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93945_m 

讀完《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3)一書,不禁會去質疑書中所述之真實性,讓基督教徒急於捍衛自身信仰的神聖性。無論真實或虛構,無論批評或讚美,丹‧布朗(Dan Brown,1964-)確實擅用文字的力量,在全世界掀起一股討論的風潮。詹姆斯.薛利丹(James Sheridan)的初試啼聲之作《潘朵拉處方》配方幾乎和《達文西密碼》如出一轍,也同樣有著強勁的副作用,那就是會不斷思考:「這是真的嗎?」

《達文西密碼》試圖運用各種證據撼動長久流傳、早已根深蒂固於人心的信仰;《潘朵拉處方》指出被視為絕症的癌症其實早有治癒的良方,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錢,甚至不需仰賴醫生和藥物。「史上第一本,數萬人連署搶救,終於順利出版的小說!」極為聳動的宣傳詞吸引注我的目光。《潘朵拉處方》究竟揭發出甚麼不能說的秘密,才有可能落得不見天日的下場?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391_m

他曾是艾蘿菈心目中的天使:「他非常獨特,兼具力與美,總之是個天使。」他也曾被安娜認為是英俊的羅馬人:「他身上有某種東西,有股特殊魅力,彷彿英俊驕傲的羅馬人,只不過少了一身白長袍和鞋帶高綁的羅馬鞋,否則樣子就更像了。」他在鄰居心目中,是個古怪卻待人和善、離群索居的藝術家,亦是名哲學家。他的名字在德國時是艾弗雷,在義大利時是安利可。沒有人真正了解他,他也不想讓其他人深入他的過去及現在。這樣一個如天使潔白無瑕、如羅馬人英挺完美的人,卻是駭人的連續殺人犯,專挑金髮白皮膚的瘦弱男孩下手,他是「收集孩子的人」。

對於殺人犯,特別是連續殺人犯,我總不禁好奇其生長背景,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偏差人格。一如《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2003)等的驚悚電影,兇手一生下來就被視為怪胎,受到父母及兄弟姊妹等人的不正常照顧,以致於養成兇手異化的價值觀。作為第一部長篇驚悚犯罪小說,莎賓娜.提斯勒(Sabine Thiesler)在構築兇手的童年生活時,也不脫這既定模式,讓人有種果不其然,並無太多新意之感。艾弗雷的母親說道:「他的羊水是綠的,又綠又毒。我一直知道,他這個人不太對勁。」黏稠墨綠的羊水宛若巫婆不斷攪拌熬煮的那鍋可怕藥水,原來天使是誕生於混沌之中,且一出生就像是便被判了「死刑」:母親及雙胞胎姊姊對他不聞不問,甚至以過世父親的名字來稱呼他,在這個世界中沒有自己專屬的代號,好似艾弗雷根本不存在一般。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316_m  

對於驚悚或恐怖等相關題材的電影,我們普遍的印象便是影像色彩晦暗且兇手的面貌多是醜陋不堪,穿著也多偏向黑色系的服裝。當人處在陰暗的空間中時,因為無法看見自身周遭的情形,對於這樣的未知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恐懼感。另外,比起白色等的明亮色彩,黑色等的暗色系會讓空間感覺縮小擠壓許多,因而讓人有種窒息和壓迫感,還可將觀眾的視野集中在一個焦點上。然而,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所拍攝的《大劊人心》卻完全跳脫此一法則。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660_m 

闔上書本,我彷彿看見莫兒(Merle)在我身旁雀躍地跳來跳去,「哈哈哈!我在跳舞!我在跳舞!」好似最後的死亡不過是一場玩笑,莫兒金黃色的毛髮閃耀在夕陽餘暉之下,晶亮清澈的眼睛正透露著愉悅興奮的情緒,尾巴高速地擺動著,「哈!你幹嘛在哭?我們快去獵麋鹿吧!」我抹去臉上的兩行淚,莫兒善解人意的樣貌讓我重拾笑容。沒錯,莫兒還活著,活在《莫兒的門》裡栩栩如生的白描文字中,活在作者泰德‧凱拉索(Ted Kerasote)的心中,同時也活在藉由這本書認識莫兒、看著莫兒長大的讀者們的心中……

