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小說在改編成電影後,獲得的評價通常不如原著小說來得好,除了《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等少數的例子之外,幾乎是屢試不爽。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像《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礙於電影長度必須將小說的內容做取捨,因而讓劇情顯得不夠連貫。不過,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由於敘事媒介的差異,使得小說文字帶領出的自由想像空間在影像化後被侷限住,因而大大減弱其樂趣。這也是我樂此不疲在忙碌的生活中,東湊西湊也要擠出一點時間來閱讀小說等文學作品的原因。
翻開李.查德(Lee Child,1954-)以「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為主角的系列小說第七集《無間任務》後,我的注意力隨即被開頭那場精彩萬分、緊張刺激的槍戰所攫住,頓時以為自己正在看好萊塢的商業動作電影。「接下來發生的事,總共佔了八秒鐘時間,但感覺卻像一眨眼那麼短暫。」近身槍戰、鮮血四射、飛車追逐,一切發生的速度之快,讓時間彷彿靜止一般,絲毫沒有喘息的空間。這種感覺就好像坐在電影院中,手上拿著爆米花,眼睛卻被大銀幕上英雄般的情報員,以矯健的身手躲過槍林彈雨的場面吸引住,完全忘記要將爆米花拿起來吃一樣。如果各位也曾也過這樣的經驗,那麼肯定可以了解《無間任務》是本怎樣的小說,也能體會我在首段所提及的文字魔力。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記某一年得聖誕節,母親要我記得捎封電郵,向長年隻身在中國工作的父親道聲祝福。父親看了信之後,回信給我:「老爸自己一個人過聖誕夜,也還好,已經習慣了。」當時看到這句話令我興起些許感傷,眼角不禁泛淚。習慣一個人。這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雖然我亦是離鄉背井,獨自一人到台北念書,但在這個交通便利、人手一隻手機的年代中,我不敢說對此有多深刻的體念。至少,我仍身處在台灣這塊不大也不小的島嶼內。不像父親跨越台灣海峽到了中國;不像《歸鄉路》中的主角列夫從東歐的共產國家到自由的英國,更何況列夫還背負著語言不通和中年失業兩大重擔在身上!
《歸鄉路》從列夫離開家鄉的客運上說起。他懷抱著苦痛與夢想,試圖脫離一成不變且毫無遠景可言的伐木工作──正確來說,是伐木場關閉造成他失業──並承受拋下年幼女兒和年邁母親的無奈,踏上英國這塊人生地不熟的國度。因為,英國是他的希望。這樣的情節使我想起發展於19世紀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當時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只要自己以勇氣、決心和勤奮等精神,在美國努力不懈奮鬥一陣子,即可換取更好的理想生活。不可否認,有人確實在美國成功致富,但事實上,多數人的夢卻殘酷地粉碎殆盡。看到幾乎孑然一身的列夫認為英國人福星高照,因此想與他們分享一絲好運,我不禁為列夫的未來擔憂。正如伐木場老闆的告誡:「列夫,生命不是拿來作夢的,做太多夢可是會招致毀滅的。」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水意識》的過程中,我不斷想起德國作家法蘭克.薛慶(Frank Schätzing,1957-)於2004年的作品《群》(Der Schwarm)。兩者不僅在內容題材上相似,故事也同樣以水作為發展的舞台:《群》是海洋,而《水意識》則是河川、沼澤。最重要的是,這兩本著作皆擁有相同的中心思想,利用科技驚悚的包裝,藉以傳達環境保護和永續共存的觀念。
過去我曾經十分迷戀《龍捲風》(Twister,1996)、《天搖地動》(The Perfect Storm,2000)和《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1998)等好萊塢描述自然反撲的災難電影。壯觀的場面、精彩逼真的特效、鋪天蓋地的毀滅,在在皆震撼了我的視覺和心靈。然而,漸漸地這些電影再也無法引起我的注意,更別說花錢買票進電影院欣賞。主要原因有兩個,那就是太過於沉溺於「人定勝天」的自我幻想中,且總是暗藏著可笑的「英雄主義」在裡頭。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幾年的華語影壇掀起了一股古裝大片的風潮,從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2000)開始,眾多的重量級導演紛紛以自己的觀點和步調拍出許多「驚」為天人的作品──有的讓人感到驚嚇,有的確實讓人感到十分驚艷──馮小剛導演的《夜宴》(The Banquet,2006)對我來說是屬於後者。雖然有人認為片中的對白有些不倫不類,但我卻喜歡這部電影中對角色的著墨和結局的意象,更對馮小剛導演留下深刻的印象。2008年的金馬獎中,張涵予以黑馬之姿奪下影帝寶座,憑的就是馮小剛導演的大型戰爭電影《集結號》(Assembly,2007)。因此,在台灣觀眾的印象當中,馮小剛導演幾乎和這類題材略為沉重的大片畫下等號。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巴黎這座城市的印象,不外乎是充滿浪漫遐想的稱號「花都」、世界級藝術殿堂「羅浮宮」、高聳壯觀的「艾菲爾鐵塔」及「凱旋門」,抑或奢華名牌時裝和香水旗艦店的聚集地,種種將巴黎妝點成香氣滿溢且十分羅曼蒂克的一座美麗城市;然而,卻又不時在旅遊雜誌的文章中,閱讀到巴黎被評選為最令人失望的城市之一等相關報導,甚至曾聽說巴黎街道上的狗屎分布密度之高(正好符合本書的書名)。