被劃為保留地的土地,在自然環境上長年大雪紛飛,氣候嚴寒;在行政劃分上,無論是美國政府或加拿大政府皆認可保留地有一定的自治權,換句話說,這裡是法律的化外之地。自然的先天因素讓此處的居民生存不易,經濟百般蕭條,很多人遂利用人為的法律漏洞,鋌而走險從事走私的工作,這也成為治安的一大隱憂。走私的物品除了香菸,當然還包括人──由中國或巴基斯坦等地前來的非法勞工──《冰原之心》故事的發想即是由此而來。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27_m

加拿大名導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於1986年的作品《變蠅人》被許多評論家視為科幻恐怖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於今來看,這部曾在1987年奪下奧斯卡最佳化妝獎的電影仍不失其驚悚的力道,劇情上也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確實稱得上經典之作。事實上,《變蠅人》的故事最早出自於英國作家George Langelaan(1908-1972)之手,短篇小說發表的隔年(1958年)即由德國導演Kurt Neumann(1908-1958)率先改拍成同名電影,之後再由大衛.柯能堡導演重新翻拍。

《變蠅人》的故事主軸很簡單:潛心於科學研究的Seth Brundle(Jeff Goldblum飾)發明出一種傳送裝置,能在瞬間將物體由甲地傳送至乙地,在一次的試驗中,Seth Brundle不小心把一隻蒼蠅也關進傳送艙,兩者的基因在電腦操控下拆解後重新組合,導致Seth Brundle漸漸變成介於人類與蒼蠅之間的新生物。與多數同類型電影不同的是,《變蠅人》將故事擺在改變的過程而非改變後的結果,遂在角色的刻劃上──無論是外表的變化或內在的心路歷程──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除此之外,愛情戲的明顯比重讓整部電影少了科幻的冰冷,多了情感的溫度,也使電影沾染上強烈的悲劇性。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63_m 

「你是誰?」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1952-)在經典之作《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1991)中拋出這個問題,讓我們重新思考自我。這個問題能有很多答案,可以複雜,也可以簡單,端看思考的層面和深度而定。不過,有個答案是無庸置疑,即我是「人」。那麼問題又來了,何而為人?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來規範人?像珍娜一樣,除了百分之十的大腦記憶體之外,全為人造的生物凝膠組成的個體算不算一個人?

瑪麗.皮爾森在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議題:「因為生物基因工程和交叉授粉的關係,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純種的物種。」科技的進步確實為人類帶來不少利益,除了改善現有的生活之外,人類還不斷試圖挑戰大自然,改變自然界原有的定律。這樣做的後果為何?我們所吃的食物或多或少都經過人為技術的改良,進而衍生出的是對基因改造過的食品的安全產生疑慮。人們解決的眼前的問題,卻在無形中製造新的問題。如同珍娜的外婆莉莉所言:「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走太遠了。」特別是當這樣的科技運用在人身上時,引發的道德倫理爭論更是益發強烈。珍娜的故事即為一例。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4210_m  

曾幾何時,死亡不再是不可言說的禁忌話題。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滝田洋二郎)以《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2008)拍出禮儀師一職的內涵;去年(2009)台灣導演樓一安在《一席之地》中,加入台灣傳統紙紮藝術師和墓園管理員兩個角色。這兩部電影都與死亡相關,但幾乎嗅不到可怕或黑暗的氣味,甚至《一席之地》還穿插了幽默風趣的橋段。在王育麟和劉梓潔共同執導的《父後七日》中,如同片名所示,描述的是為父親治喪的故事。雖然直接以喪事為主題,整部電影卻採黑色幽默的手法呈現,逗得觀眾不時哈哈大笑。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