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做過一夕致富的夢?譬如:獨得樂透頭獎,瞬間成為千萬或者億萬富翁。另外,倘若真的得到這筆錢,你會如何使用?多數人或許會輕鬆地說出要環遊世界、買豪宅、名車和名牌服飾等──畢竟是帶著「不可能」的心態玩笑看待──卻未曾想過這筆意外之財會對你的人生產生什麼影響。《錯得多美麗》的主角安德魯.拉克漢即面臨了這些問題,只不過他的財富來得更突然、更莫名其妙。一次葬禮時,小安跑錯禮拜堂,誤參加了一場僅有三人出席的葬禮。兩個星期後,小安收到律師的信函,告知他將擁有一筆約莫1700萬英鎊的遺產。這筆巨額遺產,讓小安的人生有了180度的大轉變。只是,這個轉變是好還是壞?
從簡短的內容介紹來看,會以為這是一本講述人生大道理的勵志書籍;從中文書名《錯得多美麗》來看,作為勵志書籍文藝腔也未免過重,顯得矯揉造作。其實,原文書名《INHERITANCE》簡潔有力,直白指出貫穿全書的重點:遺產與繼承。遺產,當然即是小安莫名其妙獲得的那筆財富;繼承,相較之下抽象許多,可以是父母親等長輩傳承於子女的血液或記憶,也可以是去深入了解一個人一生的故事。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坦白說,在開始閱讀之前,從簡介的文字來看,我曾預期《為了你,什麼都可以》的故事內容應該會類似於電影《勇敢復仇人》(The Brave One,2007):兩者同樣以主角的親人喪命於人為攻擊為開端,在尋求不到社會或政府的正義協助之下,決定起身以私刑維護最後一絲的秩序。然而,當我逐頁閱讀下去,便發現並非如此。兩者的故事發想或許相像,但是就我認為,《為了你,什麼都可以》其實是一部以親情包裝的宗教小說。
正如我在開頭所述,故事開始於主角丹尼爾‧雷蒙的大兒子傑宏死於恐怖分子的公車炸彈攻擊。作者提耶希.柯恩在此以傑宏為第一人稱自述的手法,將讀者置入傑宏的身體裡,共同體驗他在面臨突如其來的死亡時所感受到的一切;接著,敘事者由傑宏轉為丹尼爾,同樣採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他在失去兒子之後所面臨的痛苦,「我兒子被炸成碎片那天,我的人生也結束了。」丹尼爾如是說。悲劇發生後,丹尼爾不僅和妻子貝蒂、小兒子皮耶之間的關係變了調,和公司同事間的氛圍也因此產生微妙變化;更甚者是,丹尼爾決定復仇:殺死那位指使恐怖行動的宗教領袖法伊撒勒教長。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記去年讀完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1954-2004)的千禧系列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後,頓時陷入深深的惆悵與感慨中。生活在社會頂層的律師、打滾於社會底層且被視為失能的駭客,以及遊走於這之間的記者,倘若以普羅大眾的社會觀感來看,是非黑白絕對清楚分明。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人的價值能由此作判斷嗎?史迪格.拉森以一個寫實且駭人的故事狠狠地將黑與白重新洗牌,無情揭示出光明社會底下的醜陋真面目。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見這本小說的書名,我以為這是一本與美食相關的書籍,畢竟「餡餅」二字實在是令人食指大動的誘惑。不過,再仔細閱讀一下內容簡介的部分,才發現這竟然是一本犯罪推理小說。餡餅到底可以和犯罪扯上什麼關係?藏在餡餅中的祕密又是什麼?光是書名引起的疑問就讓我興起了閱讀的興趣,更何況這本小說裡的偵探還是一位年僅11歲的小女孩芙拉維亞!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律不保障好人,也不保障壞人。法律只保障懂它的人,」一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朋友曾語重心長地說道。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吊詭,因為法律不是應該代表了「正義」嗎?而所有的犯罪行為皆該被法律制裁,以維持正義社會的順利運行。然而,現實社會並非如此。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巨大且複雜的有機體,隨時隨地都在變化著,沒有任何規則能夠概括控制它,因為使它運作的正是「人」。如同《千禧年》雜誌創辦人布隆維斯特在看完電影《魔戒》後所感:「半獸人很天真、很單純,與人類不同。」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完《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3)一書,不禁會去質疑書中所述之真實性,讓基督教徒急於捍衛自身信仰的神聖性。無論真實或虛構,無論批評或讚美,丹‧布朗(Dan Brown,1964-)確實擅用文字的力量,在全世界掀起一股討論的風潮。詹姆斯.薛利丹(James Sheridan)的初試啼聲之作《潘朵拉處方》配方幾乎和《達文西密碼》如出一轍,也同樣有著強勁的副作用,那就是會不斷思考:「這是真的嗎?」