澳洲哲學家蓋塔(Raymond Gaita)說:「我們不替動物立傳。」因為動物沒有獨立人格,無法有所成就,也沒辦法什麼事都不幹,因此生命裡沒有喜悅和感謝的理由。或許確實是如此。畢竟我們和動物的溝通僅止於眼神、手勢及聲音中所蘊含的情緒等,無法用言語來交流情感,因此我們又如何有立場去評論動物的行為呢?然而,諷刺的是,就算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親朋好友之間,我們真的有把握能百分之百了解對方所想嗎?因此,這本《莫兒的門》與其說是莫兒的生平記事,不如說是作者泰德在與莫兒的相處之中,心靈的成長歷程。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640_m

這兩年的幾檔日劇中,有許多的內容都是圍繞著「犯罪」行為所打轉,諸如:以神自居,散布病毒發動恐怖攻擊,企圖摧毀日本的《Bloody Monday》(ブラッディ・マンデイ,2008);描述父母親遭殺害的三兄妹,長大後試圖找尋兇手復仇的《流星之絆》(流星の絆,2008);跳脫法律時效性,重新探討「罪」的意義的《TRIANGLE》(トライアングル,2009)。不論是著重於犯罪的行為及過程本身,抑或是將視點放在事發後,加害人與被害者、家屬與家屬之間的情緒轉折,以及彼此間生活的相互糾結,皆能衍生出極廣的發展空間,藉以豐富作品的可讀性及內涵。這大概是小說、電視劇及電影等各個領域都樂此不疲,紛紛以「犯罪」為主要內容的原因吧!

曾經以《結婚前夜》(結婚前夜,1998)與《沉睡的森林》(眠れる森,1998)等電視劇本大獲好評的劇作家野澤尚(野沢尚,1960─2004),同時也在推理小說的領域中擁有另一片天空。榮獲第22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吉川英治文学新人賞)的作品《深紅》(深紅,2000),廣義上來說,可視為一本推理小說。然而,書中所著眼的並不是多懸疑的殺人手法、也不是多殘酷冷血的兇手,而是把重點放在被害者家屬及加害者家屬的心境描述上,藉由雙方的對比及互動,來療癒彼此心中那道外人無從得知的傷口。因此,就某個層度上來看,《深紅》其實是一本細膩、溫暖的心靈成長小說。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419_m  

時序入秋,縱使氣溫時而升高,宛如炎夏的烈日高掛天空,但早晚微涼的輕風依舊讓人感到季節的更迭;最近,突然發現路旁的綠樹上多了幾抹不同的色彩,鮮黃的花串及緋紅的燈籠狀蒴果點綴在翠綠葉梢間,又是台灣欒樹開花結果的季節了。你是否有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隨著季節、陽光、氣溫,大自然總能創造出截然不同卻又引人尋思的美景,這些都是地球賜予我們最好的寶物。然而,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欣賞它?

只要一分鐘,只要一分鐘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甚至是不一樣的生命經驗。原田舞葉(原田マハ)的作品《只要一分鐘》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在女性時尚雜誌《JoJo》編輯部工作的藍,一心只想著如何取得總編北條小姐的認可,並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鎮日汲汲營營地忙到焦頭爛額,以為唯有如此,生命才算是充實。對男友浩介悠閒地隱居於市的生活態度,以及不世故的性格感到有些不平衡,也有些嫉妒。藍的生活及想法都在養了一條黃金獵犬里拉後,有了大幅度的轉變。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840_m  