誠如書封上所說:「這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也是最令人火大的城市。」如此太超過的衝突與矛盾,讓我對巴黎更添疑惑與好奇──究竟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闔上書本後,艾蘭妮、安娜及瑪麗亞等若干女子的形象,依舊清晰分明地盤旋在我的腦海裡,仿若我亦曾經處於其中,感受到她們的勇敢與軟弱、堅強與無奈、幸福與淚水,以及那份無可取代的愛。我不禁重新翻開書頁,再次閱讀開頭的第一部分,讓這個屬於四代女人的故事像一個圓般,緊密連結起來。誠如瑪麗亞的好友弗蒂妮所說:「她們的生命纏繞在一起,我們希臘人所說的『命運』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說的『命運』,很大一部分是由祖先而不是星辰決定的。」
《孤島戀人》以希臘愛琴海上的第一大島──克里特島,及其北岸的史賓納隆加島為小說發展的主要舞台。拜網路和旅遊書籍之賜,近幾年愛琴海的藍白風情在台灣大肆盛行,無論是餐廳還是民宿旅館,紛紛以白牆藍門窗為風格來裝潢,這也成了我們對希臘愛琴海的第一印象與浪漫幻想。然而,在《孤島戀人》的通篇文字敘述中,絲毫不見陽光熱情灑落、明亮清爽的既定印象,取而代之的是「痲瘋病」所引起的生離死別悲劇,使得整本小說瀰漫著無奈又無助的濃重氛圍,為希臘愛琴海上的島嶼披上一層灰暗面紗,完全顛覆我們的美麗綺想。另一方面,也因現實的殘酷無情面的映襯,得以顯現出溫暖的人性光輝。如同藍色代表著憂鬱,但同時又是明燦天空與閃耀大海的顏色,《孤島戀人》就是這麼一部夾雜了許多複雜及矛盾情緒,精闢刻劃出人性與心靈蛻變成熟的動人作品。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有一本書占據全台灣各大書局店內最顯眼的位置,咖啡色書封上頭印著朱紅色封緘,彷彿裡面封印著多麼重大的祕密。沒錯,這本書就是至今依然暢銷不墜的《祕密》(The Secret,2006),而彙整及編撰此書的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甚至還因此獲選為2007年《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然而,因為我一向對暢銷書沒有興趣,《祕密》這本書到底揭露了什麼驚天動地的「祕密」我無從得知。不過,藉著此次試讀《超越祕密》(本書上市時,正式中文譯名改為《心願磁鐵:宇宙法則的完全實踐手冊》)的機會,我才了解到原來「祕密」根本稱不上祕密,只不過是「知易行難」罷了。
「宇宙雖千變萬化,我們的一生卻由自我思想所策畫。」在《超越祕密》第一章〈重拾遠古智慧〉的開頭便援用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及政治家凱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100 BC-44 BC)的一句名言。這句話不但能概括本書所要傳達的概念,也點出《祕密》裡的出發點:自我。簡單來說,無論是事業、愛情、生活等各方面,一個人想要成功,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就必須「相信」自己的力量,勇於「改變」當下的狀況,進而誘發、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在第一章裡,作者布蓮達‧瑪娜比(Brenda Barnaby)整理出許多思想家及學者們的觀點,並以一句句名言堆疊、加強這個概念,讓讀者理解自我的心靈能夠散發出無限的力量。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游珮芸翻譯,遠流出版,2008年10月初版
大概是一個星期左右前的事吧,我在遠流寄來的電子報內看到了一本童書,名字是《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一看到這個書名,頓時讓我有種熟悉的感覺,因為家裡似乎有本類似的書。點進去看了書的介紹後,發現跟我想的一樣,果然是小時候很喜歡的那本書,當時是由漢聲出版,書名為《小蓮遊莫內花園》;現在則是遠流把版權買下來,重新翻譯出版,還找了蔣勳及鄭明進等人來推薦。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看這部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2002)的導演梁智強所拍攝的《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時,我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黑澤明導演的《生之欲》(Ikiru,1952)中的畫面。兩部電影都是以政府機關的公務員為主角,只是相較於嚴肅探討生存之意義的《生之欲》,《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的新加坡式國台英語交雜的台詞,就像《小孩不笨》一樣充滿讓人捧腹大笑的笑料。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格的養成往往在小時候就決定了,家中父母的言行、學校中的老師及同學,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報章雜誌、書籍、新聞等等,這些媒材都可能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品行及價值判斷。而從這之中,便會衍伸出不同的相貌特質:有人氣質出眾、有人城府深、有人唯唯諾諾、有人能擔負重任。這多樣性便構做了芸芸眾生,也導致各種行為的產生。「犯罪」便是如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