《達文西密碼》試圖運用各種證據撼動長久流傳、早已根深蒂固於人心的信仰;《潘朵拉處方》指出被視為絕症的癌症其實早有治癒的良方,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錢,甚至不需仰賴醫生和藥物。「史上第一本,數萬人連署搶救,終於順利出版的小說!」極為聳動的宣傳詞吸引注我的目光。《潘朵拉處方》究竟揭發出甚麼不能說的秘密,才有可能落得不見天日的下場?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年的幾檔日劇中,有許多的內容都是圍繞著「犯罪」行為所打轉,諸如:以神自居,散布病毒發動恐怖攻擊,企圖摧毀日本的《Bloody Monday》(ブラッディ・マンデイ,2008);描述父母親遭殺害的三兄妹,長大後試圖找尋兇手復仇的《流星之絆》(流星の絆,2008);跳脫法律時效性,重新探討「罪」的意義的《TRIANGLE》(トライアングル,2009)。不論是著重於犯罪的行為及過程本身,抑或是將視點放在事發後,加害人與被害者、家屬與家屬之間的情緒轉折,以及彼此間生活的相互糾結,皆能衍生出極廣的發展空間,藉以豐富作品的可讀性及內涵。這大概是小說、電視劇及電影等各個領域都樂此不疲,紛紛以「犯罪」為主要內容的原因吧!
曾經以《結婚前夜》(結婚前夜,1998)與《沉睡的森林》(眠れる森,1998)等電視劇本大獲好評的劇作家野澤尚(野沢尚,1960─2004),同時也在推理小說的領域中擁有另一片天空。榮獲第22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吉川英治文学新人賞)的作品《深紅》(深紅,2000),廣義上來說,可視為一本推理小說。然而,書中所著眼的並不是多懸疑的殺人手法、也不是多殘酷冷血的兇手,而是把重點放在被害者家屬及加害者家屬的心境描述上,藉由雙方的對比及互動,來療癒彼此心中那道外人無從得知的傷口。因此,就某個層度上來看,《深紅》其實是一本細膩、溫暖的心靈成長小說。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本以「犯罪」為題材的小說能有幾種呈現手法?東野圭吾(東野圭吾,1958-)的《信》(手紙)從加害人家屬出發,描述社會異樣眼光的影響;野澤尚(野沢尚,1960─2004)的《深紅》(深紅)由加害人和被害人兩方的子女來探討「罪」與「罰」的延續;莎賓娜‧提斯勒(Sabine Thiesler,1957-)的《收集孩子的人》(Der Kindersammler)除了呈現出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煎熬外,也同時將加害人殘忍的手法公諸於讀者眼前;或者,乾脆就以推理小說的形式,提供線索讓讀者和登場人物站在相同的水平線上享受解謎的樂趣,如同道尾秀介(道尾秀介,1975-)的《骸之爪》(骸の爪)一樣。綜觀來看,無論是以何種立場書寫,其人物皆與案件本身有著極為緊密的連結。但是,在《默默地我相信天使》中,英國作家羅傑.埃洛里(Roger Jon Ellory,1965-)卻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陳述一樁前後延續數十年的連續殺人案件。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沒有這樣一口氣看完一本書。闔上書本,我想起街頭那些看似無所事事、打扮引人側目的少男少女,想起新聞事件中那些逃家、作奸犯科的少男少女,想起正處於大人與小孩之間那塊模糊地帶的自己。《我們的無可救藥》述說著我們的故事,充斥著小鬼的自以為是、懵懂純粹、忿恨不平、對制度的衝撞,揭示出當今社會販賣青春和偶像文化的現象,為我們向大人的世界發出強烈的衷心告白。
青春究竟有著怎樣的樣貌?台灣導演鄭文堂在《夏天的尾巴》(Summer's Tail,2007)這部電影中,以大量的綠色──不冷不暖,又或者說包含了冷與暖,呈現出相互矛盾的衝突感──稻田畫出青春的顏色;被選為今年(2009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片之一,鄭有傑導演的作品《陽陽》(Yang Yang,2009)裡,在電影結束前的最後一個鏡頭中,只見陽陽一人在河堤上慢跑著,從晦暗不明的黎明時分,一直跑到太陽出現的早晨,就這樣由混沌不明的青春摸索中,跑出一條看似光明且清楚的道路。青春不就該是這樣?由一連串的疑問和困惑引發衝突,由衝突中找尋自我,由自我衍生出屬於自己那無可救藥的時代記憶。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麼多年了,我始終把森林當成敵人,不斷逼近,無可抵擋,在我心靈深處覆上陰影,完全忘了在彼得和潔咪失蹤之前,它一直是我們現成的遊樂場、心愛的避難所。