直到起筆的現在,我依舊不曉得該如何闡述《哭泣的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並非是這本書一無四處,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反之則是有太多太多的感受,多到不知該從何述說起。我的心思就這樣被娜欣.拉克哈(Naseem Rakha,1959-)的文字牽引著,從沉重的死刑執行令下達的起頭開始,跟著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艾琳體驗痛苦、仇恨、絕望的過程,直到最後一頁,所有情緒整合昇華成一種心痛的慈悲。是的,心痛的慈悲。《哭泣的樹》所傳遞的就是如此矛盾且複雜的情緒,然而其中心命題卻又十分簡單,那便是「放下」二字。

《哭泣的樹》以兩條敘事線展開前後約莫二十年光陰的故事。其中之一是2004年10月的奧勒岡州立監獄,距離死囚丹尼爾行刑的日子不到一個月,也就是說丹尼爾將近二十年的監牢生涯即將結束,他的人生也將背負著殺人犯的罪名走向終點;另外一條敘事線是從1983年開始講起,那時丹尼爾尚未打亂奈特、艾琳,以及他們的兒子薛普、女兒布麗絲的平和生活,雖然奈特突然的一個決定──接受奧勒岡副警長一職,並舉家搬遷至那──著實讓艾琳有些不解,畢竟他們世世代代皆生長在卡爾屯這個地方,要離開熟悉的土地和人群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艾琳求助於牧師,牧師跟她說:「誰知道在那邊等著妳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呢?」未來,既非早已逝去的過去歷史,也不是可以掌握的現下,那是一條不知通往何處、不知終點在哪的長路,更別說是想像自己的兒子會被殺害這樣殘酷的事實。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865_m  

今年(2009年)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競賽中,有一部電影不僅奪得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獎和媒體推薦獎,同時還奪得百萬首獎,可說是搶盡了鋒頭。除此之外,更在日本「Skip City國際影展」及南非「德班國際影展」上獲頒最佳影片的獎項。獲獎連連的新聞,加上試片時來自各方的好評,讓這部台灣出產的電影在正式上映前便備受矚目。究竟是什麼樣的電影能有這般能耐?那就是曾執導過《台北晚九朝五》(Twenty Something,2002)的導演戴立忍,首部自編自導的新作《不能沒有你》。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381_m  

首先,我必須要說柯曼.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長路》是一本很特別的小說,和過往的閱讀經驗相比,有著極大的不同;而閱讀過程中的沉溺和悸動,以及闔上書本後的餘味,卻又讓我難以忘懷。我想,《長路》在我的心目中已經占了一席經典之位吧。

一本現代小說通常具備了幾項要素:主題、人物、情節、時間、地點及場景、結構。主題需明確清楚,讀者才能了解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什麼;有了人物、時間、地點及場景,才有辦法產生出一個個事件,然後累積為情節,因而構築為小說本身。然而,《長路》沒有明確點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及地點等背景資料;且雖有人物,卻沒有名字,通篇文章只見「他」、「我」、「她」、「男人」、「孩子」、「爸爸」、「媽媽」等稱呼,而主要角色就是兩個人:「父親」及「兒子」。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7393656_m  

一本以「犯罪」為題材的小說能有幾種呈現手法?東野圭吾(東野圭吾,1958-)的《信》(手紙)從加害人家屬出發,描述社會異樣眼光的影響;野澤尚(野沢尚,1960─2004)的《深紅》(深紅)由加害人和被害人兩方的子女來探討「罪」與「罰」的延續;莎賓娜‧提斯勒(Sabine Thiesler,1957-)的《收集孩子的人》(Der Kindersammler)除了呈現出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煎熬外,也同時將加害人殘忍的手法公諸於讀者眼前;或者,乾脆就以推理小說的形式,提供線索讓讀者和登場人物站在相同的水平線上享受解謎的樂趣,如同道尾秀介(道尾秀介,1975-)的《骸之爪》(骸の爪)一樣。綜觀來看,無論是以何種立場書寫,其人物皆與案件本身有著極為緊密的連結。但是,在《默默地我相信天使》中,英國作家羅傑.埃洛里(Roger Jon Ellory,1965-)卻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陳述一樁前後延續數十年的連續殺人案件。

文章標籤

開到荼蘼花事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