直到現在我眼前空無一物,才恍然想起森林原本多美麗。」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藍色,多數人肯定會聯想到天空、河流及大海等自然界的景物,這些景物讓人感覺心曠神怡、無憂無慮的平靜,彷彿所有的煩憂皆被吸走,心情輕盈地好似徜徉在虛空中;然而,當藍色從自然界轉移至人身上後,其性質及涵意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在性格與顏色的關係上,藍色通常代表喜歡完美計畫、審慎且符合邏輯的思考,因此顯現於外在時便會讓人覺得抑鬱、沉悶等較為負面的形象。而在德國小說家約格‧凱斯納(Jörg Kastner)的作品《藍》(Die Farbe Blau)裡,藍色甚至成了「魔鬼的顏色」──讓人體內所隱藏,一些自己都不想知道擁有的想法顯露出來。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亡靈的頌歌》的過程中,我不斷想起丹.布朗(Dan Brown,1964-)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3)一書。兩者走的同樣是宗教歷史懸疑路線,藉由主角的專業知識和追根究柢的精神,從開場的懸疑命案開始,一步步帶領讀者進入宗教背後不為人知的祕密。此外,在謎團慢慢拼湊出完整面貌的同時,主角自身也身陷致命的危險中,卻無從得知危險從何而來。如此一幕幕的堆疊之下,緊張刺激的氣氛逐漸升高,不僅主角備受威脅,讀者的注意力也被緊緊攫住,無法將目光從書上移開,直到最後的結局揭曉,才能大大地鬆一口氣。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對冰島這個國家有甚麼印象?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底下破產的國家、風格鮮明的歌手碧玉(Björk),還是後搖滾樂團席格若斯(Sigur Rós)?仔細想想,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來說,冰島這個北歐島國幾乎可說是遺世而獨立的國家,對於其真實面貌更是感到神秘、未知。前年(2007年)的金馬影展中,我看了席格若斯首部官方電影《聽風的歌》(Heima,2007),片中記錄他們在家鄉免費巡演的過程和團員訪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優美如詩的音樂之外,就屬冰島絕美的景色。因此,冰島對我來說就像是人間仙境般的國家。不過,安諾德.英卓達尚(Arnaldur Indriðason,1961-)的《血之罪》卻為我揭開冰島自然天衣底下,殘酷的社會現實。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本小說在改編成電影後,獲得的評價通常不如原著小說來得好,除了《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等少數的例子之外,幾乎是屢試不爽。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像《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礙於電影長度必須將小說的內容做取捨,因而讓劇情顯得不夠連貫。不過,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由於敘事媒介的差異,使得小說文字帶領出的自由想像空間在影像化後被侷限住,因而大大減弱其樂趣。這也是我樂此不疲在忙碌的生活中,東湊西湊也要擠出一點時間來閱讀小說等文學作品的原因。
翻開李.查德(Lee Child,1954-)以「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為主角的系列小說第七集《無間任務》後,我的注意力隨即被開頭那場精彩萬分、緊張刺激的槍戰所攫住,頓時以為自己正在看好萊塢的商業動作電影。「接下來發生的事,總共佔了八秒鐘時間,但感覺卻像一眨眼那麼短暫。」近身槍戰、鮮血四射、飛車追逐,一切發生的速度之快,讓時間彷彿靜止一般,絲毫沒有喘息的空間。這種感覺就好像坐在電影院中,手上拿著爆米花,眼睛卻被大銀幕上英雄般的情報員,以矯健的身手躲過槍林彈雨的場面吸引住,完全忘記要將爆米花拿起來吃一樣。如果各位也曾也過這樣的經驗,那麼肯定可以了解《無間任務》是本怎樣的小說,也能體會我在首段所提及的文字魔力。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榮獲第5屆恐怖懸疑小說大賞特別獎(第5回ホラーサスペンス大賞特別賞)的前作《背之眼》(背の眼)之後,道尾秀介以其系列新作《骸之爪》登上偵探小說研究會2007年度10大本格推理小說(本格ミステリベスト10)的榜單,甚至還被譽為「本格推理的新希望」。因此,在進入本書的主題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何謂「本格推理」。根據日本維基百科的描述,本格推理小說不單只是講求事件解決的合理性,更在故事敘述上毫不隱瞞或誤導,提供所有的線索,讓讀者和登場人物站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得以在閱讀的同時享受解謎的快感。簡而言之,「本格推理」是以「解謎」為主,可說是推理小說中最為普遍且古典的類型。
根據上述的定義來看,已經風行數年的《名偵探柯南》(名探偵コナン)及《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系列作品,也可歸類為於「本格推理」的範疇中。而我,正是藉著十年前台灣興起的柯南熱潮,才開始大量閱讀與「推理」相關的作品。其中,最常看的還是日本作家所寫的推理小說:從松本清張、江戶川亂步、綾辻行人、京極夏彥,到近幾年的熱門作家東野圭吾等人的作品。我很喜歡閱讀推理小說時,隨著劇情的推移及謎題的堆疊,讓人滿腹困惑卻又緊張萬分,不斷在心中浮現「為什麼?」的疑問,以及在謎題揭曉時恍然大悟,好似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一派輕鬆且滿足地闔上書本的感覺。道尾秀介的《骸之爪》對我而言,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記正義的小鎮》原文書名為《Blue Heaven》──藍色天堂,一座位在美國西北偏遠內陸地區的小鎮。小鎮四周佈滿蓊鬱的綠色,藍領階級的居民們原本得以世世代代與世無爭、安居樂業於此地,卻在一股股的移民潮下,帶來了貪婪的企業、狂妄的霸氣、腥臭難耐的財氣,以及複雜黑暗的人心,在在皆讓這座「藍色天堂」不再單純,甚至成了可怕的地獄。
作者C.J.巴克斯(C. J. Box)以這座「藍色天堂」為全書故事發展的舞台,如同《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2003)及《魔山》(The Hills Have Eyes,2006)等多數美國好萊塢的驚悚電影,總是發生在遠離人煙的偏僻小鎮,讓外地來的被害人形同處於「密室」般求助無門,只能絕望地任憑占盡地利之便的兇手宰割。然而,《忘記正義的小鎮》將此一公式倒反過來,兇手換作外地移民進來的退休警察,而久居當地的鎮民則成了唯唯諾諾的幫兇及被害人。如此特例的安排,加上縝密緊湊的劇情,以及對各個角色內心轉折的細膩描寫,讓三百多頁的小說宛如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般,令人看得目不轉睛且深刻感受其中的驚悚氛圍。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小說有一個充滿詩意、文學氣息濃厚的中文譯名《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乍看之下,令人不禁認為這會是一本被歸類在心靈療癒書籍的小說;從英文原書名《On Beulah Height》來看,可直譯為「在碧烏拉山」,小說的兩個主要故事舞台──丹恩谷和丹比村──即是位在碧烏拉山旁。此外,小說裡也提及在17世紀英國作家所寫的宗教寓言《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將碧烏拉荒地視為「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朝聖者受召喚要渡河進入天堂,這對某些人來說很容易,對某些人來說卻是一條險路。然而,無論是中文譯名或英文原名都讓人一頭霧水,無從得知究竟與內容有何關連?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高中曾有一段時間瘋狂迷上日本的推理小說,那時看過的作品有綾辻行人(綾辻行人,1960-)的「殺人館」系列,以及忘了是哪家出版社的「江戶川亂步獎」系列作,還有其他零散的作品。當老師在講台上口沫橫飛地教授教科書知識的同時,底下的我則是隨著抽屜中的推理小說,一頁一頁地陷入讓人滿腹困惑卻又緊張萬分的謎團裡。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這樣的行為不是十分可取,不過也證明了推理小說那無法抵擋的致命吸引力。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是一本稱不上好看,但也不能說難看,立場十分尷尬的小說。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出版社的文案將它和湊佳苗(湊かなえ)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告白》(告白,2008)相互比較,更稱之「無論話題性與可讀性,均超越湊佳苗的《告白》」。如果你很喜歡《告白》,那麼看到這段話難道不會抱持高度的期待嗎?然而,正是這份期待害了這本小說。這實在是非戰之罪。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